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精神世界?

書香居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廣長舌,包含著一樁佛家公案,傳說佛陀有很多種化身,其中之一為廣長舌,舌長可伸至髮際,甚或遮蓋頭臉,聽起來很恐怖,只是為了表明釋迦善於說法。溪聲,歡快活潑,泠泠淙淙,不就像釋迦在說法嗎?山色清脆欲滴,在悠悠白雲中靜默著,不就是佛陀的色相法身嗎?

晚上,靜臥僧舍,明月,松影,風響,蟲鳴,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形象,氣味,聲音,無不可以讓我們領悟禪理。不就像聽到了佛陀的八萬多首說法的詩歌嗎?他日,指明天,舉似人,指說給別人。今晚,我悟到了禪理,然而妙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又豈能講給別人聽?

蘇子聞水聲而明心見性,靈雲見桃花而悟道。

佛家宗派眾多,法身妙理,各執一詞。第二天,蘇軾拿出這首詩,並未得到東林寺長老的賞識。你感受到了萬物的存在,表明還未達到心靈澄澈的境地。正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佛心本是清淨無染的。



直到幾百年後的明代,蘇子的知音才出現。一位著名的禪師說,蘇軾的“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表明言說法身,與色相法身並無區別。豈只色相哉,鼻之所臭,意之所識,皆為法身。故靈雲見桃花而悟道,良有以乎。

靈雲參禪二三十年,參不透禪理,一日,看見桃花開了,豁然開悟,寫下一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靈雲和蘇軾一樣,都是突然開悟。這就是六祖禪宗所言的頓悟,人人皆可頓悟,人人皆可成佛。

結束語:可見,這首詩表現了蘇軾的一種廓然無累的情懷,正如蘇軾的詞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知,可以讓我們生出自然的反應,卻不會沾染我們潔淨的心靈。


江湖夜雨92


《贈東林總長老》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面對人生困境並沒有消沉,而是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理性的反思,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自然而然的表達出來,體現了詩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思想境界,更是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

創作背景

此詩偈創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這年神宗親書一紙手札,將蘇軾由被貶五年的黃州調往離京城開封不遠的汝州任團練副史,這對謫居感到鬱悶的蘇軾來說心情略有緩解。不過團練副使只是一個“不得籤書公事”的虛職,蘇軾的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蘇軾的內心這時是既矛盾又複雜,既有對宦海浮沉的憤懣,又有洞悉人世,對仕途充滿厭倦,只想隨遇而安的淡泊曠達心態。

蘇軾去汝州的路上途經江州(今九江),在江州和久別未見的弟弟蘇澈見面,把酒言歡,共敘別情。告別蘇澈後,蘇軾和好友同遊廬山,創作了一系列的廬山詩,《贈東林總長老》就是蘇軾眾多廬山詩中的一首。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冷齋夜話》卷七寫道:

東坡遊廬山,至東林,作偈曰:《贈東林總長老》: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軾和禪宗淵源頗深,佛經偈頌對蘇軾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首《贈東林總長老》就是蘇東坡留宿東林寺,與禪宗黃龍派創始人黃龍慧南的弟子常總禪師徹夜談禪說理後寫的偈子。

在這首詩裡,蘇軾採用佛典較多,充分體現了佛教思想已經深入到宋代文人的詩歌創作中。

“溪聲盡是廣長舌”意思就是不絕於耳的潺潺的溪流聲就像十方諸佛出廣舌相,向人們宣示無盡的妙法,從中可以聽出一切萬法本來寂靜,一切萬法本來如此,這個是多麼美的境界。“山色無非清淨身”,《華嚴經》:“淨德內充,名清淨身。”山草樹木便是佛陀清淨的法身。這種境界體現了蘇軾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可以從任何事物上洞見人生真諦。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法華經》:“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説。”

八萬四千是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此處形容極多。佛陀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體驗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此充滿奧妙的境界和感觸,只怕以後難以宣告他人。

蘇軾寄情於景,寓意於情,通過溪聲山色瞭解了佛法無邊,遍及萬物的道理,既開闊了心胸,又讓詩作充滿理趣。

總結

經歷了烏臺詩案的羈押以及謫居黃州的窘迫,讓蘇軾倍感人生虛幻不定,難以預料。政治的排擠和人生的苦難讓他開始對社會,對人生有了冷靜深刻的認識和反思,開始追求身心的自在與輕鬆,把田園當成心靈的避難所,追求陶淵明式的寧靜與安然。

《贈東林總長老》便是在蘇軾有了這種思想轉變後的作品之一,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成敗得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而佛教的智慧,佛教的妙語更是讓他實現了對人生苦難的超越。


深沉的海


這首《贈東林總長老》是蘇東坡寫給禪宗大師東林常總的,東林大詩深為讚許,認為己達“悟”的境界,從此蘇東坡歸入東林門下,正式成為禪門中人。

“溪聲盡是廣長舌”其意是:無情也在說法,無情在向我們啟示人生的大道理,向我們展示諸法的實相。

“山色豈非清淨身”是講:這滿目青山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其意是:既然溪聲是廣長舌,那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川流不息地流淌,都是在說法,他所說的內容該有多少呢?

“他日如何舉似君”是說:如何把我們聽到的這八萬四千偈讓別人知道,沒有辦法,因為這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

蘇東坡這四句詩總的理解應該是:

心中有佛,則佛無處不在,一念清靜,則佛法處處可聞。

溪聲山色裡蘊藏者梵音妙諦,平常事物中亦多有人生智慧。此心本性具足,又何須向外去求。

解答至此。

記著關注“百味寫春秋”喲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