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每到秋天,皇帝就会率领大臣们去打猎,为什么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活动呢?狩猎除了锻炼身体外,还有哪些我们想象不到的作用呢?今天就随小编一起去看一看。

清初诸帝,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都喜欢骑马射猎,这与满族民族习俗有关。满族是我国一个强悍勤劳的民族,长于骑射、善于征战。他们把狩猎活动看成是立国的根本大计之一。在尚未叩关南下、入主中原以前,就在当时的东北盛京(今沈阳)、吉林、黑龙江等地设有圄场,进行狩猎活动。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清朝统治者在北京紫禁城金銮殿里坐上宝座之后,皇帝每次到北方出巡,往往伴有打猎活动。如今行踪绝少的猛虎野兽,在当时数量尚多且分布很广,例如京畿的南苑、承德附近的围场县、山海关、锦州、遵化、古北口、滦河西岸等地,都是皇帝打猎的好地方。

凡能打猎的地方,都设有皇帝的行官,其实皇帝在紫禁城内居住,每年也不过只有一半时间。凡遇皇帝出行打猎,必扈从一大堆人马,包括后妃、王子、公主、王公大臣,还要带上八旗土兵,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这种围猎活动,又称为“秋狝”。清代皇帝的木兰围场,在承德地区围场县。据记载,围场共占地一千三百余里,周边立木栅为界,以别内外。其内可供行围的场地达七十二处。四周设卡座五十八处,由近千名八旗士兵常年驻守,成为禁区,不许百姓、猎户进入。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围场处于蒙古部落地区。清代皇帝为了密切同蒙古上层统治者的关系,每年均举行“秋狝之典”,并组织数万名军士到此狩猎和比武。皇帝出猎行围时,由一千二百五十名蒙古士兵编成两队,协助合围。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即分进合围,逐步缩小围圈。野兽出来时,皇帝先行引弓射箭,然后由大臣、侍卫一起射杀。若遇有熊、虎等猛兽,皇帝一面命令虎枪营兵掩杀,同时亲自用火枪、弓箭射杀。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每年秋狝,猎得的各种兽类很多,凡猎中者均登记于名册。康熙、乾隆极嗜打猎,收获尤丰。

乾隆帝炫耀自己的办法更多,其中有一个主意是,凡射中一兽,则在所使的宝弓上雕刻下射中的时间、地点、射中何物,以作纪念。乾隆帝还曾诏谕,分别把他猎获的两只公鹿的鹿角,制成了两张鹿角椅,并在鹿角椅上铭刻题诗。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这张鹿角椅椅面宽大舒适,鹿角光滑巨大,左右一边各一只大角,刚好围成一个圆椅。鹿角椅,现珍臧在故宫博物院。题诗则刻在椅面靠背上,诗收入《乾隆御制诗文集》内。

康熙帝所提的哨鹿,是一种围猎的方法;即用哨音引鹿,然后加以射杀。哨鹿时,先命侍卫入深山叠嶂中寻觅鹿群。哨鹿者头戴鹿角,埋伏在林壑中,然后吹响一种引鹿的木哨,其音酷似雄鹿求偶之声,遂引出了一群牝鹿,于是周围预伏的官兵便群起捕捉或射杀。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据说清朝有的皇帝有饮鹿血的习惯。当击毙鹿之后,取其鲜血饮之,认为可以延年益寿。清代官廷曾令中西画家绘有许多哨鹿的图画,例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所绘的《弘历哨鹿图轴》,董诰绘的《一箭双鹿》等,都形象地描绘了乾隆皇帝哨鹿行围的情景。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行围期间,皇帝要多次在行宫里赐宴蒙古王公和随围官兵。在皇家的避暑山庄内,设有很大的赛马场,皇帝经常组织蒙古族士兵表演相扑、套马、训马、赛马等技艺,以示怀柔尚武之意。清代各帝相沿,著为恒典。尤其是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面对沙俄侵扰边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叛乱,这种围猎比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体育训练,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进行的围猎比武活动,“康乾盛世”达到了高潮,咸丰以后便冷落下去,清代也逐渐衰败了。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关于皇帝贵族的围猎活动,大家有什么见解吗?欢迎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