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佛如何做到一心不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轉載 作者南懷瑾)

我們唸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但古往今來,究竟有多少人唸佛真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三昧正受呢?恐怕很少,我想大家也有同感。如果真唸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絕對沒問題,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證得一個肉身菩薩,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同時,我們也應瞭解,一心不亂不光是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亂。即使修學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樣以此為追求對象。所謂外道並非罵人的話,不是排斥佛教以外其他宗教。依佛經言,凡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這個心所造作,你學密宗也好,唸佛也好,參禪也好,全由這個心在施為。像一般道家的守竅練氣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亂不可;甚至於普通世間的各類學問技藝,同樣講求聚精會神,心無雜念,否則很難有大成就。

  進一步說,假使真證得一心不亂的境界,繼續精進不已,那麼,到達最高的成就,便成了佛。成了佛自然一心不亂,但是這個一心不亂,同唸佛法門初步意識上修得的一心不亂,是大有差別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心不亂包括由最初唸佛的一心不亂,直到最後成就佛果的一心不亂,而二者之間的界限和差別,在哪裡呢?

  我們要了解,由於古代中文詞彙不足,因此佛經上這個“心”字,有時是代表我們凡夫散亂的感情思想,所有的胡思亂想都叫它做心,也稱妄心或者妄想,這個虛妄不實的東西,非常困擾人,讓一切眾生永遠生活在煩惱痛苦中,不得解脫;有時這個“心”別有所指,代表圓滿無缺的“真知”道體,即是法界全在一心,或者一心包含一切法界。“法界”為佛學專用名詞,普通學術上稱為“宇宙”。宇宙代表上下無窮盡的時間,以及四面八方無量無邊的空間。這觀念已經令人感覺很大了,但是佛學在翻譯上並不採用,改以“法界”稱之。法界的含義更為廣闊,涵蓋了宇宙這觀念。因此,最終真正究竟的一心不亂,不是在意識妄想心的層面上,而是法界一心,一心法界;也等於所謂的“真如法界”。禪宗祖師們常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又說:“心外無佛”。意思都一樣。華嚴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正是最徹底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有這兩種層次上的分別。剛開始修行時,不管是學禪學淨、修密作觀,所追求的功夫,都是屬於初步的一心不亂。依我們現在平常用語來講,便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狀況之下,都要精神完全統一,注意力絕對集中。如此,修行才能建立起強固的基礎。

  這番道理我們瞭解了,現在再回來談淨土宗的唸佛法門。唸佛法門,幾千年來在中國各階層的民間社會流傳很普遍,所謂三根普被,指上等、中等、下等三種不同根器的人,皆適合修習。這是以聰明才智的高下所作的一種權宜分類。我們中國佛教的淨土行者,不論三根之別,皆著重持名唸佛的修行方式。持名唸佛所依據的經典,我們大家都曉得是淨土三經中的阿彌陀經,行者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阿,最好別唸成uo音。a是開口音,和uo的發音差別很大,念時阿——彌——陀——佛,各字音節若稍微拉長一點更佳。這一個要點,我曾經再三講過,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我們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梵文的直接翻音。這四字主要的含義是“無量光壽”,光明無量,壽命無疆,永遠不生不死。所以,念阿彌陀佛,不只是與死人之事有關,也影響到生的一面。其實,阿彌陀佛也稱長壽佛,與東方表法的長壽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彼此合一,一東一西,互通聲氣。東方西方本無差別,地球是圓的,法界是圓融無礙的,根本沒有東西南北之分,有分別是凡夫眾生的心量所建立的相對觀念。在法界一心佛的境界裡,圓融無礙,超越一切時空的限制。因此,我常建議諸位,將阿彌陀經和藥師經二者合併參究一下,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使人再創生命的生機,使你去惡為善,消災延壽,克服苦難。萬一時候到了,一口氣不來,還可一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

  那麼,唸佛法門的念,到底是怎麼個念法呢?!必須認識清楚。我們現在一提到唸佛,大部分人馬上想到阿彌陀佛,同時便張開嘴念出聲來,好象沒有念出聲,不算唸佛,這是錯誤的觀念。

