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溫柔的,她養育了萬千生命。但又是苛刻的,她始終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鴕鳥為了生存,它選擇了陸地奔跑;藍鯨為了生存,它選擇了海洋遨遊。還有這麼一種魚,為了應對環境的變遷而演變出了能在陸地上呼吸的“肺”。這就是肺魚。
肺魚原本在海洋中生存,大約一直到了泥盆紀中後期,它們慢慢開始向陸地演變,到最後成為淡水魚類。它那細長且靈活的鰭雖然和陸地動物的四肢相差甚遠,但是肺魚正是利用它們才能在陸地和水底自由的“行走”。肺魚的鱗片類似瓦狀,它的尾鰭、臀鰭、背鰭都是連在一起的。如果要在魚類中舉行一次選醜大賽,肺魚肯定能排上名次,但是它的這種形態已經3.5億年沒有改變了,作為“活化石”的一種可見其生物演變的成功性。
當然,讓其真正名聲大噪的是它那被稱為“原始肺”的魚鰾。對於絕大多數魚類而言,魚鰾的作用主要是幫助魚能在水中自由下潛和上浮,同時控制身體的平衡性。但是肺魚卻不同,肺魚的鰾內部有很多的小氣室,這些氣室能儲存和進行氣體的交換,和肺的功能十分相似。所以肺魚在水中可以用魚鰓呼吸在陸地上可以用魚鰾呼吸。因非洲肺魚呼吸的特異性,使其擁有了一張應對惡略環境的殺手鐧,那就是“夏眠”。
非洲的季節不像我們這裡有春夏秋冬四季,那裡只有兩個季節,就是雨季和旱季。非洲的全年氣溫都在20℃以上,旱季氣溫酷熱,很多小型的河流或者湖泊都會因為太陽的炙烤而乾涸。此時非洲肺魚為了生存便開始了“保命行動”。它們會深深地鑽入泥土當中,將身體像蛇一樣盤圈起來,然後身體表層開始分泌黏液將自己包裹住。同時它們身體各個器官的消耗也會降到最低並進入到休眠狀態。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時,再重新破土而出,正常生活。
這種休眠狀態能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所以在非洲,很多用泥土建造的房子在經歷過一場大雨後往往會出現一個洞,有的人以為是小孩子的惡作劇,其實不然這是因為被裹在泥土當中的肺魚經過大雨的沖刷又“活”了過來。
還有一些經驗豐富的非洲人,在行路途中,如果身上的水壺沒有水了,而且四周又沒有水源的話,他們通常會去幹涸的河床尋找肺魚。他們會用自己隨身攜帶的工具將乾涸開裂的泥土挖開,然後取出在其中“夏眠”的肺魚去使食用他們體內儲存的水。看到這兒筆者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公平,雖然肺魚擁有超乎尋常的本事,但還是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肺魚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它的出現,為研究脊椎動物從海洋到陸地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曾經一項實驗結果顯示,當把肺魚體內的提取物注射到老鼠體內時,其新陳代謝速率竟然下降了33%,所以科學家也在潛心的研究其休眠原理,爭取為人類的醫療事業做出又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