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孔子不光是一文人,他實際能力也很強,也就是說,他首先是一個務實者,我們通常所說的文人思想家聖人,基本上都是理論務虛者,而孔子不全是。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孔子的一生,青年求學,中年辦學,壯年做官,直到晚年,周遊列十三年,仍然想說服各國國君實現 他的政治抱負。直到六十八歲,已經相當蒼老,才回到魯國開始靜心做學問,而到七十二三歲時就去世了。

我們知道孔子辦學規模極大,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而且,這些弟子有大部分人是終生追隨孔子的,他和老子帶的弟子是流水弟子完全不同。老子的弟子不追隨老子,有問題來問, 問完立即走人。

比如,孔子著名弟子顏淵也叫顏回,他的父親叫顏路,兩代人都追隨孔子。再比如,孔子著名弟子曾子,他的父親叫曾晳,也是兩代人追隨孔子。

大家想想,孔子龐大的弟子群,大家終生追隨孔子,等於孔子辦了一個巨大的學團。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那麼,他們的經濟來源怎麼來的,或者說是如何平衡維持的?

也許有人說,收學費唄,可大家要知道,那時孔子的學費很低,叫“束脩以上未嘗無悔。

”古代的學費叫束脩,什麼叫 “束脩”?就是一束乾肉而已。

有一個成語叫“登堂入室”,我們今天說這個成語已經完全變味了。登堂入室這個詞的原意是指孔子帶弟子的方式,前面還有個字叫及門。什麼意思?

最好的弟子才能入室,跟老師討論,聽老師講課,這叫入室弟子。另外,還有大量的弟子站在門外,等入室弟子出去傳達,這叫登堂弟子。還有一群更可憐的弟子在門外站著,不在庭堂站著,再由庭堂弟子出去轉達,這叫及門弟子。

孔子如此大的一個學團,學費極低。魯國當時不過百萬人口,他居然弟子三千,相當於現在辦了一個在校生數十萬的大學。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那麼,孔子收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什麼叫弟子三千?什麼叫賢人七十二?

其實,所謂弟子三千,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貧寒子弟;而所謂賢人七十二,就是指貴族子弟。

古代是世卿世祿制度,世襲制度,平民弟子讀書再好,你也不可能做官。所謂“學而優則仕” 只對貴族子弟有效,這叫賢人七十二。

那麼,問題來了,其餘的三千平民弟子為什麼也要跟著孔子學習?畢竟,他們學的再好也做不了官。他們到底圖什麼?

答案是學一門謀生手藝。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當年最大的謀生手藝是什麼?

是喪葬文化!

孔子曾經給他的著名弟子子夏說過一句話,他說“女(通假字)為 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說你是君子儒不要幹小人儒的事,可見孔子很清楚的把他的弟子分出兩類,一類是貴族子弟——君子儒;一類是平民子弟,小人儒。

君子儒學而優則仕,小人儒學一門手藝謀生。

大家要知道,古代平均人類的壽命只有不到三十九歲,死人的事不斷髮生。而那個時候生育量很大,死亡量很大。


同時,古人又把喪葬文化做得非常複雜,孔子又把喪葬文化的複雜過程進一步理論化,甚至導致普通老百姓家裡死了人不找孔子或其學生,死人都埋不到土裡去。因此,孔子學團生意紅火。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裡用過一個詞叫“出生入死”。

我們今天這個詞彙的含義已經變成視死如歸的意思。

其實,老子是說出生入死這個詞的含義是人一生出來就朝死地裡跑,這叫 出生入死。我們怎麼知道它是這個含義?

因為,老子在後面隨後就跟了一段話,他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他說人一出生就往死地裡跑,真正生下來能活的十個只有三個。

然後,說“死之徒十有三”,就是剛一生下來,十個孩子就有三個孩子死掉了,古代沒有消毒方式,一剪臍帶破傷風感染,十個死掉三個。

還有三個應該能活,但他卻“動之於死地”。什麼意思?

文明人要在社會上爭功名,比如參軍打仗,這叫動之於死地。所以,古人壽命極短,死亡事故又極多,因此喪葬文化就非常興盛。同時,喪喪葬過程又非常複雜, 於是孔門生意紅火。

有例為證,孔子來到齊國時,曾經被齊國國君齊景公看好。齊景公認為孔子這個人很厲害,想重用孔子,結果被齊景公的宰相晏嬰阻擋了。那麼,晏嬰為什麼阻擋呢?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史記》上記錄了晏嬰一段話說,“孔儒之流,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

說孔子這個人特別愛把喪葬文化做得很複雜,以至於普通老百姓家裡死了人,埋一個人把家都搞破產。說國君你想富國強兵,他給你把家都搞破產了,你怎麼富國強兵?

這是後來齊景公最終沒有重用孔子的原因。

我們再看一個證據,孔學當年的一個重要對立面,就是墨家。

墨子曾經提出儒家學說有四項足以喪天下。其中就有一項叫“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 足以喪天下。”

意思是說,儒家學說厚葬文化,棺材都要兩層,一層棺一層槨,衣服、使用品都要陪葬。送死就 像走到遠方、遠徙一樣的複雜。

一個埋葬的過程光哭泣就要三年,年輕人不沒有人扶都站不起來,不給個柺杖都 走不了路。

送葬三年期間“耳無聞,目無見”,什麼事都幹不成。

墨子講“此足以喪天下”。可見墨子也認為孔子當年把喪葬文化搞得極複雜,而且通行魯國、通行天下,是一個足以喪天下的劣跡。

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區別在哪,他們是怎麼解決生存問題的

說到這裡,大家別誤會孔子想發財,孔子絕不是個求利之徒。

可孔子辦追隨弟子大學團,他必須解決經濟平衡問題,要不然孔子的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小人儒,讀書是不可能做官的,憑什麼追隨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