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家务和带娃

爸爸在外打拼,妈妈相夫教子是当今中国最普遍的家庭分工模式。当父亲角色“淡出”越来越成为一种现象的时候,“袖手”的爸爸也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苦衷,只是非常可惜的是,种种理由表明,他们的“袖手”,说到底还是认知误区惹的祸。

有的父亲小时候也没有父亲的陪伴,所以自己当了父亲之后也不会去注意孩子陪伴这方面的事情。还有部分父亲真的就是一头栽进工作,想要用物质基础来来填补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所有就出现了“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这样的说法。

但是教育孩子真的只是妈妈一个人就能做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别忘了,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子不教父子过”

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英剧《去他*的世界》中17岁的主人公James,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自杀去世,父亲是个神经大条的人,不善于直面问题,甚至要通过电视机的声音来消灭平时家中的寂静。

虽有陪伴,但人在心不在,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精神关怀,缺少父母有效陪伴的他慢慢变成了一个冷血无情,喜爱杀生的男孩。

随着湖南卫视的《我家那闺女》综艺第二季的播出,高亚麟在节目里对女儿说的一句话也上了微博热搜。他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像是一堵无形的防护墙,为孩子遮风挡雨。父母一步步地陪伴着孩子成长,却也在慢慢变老。忙工作,忙应酬,再回头看看家里的孩子,你已经多久没有陪伴他们了?

其实,和外在的物质条件相比,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更大的影响。

无数血淋淋的事例都在告诉我们,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

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曾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失去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有陪伴”和“无陪伴”导致的孩子性格差异

家长的陪伴让孩子更加勇敢和自信: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浩文的爸爸马飞在发现儿子不适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后,不再让他寄宿,亲自在家教育儿子,支持他的航天梦想。

最终马浩文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他很感谢爸爸的陪伴,让他看似遥远的梦想变为可能,他说“追梦路上,亲人的相信和支持,会让你觉得一切困难都可以跨越。”

而缺少家长陪伴的孩子,长大后又如何呢?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已经有数12万人加入这个小组,他们中的大多,在童年时缺少父母的陪伴。有位网友留言道:“从小在外读书,和妈妈的联系少之又少。

没有被爱滋养过的灵魂拿什么去爱别人?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没人教过我们要怎样温柔地对待那些困扰。”这条留言获得了上万网友的点赞。

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再看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猕猴实验:哈洛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但是她身上有很多食物;另一只由绒布做成,乳房里没有奶,身上什么也没有。

这时他把刚出生的小猕猴从妈妈身边分开,强行带进实验室。本以为“有奶就是娘”,小猕猴应该会选择钢丝母猴,但事实上,小猕猴就算挨饿也要抱着“绒布妈妈”。

小猕猴吃奶的生理需求竟然输给了另一边的肢体接触——大部分时间小猕猴选择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中。钢丝母猴虽然能够给小猕猴提供生理需要,却无法给它有温度的怀抱。

后来,这批试验中长大的猕猴成年后回到猴群中,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孤僻冷漠,有些生下孩子后竟然直接咬死他们。

从小缺乏家长陪伴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缺爱。敏感,不自信,甚至还伴有暴力倾向。

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有效陪伴”很重要

作为美国前总统的奥巴马,在长达21个月的竞选中,仍然坚持参加每个女儿的家长会。每天晚上,坚持陪孩子一起用晚餐。反观现在很多家长,挤出来陪孩子的时间也是在玩手机,虽有身体的陪伴,却少了情感上的交流。

情感是交流的媒介和主要主题,他与[大脑边缘系统]有关,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机构[海马]和[杏仁核]。

[杏仁核]的功能是评估和记忆,它记录的是婴幼儿期与父母的情绪互动体验。家长和孩子的一次争吵,一个玩笑,都会被它记录下来。[海马]则能使我们做出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难过会流泪,开心会大笑。

儿童[海马]若要安全的发育,需要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互动关系。不能陪伴和低质量的陪伴都会抑制[海马]的健康发育,也会影响到[杏仁核]调节情绪,从而影响孩子情绪自我的健康发展。

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何给孩子“有效陪伴”

一 全情陪伴,适当互动

陪伴陪伴,既陪也伴。真正的陪伴应该是放下手机,放下自己的事,全情投入于亲子关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玩游戏,或是锻炼身体,或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带着欣赏的目光,需要时给予他帮助。

“心不在焉”的陪伴,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不尊重他们,也会让他们产生疑问,自己是不是对爸爸妈妈不再重要了。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和孩子进行恰当的适机互动。比如当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时就不要去打扰孩子。

在孩子写作业时,也千万别借着送牛奶或是零食和孩子唠叨。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度。

在孩子完成作业后,这时才是互动的好时机,可以和他聊聊天,问问他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一直是被关心的那个。

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母双方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 重视父亲的作用

回头看我们开头所提到的“丧偶式教育”,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下,相夫教子似乎专属于女性,所以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固然更多。

但母亲一方的陪伴往往是不够的,研究表明,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更聪明。孩子三岁以后,特别需要爸爸带他们亲近大自然,进行探索和冒险。

高中时候班上有个男孩,父亲常年出差,常年和母亲一起生活的他性格非常阴柔,一举一动也像是娇羞的小女孩,毫无少年阳刚之气,他的母亲也为此感到困扰,但又十分无奈。由此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这样说道。

家长必须对陪伴孩子的成长予以重视。更重要的是,学会有效的陪伴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