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這是一個同業講述的真實故事,也是一個很多人已經遭遇的真實情況。

這個案例將講兩個問題:

1、超出實際經濟實力的保險配置;

2、保險配置錯位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一、真事兒

小甲是某公司的保險業務員,雖然說不說績優,但是以他為主的小家庭,一年還是有10萬左右的家庭收入。

自己做保險,因此就比較重視家庭保險,小甲先後給父母、妻兒、自己投保了保險,一年全家老小的保費就是3萬多,壓力甚大。

其弟弟因為剛剛參加工作,加上保險意識不強。雖然小甲多次說和弟弟共同承擔其百萬醫療費用,一共才1000多,但小甲的弟弟認為自己年輕,也就沒有答應小甲。【特別說明:部分公司的百萬醫療是附加型的,即使是年輕人加上主險上千也是很正常的】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雖然弟弟不同意買保險,但是小甲也還是輔助弟弟加入了兩家互助平臺。

結果,最近出險的恰好就是自己的弟弟。10多萬的癌症費用,落在了父母和自己肩上。而互助平臺才剛剛過等待期,其中一家已經明確表示“賠付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一家是名氣很大的互助平臺,小甲準備施壓,如果這個大平臺能賠錢,再去向另外一家“賠付可能性”不大的平臺施壓。

人到了絕望時候,會拋下很多……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二、保險錯位的尷尬

本案例中,小甲弟弟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買保險,實際上並不算保險配置錯位,畢竟弟弟已經在工作,也不屬於小甲這個小家庭的成員。

保險配置錯位的常見情況這樣的:

1、全家大人沒有任何保險,或者只有極少的保險,然後孩子一身的各類保險;

2、一般普通家庭重疾、醫療、意外都沒有,但是各種理財險、分紅險一大堆;

3、自認為身體健康,然後全家的保費分配給其它家人。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一般來說,保險配置也是有原則的,例如:

1、先大人,後小孩、老人

我們不能因為小孩是一家之寶,而忽略家裡的大人同樣是家裡重要組成成員。

就保費的費率而言,小孩子的保費很便宜,而大人保險的保費往往較貴,並且是年齡越大越貴,保費都給孩子,就是變現削減大人的保費支出。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2、先經濟支柱,後家庭成員

“支柱”就是棟樑,家裡最賺錢的就是“支柱”。

家裡賺錢支柱,意味著其承擔的精神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是非常大的,家裡的房貸、車貸、各種借貸都主要依賴於他們的拼命。

我們可以想想,家庭經濟支柱身背“三座大山”,是何等的壓力?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看看我們這些普通家庭,一旦經濟支柱倒下後,有什麼後果:

①日常的教育、生活、房貸、車貸開支並不會降低或者停止支出。

②家庭經濟支柱倒下後,收入百分百的中斷,即使是自己做生意,收入也會明顯的減少。家庭的資金處於淨流出狀態……

③若是重大疾病,那麼治療費開支,康復費用,營養費用等並不是一筆小支出,而且要想病不復發,至少需要3/5年的康復期,康復期只能完全休息,或者低強度的工作。一個家庭經濟支柱三五年低收入或者沒收入,這個家庭這三五年還是淨支出……

④若是意外傷殘,一般的殘疾還不影響工作,若是影響勞動能力的傷殘,就意味著以後的要從事別的職業,或者收入降低很多。

上面的內容並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悲情場景,只是說出一些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實際情況。

保險配置並非我們大眾簡單的認為:“我很健康,先給孩子買”,這樣粗淺的單方面認知,科學配置保險是有道理的,也是在統計了諸多悲劇後得出的“科學配置”。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三、超出經濟實力的保險

家庭一年10萬的收入,保費開支3萬,不得不說,小甲的保險費已經成一種新的經濟壓力。

並且,年收入10萬,還沒有刨去其它的各種生活開支成本,足以說明一年3萬的保費,並不適合小甲。

沒有經過專業、科學的保險規劃,大部分人買保險是這樣的:

業務員:我們公司的XX產品很好,很適合你。

投保人:聽說XX公司的xx保險很好;我要買個XX險,最好能返錢、分紅、保本。

業務員以產品銷售為導向,哪有一款保險符合所有的人?所以,聽到有人問保險,就推銷產品,這就是產品銷售為導向,是很容易發生收入10萬,3萬買保險的情況。

而投保人則是自我意識為導向,沒有基本的保險知識,單純的憑喜好,憑感覺買保險;若再遇到以產品銷售為導向的業務員,那就真的是“周瑜打黃蓋,願打和願挨”。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而對於保費到底支出該佔比多少?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定數,作者個人規劃保險有兩種參考標準

標準1:家庭年收入的10-15%,作者認為,這種適合是單身人士,因為單身人士的家庭開支少,每年10-15%的保費開支,整體上來說,是有利於投保人習慣的養成。

標準2:家庭年淨收入的10-15%,適合於已經建立家庭的人群。因為,一旦建立了家庭,就不是一個人,還有配偶、孩子、配偶父母等各種開支劇增,所以作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用家庭年淨收入來核算保費更加合適。

實際上10-15%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一個推薦區間的數據。畢竟,若家庭年度淨收入會因為負債等原因而數據減少,但是實際家庭年收入並不低,這時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配置。

保險產品很豐富,同樣保額、繳費期限、保險期限,不同公司的保費差距可以達到30-40%,這就是為何有的人買到了稱心如意的保險,而有的朋友則年入10萬,保費3萬的尷尬。

年收入10萬,3萬買保險,也不會賠未投保的家人


最後

保險產品可以是一種標品,但是買保險的人卻不是標品,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實際情況。

所以,用一個保險產品、一個保險方案來適應所有的人和家庭,並不實際。

而科學的配置保險,制定保險方案,是需要衡量個人、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衡量經濟收入的可持續性。

至於10萬收入,3萬保費支出已經遇到如何解決的,說實話,不要指望有一個解決標準,這個只能是量身定製。


保險諮詢、保險方案,關注我們,私信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