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始讀《道德經》

中年始讀《道德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隨想:突然想起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大實話:能夠說得出來的痛苦不是真的痛苦。四季輪轉,晝夜交替,雲聚雲散,水流滔滔,萬事萬物都是不停在變化著,就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沒有什麼道理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什麼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之前為著孩子的教育,我在網上搜尋、閱讀了大量的文章,我也曾試著去學習、去運用,自然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人的性格不一樣,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所經歷的事情不一樣,自然難以複製成功。


原文:“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隨想:這是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的意思嗎?這是俗語說是你的跑不掉,失去的說明本來就不是你的嗎?

我覺得這和佛家說的“破除執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你執著於擁有一物的時候,恰是你最不可能保有它的時候。不管什麼事情,患得患失的結果一般都是失。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隨想:現代漢語裡,“志”與“智”都是褒義,“志”為志向,“智”為智慧。偏偏這裡的“志”和“智”按譯文的解釋感覺都成了貶義。這裡的“志”,指人爭權奪利之的“志向”;這裡的“智”,指人自作聰明的狡詐,好像有一點上帝視角了,我不是很喜歡。

無為而治的理念,或許在古代封建社會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但是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現在,我個人覺得法家理論更為合適。奇怪的是,我會覺得無為而治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而不是消極的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