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中山市工業虎落平陽20年根源才能重振中山

源自《增廣賢文》的虎落平陽被犬欺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老虎離開深山,落到平地裡受困,狗也能欺負老虎。比喻有權有勢者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勢或優勢。

本人離開中山市剛剛好20年,因為在中山市14年時間,在三家外貿公司、在國家健康(中山)科技基地、在鎮政府參加招商引資工業、在外貿豬場(鴿場)、在來料加工廠、在貨櫃運輸公司工作過,所以,對中山市20/35年前的營商環境還是比較瞭解。

當近期很多介紹振興中山市產業經濟的聲音在各類媒體中出現時,一個比較突出的口號是“重振虎威”,據說是新書記提出來的,大家跟著做解讀。不過,如果大家去讀這些來自官媒文章在SNS(社會化網絡平臺)中發佈的後面留言,除了附和之外,不認同的聲音佔了過半,這就是“民間不服”的負面輿情證據。

有中山市的幹部告訴我:中山市的幹部現在士氣很低落,新書記以重振虎威為口號抓手,激勵大家幹事創業的激情。

這個說法可能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區域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主要領導的精神力量固然重要,執行層幹部的執行力也關健。然而,有二個方面的背景需要有了解:

找中山市工業虎落平陽20年根源才能重振中山

第一個方面是“亞洲四小龍”:回顧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亞洲四小龍”現在只剩下韓國工業還行,其他三個的工業基本上被取代。

以上這些變化是經濟模型的轉型問題。再看一下文化描述: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裡的翻譯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es",簡稱“NIE”,即“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對產業經濟有專業背景的人,都明白用“亞洲四小龍”與中華文化的“龍”無關(我們北京家中有研究龍文化40年的陳富城教授的一套專著)。說了龍與亞洲四小龍,咱們再說由此而派生的第二個方面~“虎”和“珠江三角洲四小虎”。

第二個方面是“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廣東四小虎、又稱廣東四小龍,是指19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南海市、東莞市、中山市和順德市。

找中山市工業虎落平陽20年根源才能重振中山

廣東四小虎真正形成氣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離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有八九年的時間。這個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為界,珠江東側和西側出現了兩種很有意思的經濟發展模式。東側以東莞為代表,與香港形成了一個“前店後廠”的關係,成為香港轉移加工工業的一個基地。當年有6萬家香港企業向內地轉移,有4萬家選擇了東莞。而在珠江西側北側,以中山、順德、南海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資訊、訂單、技術為支持,發展物流,發揮當地市場經濟的傳統,企業逐漸“北伐”佔領全國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東莞模式、中山模式、順德模式、南海模式。

找中山市工業虎落平陽20年根源才能重振中山

四小虎已迅速發展成為工業大市(區),經濟社會管理的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其管理模式和思想觀念必須全面轉型,以工業經濟社會的管理模式全面取代農業經濟社會的管理模式。如今,順德、南海已成為佛山的轄區,由於多年的分離,其整合尚需努力。東莞、中山為地級市,直接管理科級鎮,多數鎮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大,小馬拉大車,其行政管理、城市建設、人才引進等都受到嚴重製約。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農民變為居民,東莞、中山亟待進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按城市型社會來進行管理。(以上信息主要來自“百度詞條”)

找中山市工業虎落平陽20年根源才能重振中山

引用這些數據與信息,其實是研究產業經濟背景的人都理解的動態經濟學對比研究問題,尤其是經濟模型的轉變描述準確性問題。

從近20年來珠三角的產業轉型變化看,中山市工業產業“虎落平陽”主要事件有:

“長江樂園”被香港海洋公園取代:代表行業升級換代不及時和區域競爭優勢不足;

“威力洗衣機” 解體:代表中山集體企業的脆弱性結構;

“愛多VCD”事件:代表鄉鎮企業的過渡營銷風險。

“小霸王”沒落:代表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人治缺陷。

。。。。。。

如果中山市的領導找一些敢講真話、又真正知道中山市GDP一年不如一年的原因的人去研究,我想,“重振虎威”在沒有“虎”時,除非學當年陝西找“華南虎”,否則,這個口號不是太合適,因為沒有弄明白“中山市工業虎落平陽20年根源”,產業轉型會比較難。

瀋陽(中山市民)

2019年12月6日8時33分寫於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