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還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的《核舟記》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講的是明朝有一奇人,以核桃雕刻了一艘小船,刻畫了蘇軾遊赤壁的情形。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核舟”是一件微雕作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通過高超的雕刻技術,在這方寸之間創造出一個豐富的世界。船上共有五個人,八扇窗戶,還有茶壺、爐子、船槳、刻字等等,形態逼真,神情各異。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核舟記》裡的核舟真實存在嗎?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確有其事。乾隆皇帝就有一枚類似的作品,是清朝陳祖章雕刻的橄欖核舟。高1.6公分,長3.4公分,將一個橄欖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有蘇東坡、童子、船伕和舵手等共八個人,每個人的表情、動作各不相同。船底刻蘇軾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現保存在臺北故宮。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這枚橄欖核舟的題材取自蘇東坡的《後赤壁賦》,刻畫了初冬的某一個晚上,蘇東坡和友人泛舟於赤壁下,在船上飲酒作樂,怡然自得。透過小小的船艙,我們看見蘇東坡和兩位客人悠然坐於艙內,面前的桌子上已是杯盤狼藉。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核雕,顧名思義是用果核進行雕刻的一種手工技藝,可以用來雕刻的果核品種很多,如橄欖核,桃核,山核桃核,松子,櫻桃核等。只要質地緊密,結構穩定,紋理適當,就可以用來作為雕刻的原材料。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核雕被稱為“東方神技”,令世界折服。它以核桃、果核等微小之物為原料,僅憑一把刻刀,在毫釐之間雕鏤出萬千世界,以極致的技藝,展現著手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術,彰顯了傳統工匠的智慧。《核舟記》讓核雕技藝名聞天下,核雕技藝也從皇宮走到民間。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我國的核雕技藝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當時的微雕藝術堪稱世界一絕,明代核雕更是被稱為“鬼工技”,猶如鬼斧神工之技術。新中國後,核雕技術慢慢復興,最終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得到了傳承。目前浙江舟山聚集了大量核雕匠人,雕刻出了一個又一個藝術精品。

《核舟記》裡的核舟還在嗎

一代代核雕匠人在這方寸之間創造出了大千世界,用匠心堅守傳統工藝。而“核舟”也在他們手中越來越牛。中國很多傳統工藝技術都瀕臨失傳,值得我們後人去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手工藝復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