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昨天文章《碧桂园和龙湖,一场灵与肉的纠缠》发布后,龙湖的粉丝不满意,碧桂园的粉丝也不满意,所以万房君很郁闷,也不满意。

大家都不满意,缘于没有看到这张图表: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备注:在地产信用江湖里,有一个潜规则:国企身份自带光环,自动获得2-3级评级提升,民企则无国企身份溢价。去除身份加持,万科和中海降至Baa3,和龙湖同级。地产规模巨头信用排行榜浮出水面。第一梯队:万科、中海、龙湖;第二梯队:碧桂园;第三梯队:融创;第四梯队:恒大)

碧桂园不满意:我是规模豪门,凭什么把我和龙湖放在一起比?

龙湖也不满意:我是信用老大,凭什么拿我的规模短板和碧桂园比较?

争议的焦点是:规模≠信用

这里面,万房君要澄清一点:信用王者从来都需要规模加持。在穆迪的评级体系里,规模分为三部分内容:1.住宅销售收入;2.土地收入;3.租金收入。

碧桂园是住宅规模王者,龙湖是租金收入规模王者。信用和规模从来都是强关联,所以不用争论了。但是,又有新问题又来了。

戴上金箍,不能爱你

有人问,为什么龙湖要选择做租金规模王者?

这是一个很扎心的问题:“不戴金箍,无法救你;戴上金箍,不能爱你!”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龙湖在2009年上市后,销售规模刚过百亿,要做孙悟空,还是至尊宝,这是两难选择。如果做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任性成长。如果选择做至尊宝,就要放弃紫霞仙子,跟随师傅唐三藏西天取经,一定不要忘了带上金箍圈。

选择境外发债务,就要接受国际三大评级公司评级,就等于给自己戴上信用金箍圈,它是发债牌照。如果被评为投资级,更可以任性吸金。

在高杠杆行业,很多人做梦都想成为信用评级的至尊宝,大多数只能是孙悟空,然后活成了山大王,最后还俗成为一只普普通通的猴子。然而,戴上信用评级金箍圈,同样也是一场“怨憎会、求不得、断舍离”的炼狱成长之旅。

世上可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龙湖上市后不久,主动选择国际三大评级,它要做有追求的至尊宝,而且是很聪明的至尊宝:做大经常性收入,做大租金规模。

为什么说龙湖是很聪明的至尊宝?

因为评级公司有两大潜规则。

一是颜值优先,内涵次之

所谓颜值,就是评级公司的一级关键数据指标,包括:1.收入;2.毛利率;3.EBIT/利息收入;4.收入/债务;5.债务/资本。

如果颜值不达标,信用评级相亲会上,评级公司就会转身走人。是不是很短视,这是国际三大评级公司绝情的一面。不过,也恰恰是因为绝情,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保证了百年来客观公正的高水准。

我们通过下图举个例子说明。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这张图来自2017年底的穆迪报告,当时龙湖的评级是Baa3。EBIT/利息处在4.5X—6X之间,形成了一条上下两条虚线,我们称之为穆迪版“颜值绝情谷”,一旦往下跨越绝情谷边界,评级公司就会先掏黄牌(展望下调),再掏红牌(评级下调)。比如2013年和2015年间,龙湖的利息覆盖倍数指标压着评级下限,面临掏牌下调的危险。

二是颜值指标里的经常性收入高看一眼

同样以上图为例,穆迪官方版给到该指标Baa3允许EBIT/利息波动范围是6X—8x。为什么到了龙湖这里,降低要求(EBIT/利息=4.5X—6X)?

原因就是龙湖的经常性收入强劲,所以高看一眼。这就好比美女,如果嘴唇性感,就是性感嘴唇美女,再高看一眼。龙湖的租金收入,就是美女的性感嘴唇。

两大潜规则形成了一个商业闭环:控制规模,收割高信用评级;加大租金收入规模,减缓评级波动。

这是龙湖10年发展的逻辑主线,从未改变。但是,戴上金箍的至尊宝,再也不能爱上规模这位紫霞仙子了。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

“我知道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脚踏七彩祥云从西边归来娶我。”龙湖内部的紫霞仙子派从未放弃对规模的执着。这种异见声调到了2013年达到了小高潮:

“区域聚焦”已变成“区域据点”;

冰炭难同炉,商业和住宅双轮驱动,还能走多远;

人员流动大,龙湖快成行业免费培训公司……

紫霞仙子派直指束缚龙湖全国化布局后规模条条框框:

凭什么不能用贵钱,信托、基金大家都在用;

为什么不可以联合拿地、合作开发?

