誘導式消費存在較大道德風險 微眾銀行裂變式推廣模式被叫停

任何產品一旦遇到微信這樣的大殺器,都會在市場上形成驚濤駭浪,只不過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會傷到自己,尤其是一旦用於金融行業。

微眾銀行消費貸產品“微粒貸”推出的19天裂變式營銷活動,在刷屏一天後,就以下線結束。

4月27日,一則微粒貸分享鏈接刷爆朋友圈,點開鏈接後,用戶就可以看到自己微粒貸借款額度;同時還可引導好友開通微粒貸、查看專屬額度。

其實,該活動已經從4月27開始,計劃在5月15日。微粒貸規定,每邀請一位好友,首次成功查看微粒貸借錢額度,即可獲得20元紅包獎勵,紅包直接下發至當前微信賬號下。

活動開始當天,該活動就出現在朋友圈“刷屏”,有參與者收穫上千元紅包。不過,緊接著,微信便停止了分享網頁的訪問權限。原因為:網頁包含誘導分享、關注等誘導行為內容,被多人投訴,為維護綠色上網環境,已停止訪問。

然而,微信此次在朋友圈公然通過利益引誘用戶分享微粒貸鏈接,和之前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以及傳播外鏈內容的”明文規定嚴重不符。

市場人士分析,叫停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騰訊“自打嘴巴”。

更有從業者認為,這種推廣模式會帶來集體性欺詐事件:急需資金週轉的人群,往往會聚集在一起。利用微信強社交屬性,通過朋友圈社交裂變,將這群人變成微粒貸用戶。

以上分析人士的看法,當然是微信的考量,筆者覺得此種消費信貸獲客和風控模式,儘管效率很高,儘管騰訊可以通過客戶在微信上體現出來的言行,運用大數據形成風控模型,但是此類借貸往往與消費場景不能形成一一對應,在類似原子彈爆炸式獲客並快速發放信貸的同時,其形成的行為一致性的風險是不能忽視的。

經過多年的發展,幾乎所有的機構都已經涉足消費金融,有專業的消費金融公司,傳統銀行也把業務重心向消費金融領域,科技金融公司在網貸被叫停後,消費金融幾乎是唯一的諾亞方舟。

經過多年的發展,消費金融的頂點已過,表現為消費金融公司盈利出現分化,此前幾年那種齊頭並進的情況已經消失,傳統銀行信用卡業務大幅度收縮,那麼受疫情等的影響,消費者消費能力和信用資質均在滑坡,此時大肆推廣微粒貸,無疑是將未來的資產質量置於危險的境地。

此時再做消費貸如果還要擴大市場,只能向下走,也就是下沉客戶,下沉客戶對於微粒貸而言挑戰很大,下沉客戶必然面臨更高的違約率以及更高的社會聲譽成本和催收壓力,而且在越來越嚴厲的監管下,利率不能有明顯的上漲,下沉已經很難。

消費金融一味下沉,在低收入人群中開發客戶,在疫情加重經濟下行,居民收入減少的大背景下,必然會出現明顯違約上升,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去催收,必然的後果就是催收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侵害個人固有權利、破壞家庭朋友同學同事關係和各種社會安全的行為就會出現,這是必須重視的。

表面上看,微信這種方式似乎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但事實上,在微信朋友圈裡存在大量對自己的收入和消費之間比例的合適性判斷能力欠缺的人群,通過這種熟人之間的誘導式獎勵式開發客戶,這種人群加入消費金融客群,事實上是一種欺騙式營銷,存在較大道德風險,需要引起監管的注意。

2014年12月,由騰訊公司及百業源、立業集團等深圳知名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微眾銀行正式獲得原銀監會開業許可,成為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銀行。

微眾銀行成立伊始,就以微粒貸打天下,它是一款面向個人推出的純線上小貸產品,採取白名單邀請制,無法主動申請開通,服務的客戶群體包括城市年輕白領、都市藍領等。微眾銀行會從徵信數據、生活社交、交易支付等多個維度判斷用戶是否有資格進入白名單。目前,微粒貸給用戶的授信額度最高為30萬元。

去年12月,微眾銀行上線繼微粒貸之後第二款個人消費貸產品,名為小鵝花錢。小鵝花錢與微粒貸在獲客方式上有所不同,微粒貸實行邀約制,而小鵝花錢雖從邀約制開始但已過渡到逐步開放,微眾銀行的目標客戶群越來越下沉。

隨著互聯網巨頭逐漸在下沉市場開發客戶,消費金融可能正在走向它的反面,如果監管不及時跟進,最終落得日韓消費金融的下場——一地雞毛。

本文源自四維環球金融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