  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應該曉得,真正念佛的這個念,其實只要在心裡想,便是“念”了。想念念想,“想”和“念”二字是同義語,二者合成一個辭。譬如我們中國人講話,遇到一個久不見面的朋友,往往說,哎呀,我好想念你喔。這個想念,同初步唸佛的“念”,是同一回事。現在社會許多家庭,不管有錢沒錢,兒女出國留學的很多,剩下兩個老人,坐在電視前,孤零零打發日子,很可憐。這種對兒女的深深思念,在學佛的人來講,我想恐怕比念阿彌陀佛的念,還要刻骨銘心,還要真切。唸佛要如思念自己兒女一樣,朝思暮想,時刻掛在心頭,如此才容易上路。否則,光是嘴巴表示唸佛,心不在焉,那是口說無憑的。

唸佛是全身心的想念

  再進一步說,凡是我們的思想念頭,以及開口講話、動作行為等,在佛學上皆屬生滅法。有生就有滅,生生滅滅。當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頭一下就過去了,消逝得無影無蹤。或嘴巴一字一字將阿彌陀佛念出聲來,一個聲音一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由南字開始,字字隨起隨滅,念頭和聲音此起彼落,乍生乍滅,了不可得。這等於靜坐數息觀、練氣功一樣,一呼一吸,一來一往,全是生滅法的現象,有人竟以為這就是道,認錯門路,在那裡玩弄自己,糟糕透了。

  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行”不僅指外在的動作行為,內在的思想念頭也是行。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行為是表達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為。“諸行無常”,一切行為語言動作,一切內在思想情緒起伏,所有宇宙有情無情的存在現象,皆是變動不居,難以長久的。因此,“是生滅法”,有生便有死,有來便有去,同樣有死也會有生,有去也會有來。所以佛又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寂滅為樂”便是極樂世界的境界。不生不滅,唸佛唸到念頭不生起;念頭不生起,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消滅,徹底的清淨,什麼牽掛都沒有,清明自在,坦然無住。這種境界最樂,故名極樂世界。

  

  一個學佛的人,對於生死也不必看得那麼嚴重,灑脫一點多好。像我的生活方式,也許血壓天天高,自己知道,事情太忙了,一整天很少休息,如此血壓怎麼不高?血壓高過了頭,事情還沒做完,說不定筆還拿在手上,卡達一聲掉了下來,就那麼走了。然後,同學們忙著寫訃告,什麼為法忘軀啦,一堆讚美之辭躍然紙上,說老師是在寫佛書時,拿著筆圓寂了的。別人一看,以為這道行很高,卻不曉得是血壓高。

  一般人對於生死問題是看不開的,不但生病時,哎呀哎呀叫,讓在旁邊照料的親友也心情沉重;死時更顛顛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別人。我們學佛唸佛,無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脫生生世世的輪迴之苦。

  有些朋友,到了臨終時,我去看他,一家人圍著病床傷心落淚。我說老哥啊,唸佛吧!病人有氣無力的說,念不起來。我說怎麼念不起來呢?你不是學佛幾十年嗎?但是,他念不起來就是念不起來。我說你還會講話,這不就是了嗎?既然會開口說話,怎麼念不了佛?況且,我叫他念佛,他說唸佛念不起來,其實這不是已經想到佛了嗎?就這一念把握住就對了,可惜自己平常沒有弄清楚這個觀念。

  病人說不行,你說他真的不行。明明話會講,為什麼唸佛的念頭轉不過來?這個關鍵,諸位要好好注意。說話和唸佛都是自己的心在發生作用,又有什麼難呢?只怪平常唸佛,對於什麼是念佛這一念,糊里糊塗,嘴巴念念就算,白白錯過往生西方的機會。

  自欺、欺人、被人欺

  什麼是念?念有時也可代表心。我們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身體上的感覺和思想上的知覺。二者合一,就是心,就是念。佛經上常說“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是什麼?我們坐在這裡,不要做功夫,自然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呼吸一來一往,一進一出,生命才活著。生命就是一口氣。

