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如果有人问,收藏圈里最让人津津乐道谈资是啥!

相信很多藏友不假思索的都会答道:捡漏!

是的,在收藏圈里,大家谈的最多的绝对不是瓷器的专业鉴定技巧,更不是瓷器市场行情。

捡漏也许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一定发生在了身边朋友身上。

试问藏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的朋友当年白捡一个物件,前一段时间卖了几十万,几百万什么的。


正所谓:捡漏天天有,朋友圈里故事多。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几个收藏圈内真实的捡漏故事,看了之后只怪自己没眼光,没那福气。


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图上这把剑叫越王者旨於睗剑,

与闻名世界的越王勾践剑属同种类型,亮泽如新,寒芒泠泠,吹毛可断,是举世罕有的古代文物珍品,价值难以估量。



说起来,这么珍贵的文物,却是捡漏而来。

当初,这把宝剑在香港一个古玩市场,被浙江博物馆的一名研究员发现,他一眼便认出宝剑的价值,但由于当时该剑开价125万港币,这位专家根本没能力购买。

后来,一家企业出资买下这把宝剑并捐献给博物馆,大家现在才得以一睹芳容。


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图上这方印章是清乾隆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的印章之一。

2016年,该印章在西泠拍卖会上亮相后,却被严重低估,仅以1.8万的价格成交。



2017年6月6日,在保利春拍中,“丛云”以380万的价格落槌,价格在一年之间涨了211倍。

2016年的买家捡了大漏,卖家估计会很不开心了。

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图上这件瓷器是宣德年间的雪花蓝大碗。

抗战期间,兵荒马乱,著名古董收藏家仇焱在北平一个没落的晚清官员家发现了它,随即以5元的价格收为已有。

1980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这个宣德雪花蓝大碗以370万港元的拍卖价成交。



这个大碗的捡漏故事至今都为收藏人津津乐道,很多人都把它当做是民间收藏界捡漏的经典传奇故事。

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图上这件墨宝叫《局事帖》。

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传世墨迹,它身上也有一段捡漏神话。

《局事帖》原为清宫旧藏,清末时流失,直到2009年11月才出现在北京保利夜场拍卖会上,当时它就拍出了1.08亿元的天价,打破了中国古书画拍卖的最高记录。



可没想到,1.08亿元却也是个捡漏价格。2016年,《局事帖》再次拍卖,拍出了2.07亿元,

也就是说它在这7年的时间中翻了一倍,涨了近一个亿,令人咂舌。

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图上这方印章是清乾隆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的印章之一。

2016年,该印章在西泠拍卖会上亮相后,却被严重低估,仅以1.8万的价格成交。

2017年6月6日,在保利春拍中,“丛云”以380万的价格落槌,价格在一年之间涨了211倍。



2016年的买家捡了大漏,有人说第一位卖家是亏大了,这也许就是收藏的乐趣所在,有的时候一件好东西在自己手里出手的时候不对,可能价格就有天壤之别。

收藏圈的六个真实捡漏故事,琉璃厂地摊上5元,现在卖了3.08亿

图上的这件书画作品叫《春蚕》,是罗立中刻画了传统农村中最具典型性的劳动女性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对农村、对农民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一页。

著名收藏家林明哲当初收藏《春蚕》时,仅仅以5万元左右的价格买下。

在2014年春季拍卖会中,这幅《春蚕》以4370万的高价成交,成为了罗中立第二贵的作品。

与当初的5万元相比较,整整涨了870倍。

与其说这幅画是捡漏,小编认为这幅画折射的是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肯定会越来越升值,至于那些名气很大,价格高上天的一些人的书画作品,买的时候是天价,等有一天他人不在了,他的作品可能就要大大缩水了。


其实,收藏行业对收藏人要求是比较高的,有的人能捡漏,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捡漏的人有真知灼见的眼光,更有一份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关于收藏捡漏的趣闻故事有很多,小编也会继续给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