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老百姓对曹操的第一印象,大多数都是负面的,这个主要受到《三国演义》和民间戏曲的影响。我们应该拨开偏见,结合正史和事迹,客观全面地评价曹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和重事实轻谣言的原则。这样我们的结论就会:理性、客观、全面、公正。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在戏曲里面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不是正史。对曹操的不公允的描写,主要来自《三国演义》,而且小说还影响了民间戏曲对曹操形象的塑造。随着京剧的诞生,“白脸的曹操”,就彻底定型。戏曲里的白脸往往代表着反面人物,是阴险、凶残、狡诈之人。京剧传统剧目《击鼓骂曹》讲述了祢衡辱骂曹操的故事,也加深了曹操的奸诈形象。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一下祢衡的经历,就知道冤枉曹操了。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此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备注:据说是三国当时的第一愤青,类似于现代的杠精),不止一次辱骂曹操,曹操并没有计较。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同样盛气凌人,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祢衡之墓

真正让曹操背负千古骂名的,应该是曹操投故友吕伯奢,杀了吕伯奢全家后留下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事情同样来自于《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必须把这个事情弄清楚,看看是不是事实。首先此事《三国志》就没有记载,只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书》、《世语》和《杂记》三个版本 。东晋史学家孙盛写的《杂记》,这个版本更接近事实:“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第一,曹操少说了“天下”二字,含义自然是不一样的。小说作者刻意夸大,抹黑曹操;第二,“凄怆曰”,显示出曹操的悲痛之情,逃亡途中做出这样的愚蠢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小说的倾向是“拥刘贬曹”,对人物描写有虚构和夸大的成分。据正史《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的。陈寿的评价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综上所述,曹操是被误解的,曹操并不是奸诈小人,更不是罪大恶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统一北方

首先,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常年的战争让人口快速减少,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渴望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曹操审时度势,“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马超、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扩大屯田(备注:屯田就是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组织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类似现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实行“租调制”(备注:一种赋税制度,以定额田租代替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人头税),从而使中国北方渐趋稳定、经济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知道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备注:察举制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指常年设置的,有固定时间的科目;制科是由皇帝不定期举行的科目),大家熟知的“举孝廉”就属于常科。察举制需地方官员的举荐,如果地方官是贪腐之人,他举荐的往往是亲戚朋友或者送礼行贿之人。这种制度的弊端是:真正有才华的人很难有出头的机会,平庸无能的人可能身居要位。所以当时民间童谣就讽刺了这种社会现象:“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而曹操一贯实行的是“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打破了举荐的弊端和门第的偏见,只要有才能,出身中下层的老百姓,依旧可以进入仕途施展才华。210年到217年,他三次下达“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我们熟知的《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希望天下的贤才真心归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另一版本是: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孙子兵法》,归功曹操的整理

其次,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自幼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兵家著作,领悟精髓,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创新。在理论方面,著有《孙子略解》(备注:开创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归功于曹操的整理。)、《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军事著作。他主张:“

兵以义动”,强调师出有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灵活多变、因势利导。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实战方面,曹操更是用兵如神。讨黄巾、剿山贼、征徐州、战官渡、征乌桓等一系列胜仗,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攻彼救此”等战术运用地恰到好处。官渡之战更是经典,此战打败了最强大的袁绍集团,为统一北方扫清障碍。此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割发代首”的典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个典故体现了曹操以身作则,军纪严明。只有统帅具备这样的精神,才可以成为著名的军事家。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运兵道

顺便说一下“曹操运兵道”,它位于曹操的老家亳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 据史书记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胜利,讨伐董卓之后,曹操率军返乡,因其兵少将寡,为了不暴露弱点,修筑了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最后出奇制胜。 这也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观沧海》

最后,曹操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诗歌的成就最高,散文也很有特色。曹操诗歌今存20多篇,全是乐府诗体。诗歌的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感情深挚。《蒿里行》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是曹操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还对军阀混战给予无情地鞭挞。“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诗人目睹哀鸿遍野后产生的悯世之叹。“慷慨悲凉”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建安七子

曹操除了个人在文学上的成绩之外,他对“建安文学”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与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建安七子”(备注: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大多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建安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浪淘沙·北戴河

毛主席对曹操有过多次的评价,主席的评价往往更有权威。1,在1954年夏,毛主席在北戴河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2,1954年7月毛主席写给女儿的信中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3,毛岸青、邵华也曾回忆主席对曹操诗文的评价。他说:“曹操的文章和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4,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化用了曹操的《观沧海》。综上所述,毛主席是非常喜爱曹操,佩服曹操的。主席作为一代伟人,肯定有过人的洞察力,也能够鉴别曹操是否是奸诈之人。主席对曹操的评价,不拘泥于前人的观点,还了真实历史上曹操的一个公道。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毛主席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鲁迅也是佩服曹操的

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这段话出自近代大文豪鲁迅(备注: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斗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的一份学术演讲稿。鲁迅还根据历史年代的长短,总结了一些历史规律,也非常有趣。最后的结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非常佩服曹操。我们知道国民党执政时期,鲁迅为了正义,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抨击国民政府。那么 鲁迅的观点是客观中肯的。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曹操的千秋功罪,后人如何评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代表着正统,曹操代表着非正统,结果就是“尊刘贬曹”。但是“正统”思想不能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曹操统一北方顺应了形势和民心,对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曹操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最后把曹操千古传诵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送给每一位朋友,希望您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乐观豁达、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