  一口氣一來一往,一呼一吸之間,依佛學講,叫一念,而這一念還是粗略而言。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覺思想呢?佛經上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就要靠大家去體會了。佛絕不會說謊,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譬如我們的脈搏跳動,一分鐘七十幾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頭生滅呢?很多,只是一般人察覺不出而已。

  以寫信、寫文章為例,剛劃了一劃,下面幾筆還沒寫,這之間已經有許多念頭過去了。思想的速度快過手中之筆,所以有人寫文章,往往對著白紙寫不出來,那是因為思想念頭過於雜亂,手上無法整理出一個頭緒來。

  像我現在講話,大家在聽。我一句話還沒講完,腦子裡已不是原來這句話,早想到下一句,許多接下來的話,接二連三閃現。諸位聽講也一樣,話一入耳,心裡早已生了許多念頭,他這樣講對不對?他還真有兩下子,蠻會吹的!短短一句話之間,就有這麼多細微難察的念頭生滅。

  那麼,請問諸位,你們光是口中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斷生死,往生西方,而實際上心中卻摻雜那麼多生生滅滅的妄想雜念,並非真正念佛,這樣成嗎?所以,唸佛決不會白念,但是糊里糊塗混日子的人卻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學者說,任何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覆做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輩子自我欺騙蒙自己;再不然哄騙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趕快跟我去唸,唸佛真的很有意思,實際上自己滿腹牢騷,天天煩惱。這不是自欺欺人嗎?而那個莫名其妙跟著趕來湊熱鬧的,便是被人欺。此乃人生三大事。

  我們唸佛,卻不明何謂唸佛,這是自欺,自己辜負自己。那麼,什麼才是唸佛的那一念呢?現在做個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帳,明天三點半前不按合同還款,那麼法院就要給你發傳票了,可是明天實在湊不出這筆錢來。此時你坐在這裡唸佛,心裡想三點半一到,怎麼辦?那真是憂心忡忡,念念不忘,整個心都懸在這件事上面,像這樣子的念,才是我們唸佛所需要的。

  有時我問同學:“你有沒有唸佛?”“有啊,老師。我一天念兩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個,一天總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錢數利息一樣,這不大對。我念佛不大計數,一念一念就順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氣就要一心不亂到底嘛!所以,唸佛可以用念珠幫助,但不要太過斤斤計較數目,反而用錯心思,多可惜。

窮極呼天 痛極呼父母

 韓愈說過兩句話很有道理:“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一個人窮困無立錐之地,到了沒辦法的時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時候不小心受了傷,或是給人打傷,痛極了,哎呀我的媽,自然呼叫出來。人一到緊急危難的關頭,這一念強烈的求生心理,正是我們唸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這樣的心境來唸,才是真正的唸佛。

  此時,唸佛不一定有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真到嚴重危急時,一個佛的觀念深深印在心裡,作為依靠。若是臨命終時,就以這麼一念,決定往生西方,蓮花化生。

  我們唸佛,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全然想以兇猛地念阿彌陀佛佛號,求得一心不亂,那永遠也沒辦法達到。因為你是用散亂心在唸佛,一字一聲,一句一句,皆是生滅法。生滅法便是散亂。

  再說,我們以十聲唸佛法為例,你手中拿著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聲之內,中間插不進來別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覺不出有別的妄想,心裡還在數,還是散亂,若說只以手中唸佛珠的滑動來幫忙計算,一顆一顆數至十顆,這中間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間,沒有其他念頭冒出來,這才算有點苗頭。然後,又由第十聲開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來一往,類似數息觀的修法,久而久之,練到其他雜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號。那麼,你說這就是一心不亂了嗎?不是。因為你儘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數字,但是一圈唸完又一圈,你全曉得,還是有數的觀念。況且,手在動,身體在動,也是念。身體的感覺還是念,念包括了身心兩方面的活動。真正念到一心不亂,那完全只剩一句佛號,其他什麼身體感覺都沒有,忘掉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那麼,唸佛如何一心不亂呢?我們大家唸佛時,幾乎都是邊念邊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為罪過。不念還好,越念越想,越想越氣,越氣越念。最後胡思亂想克服不了,乾脆放棄,念也白念。一般唸佛的情況,大致不離此等現象,落在貪、嗔、痴、慢、疑、悔諸種惡習中。