这么好的项目、这么好的公司,不收购太可惜……

当紫霞仙子派喋喋不休的时候,至尊宝龙湖头上的紧箍咒就开始隐隐作痛。异见声调是国际三大评级公司非常忌讳的动作,而且非常排斥——这简直就是要卸掉信用评级金箍圈,打烂龙湖信用评级的坛坛罐罐,完全不能接受。

事情正在恰恰起变化

作为老板,吴亚军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去领导,或者被误导。

在规模魅惑和评级压力面前,2013年7月,吴亚军写了一封信—《坚定战略,假以时日》,在内部论坛发布后,瞬间占据各大媒体头条,这也间接回应内部质疑、坊间批评和评级公司的顾虑。

这可能是龙湖上市后10多年里的至暗时刻之一,也是关键时刻之一:龙湖向哪里去;低成本融资,如何燎原?

在这封信里,她又一次提到不能借“贵钱”:龙湖进入房地产开始不久,就研究了国外以及香港的许多房地产公司的死法,其中很重要的 一条就是敢用“贵”的钱。这“贵”的钱是债权人的风险兑价。所以我们当时就定了一个规矩:借钱,但不借“贵”的钱。

这段话演绎出吴氏财务逻辑:龙湖=便宜钱+高利润=高等级信用评级

吴氏财务逻辑闭环下,又诞生出龙湖新战略:“扩纵深,近城区,控规模,持商业”

把吴氏财务逻辑和龙湖彼时新战略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窥见龙湖7年前发展的命门: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能力。

龙湖融资成本很低,笑傲江湖;因为近城区,龙湖买地的成本虽然很低,但比较起碧桂园,依然很贵。而且,大量资本沉淀持有商业,加大了头寸风险,弱化了流动性指标,导致住宅规模无力起跳。

化学变化

龙湖的命门也迅速被穆迪捕捉,成为龙湖评级上调的拦路虎。特别是碧桂园2013年跃升到千亿以后,评级指标开始产生奇怪的化学变化,引发全行业的关注。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2013年,碧桂园跨越千亿,龙湖的销售额481亿。千亿是量变,因为它带来了规模效应后的评级指标连锁反应。

首先是碧桂园和龙湖的信用评级指标曲线越来越窄。碧桂园到了千亿以后,龙湖此时的信用指标优势不再明显。

其次是,在这一年里,龙湖和碧桂园的债务杠杆率重叠。这意味着什么?

从公式上看:收入/有息负债,杠杆率越高,意味着同样的资金撬动收入越高。对于龙湖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说中的“规模效应”难道真的发生了?数据不用怀疑,这是穆迪拿掉美图秀秀,去掉美颜后调整的数据比较。

更大的危险是:

1.规模效应如果成立,这将颠覆龙湖过去一直傲娇的财务模型!并非龙湖退步,而是同行大踏步前进了。

2.更进一步讲,在坚定战略、假以时日之后,吴亚军还要不要进一步升级战略,寻找更锋利的抓手?

3.如果要战略升级,要不要保证原有信用优势?

4.如果既然保持原有信用优势,还要规模,龙湖又要做何重大调整?

下面这张图表验证了我们的推判: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让人意外的是,碧桂园的规模优势带来的信用指标改善,并没有想象中大,这又是为何?

答案在下面这张图表中:

信用江湖暗战①:龙湖和碧桂园,两个不一样的至尊宝

碧桂园跨入千亿后,经过两年的休整,规模再一次以指数级的增长攀升。登上规模铁椅子王位后,碧桂园的信用变化,可谓天翻地覆,详情稍后。

2013年的龙湖,面临着上市后的第二次大考,以回应上述四大危险。吴亚军又该何去何走?所有关心龙湖的人,都把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市场的空隙在哪里,企业的机会又在哪里?优秀的企业家,从来都是面对不确定,解决不确定,怀揣梦想,永远在路上,不知疲倦。

吴亚军将会祭出哪些战术大法, 千亿之后的杨国强,又会有哪些动作,下篇揭晓。

备注1:在这个时候,推出信用研究系列,颇有深意。表面上顺风顺水的龙湖和碧桂园两家行业翘楚,在过去10多年,同样面临数次艰难抉择。每一次,他们都能从危险中发现机会,这种变危为机的能力才是当下的珍宝。研究它们,发现秘密,以飨同仁。

备注2:本文图表和数据,除标注外,皆源自穆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