  其實,唸佛別怕妄想,不要後悔,不要懷疑。首先應相信自己唸佛一定成功,絕對往生西方,什麼妄想不妄想的,何足掛慮?!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點根蠟燭,大家看,這根蠟燭在亮,同時冒著黑煙,亮光愈大,黑煙也愈大。我們心念的狀況正是如此。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邊習慣性地亂想,亂想等於黑煙,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光明。光明不畏黑煙的存在,亂想無礙正念的延續;黑煙儘管冒,光明一直沒有熄過,這不也是一種一心不亂嗎?為什麼要大驚小怪,疑悔交加呢?如此一講,可以安心念佛了吧!

  所以唸佛,任何人都可做到一心不亂,本來已是一心不亂,何必另外苦苦追求!至於爐火純青的一心不亂,有如火光到達最強烈的高溫,沒有餘煙,功夫深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就突然定住不動了,再也不需要第二句佛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忘記身體感覺,或者知道有身體,但動不了。此時,有些人竟然害怕,咦,身體怎麼沒有了?怎麼不能動了?又自尋煩惱起來。何苦嘛!既然唸佛,還管身體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實這是念佛得力的正常現象,非關死亡,何足怪哉!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我經常告訴許多朋友,求生不易,求死也難。上吊、跳水、吃安眠藥,沒有一樣好死。“千古艱難唯一死”,談什麼學佛做功夫,唸佛打坐,多了不起,別吹牛了!生時沒有痛苦煩惱,快快樂樂,窮也窮得心安理得;死時不拖累自己,不麻煩別人,這已是世上第一等人。

  我看到許多財勢兩全的人,躺在醫院兩三個月,吊個氧氣瓶,半死不活,苦了自己,也累了別人。至少朋友得來回多跑幾次醫院探望。其實,看也死,不看也死,但是又不能不看,不是做給死人看,是做給活人看哪!這就痛苦了。對不對?我講的是實在話。所以,我如生病不希望別人來看我,別人生病即使去看他,也不多留戀。一到醫院,看看好了一點,那麼,再見吧,自己好好保重。若是不行了,還得趕快回去準備後事。生命就是這樣,要放下,看開。

  因此,唸佛不可有任何掛慮。這一念,念至最後沒了,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忽然空了,這是真正念佛,沒什麼神秘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心清淨空靈正是淨土初相,道理不明者,反而大驚小怪,心生恐懼,與“葉公好龍”同樣好笑。葉公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王,一生喜龍。他皇宮的柱子牆壁,連睡覺的床鋪也刻龍,結果感動了真龍顯形,特地現出原形來與他相見,葉公一看一條活生生的大龍飛到他面前,哎呀,一嚇便死了。

  所以,唸佛唸到一念清淨,身心俱忘,不要怕,繼續定在此種境界,愈定功夫愈純熟,念念清淨,念念你在佛心中,佛也念念在你心中,久而久之,無相的無量淨光自然現前。所以,一心不亂怎會達不到呢?凡夫皆可做到。只要好好念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念頭一現,已是一心不亂了,何必再求,只是功力火候不純熟而已。

  唸佛時旁邊起雜念,雜念同你有啥關係?!妄想盡管妄想,唸佛儘管唸佛。唸佛和妄想等於兩兄弟,老弟再怎麼調皮搗蛋,只要這個大哥自己一路照應好,老弟如何作怪都無妨礙。即使亂想想到壞事,阿彌陀佛的正念已經叫醒了它,已經自覺,何必擔憂呢?

  此等一心不亂的境界,其實不難。至於唸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亂,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徹大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眾生心中,心、物、眾生、佛,四無差別。修到、悟到、證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而且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唸佛能唸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學禪,不一定學密,不一定研究什麼天台、華嚴,一路到底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