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是的

小都的小夥伴大榜出書了

一套書,一出就是5本

這是他們第一次出書

第一次整理書稿

第一次裝幀設計

第一次……

沒有經驗,但充滿興奮

不知該從哪兒開始介紹

於是他們把翻開書最先看到的序言

提前放在了這裡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一個週末,我穿越不斷髮胖的城市,沿著天府大道往南,抵達湖邊的A4美術館,去聽學者葛劍雄講“移民與城市文化”。

葛老的理論一言以蔽之,人口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不斷建造的樓宇,不斷湧入的人口,在他看來如今的成都已經面貌全新。“新成都不僅僅只有火鍋、小吃、美女、休閒生活,還有拐著腔說自己是成都人的新成都人”。

在那次講座上,我很自然地想到我們做過的一期選題,關於新成都人。推文的開頭寫道:你覺不覺得“我們”這兩個字有點甜?“我們娃娃就是不愛吃菜葉子”,“我們珍珠今天又把家裡沙發摳了兩個洞洞”。一個東西前面加上“我們”,就有一種佔有和歸屬感。

成都軟綿又博大,是包容性和吸附性都很強的城市。在這兒待久了,不是成都土著也會脫口而出“我們成都……”這些朋友我們就叫,新成都人。

在這篇推文下面,上百個留言講述了自己到底是來成都好久以後,在哪一個瞬間,嘴裡的“你們成都”,自然而然變成了“我們成都”。

老實說,這些故事,真的看得我們眼淚花包起——“眼淚花包起”,這個說法本身就很成都,一點柔軟,半分調侃,把表露感情的事情說得舉重若輕——因為我們自己大部分就是這樣的“新成都人”。

團隊中更大比例的年輕人是來自成都以外的小孩。他們有的在成都讀完大學,留了下來,有的因為路過成都喜歡成都,留了下來,有的因為戀愛,哪怕是後來分開,人也留了下來。

所以,他們觀察成都,用的是“新成都人”的眼睛。這是一種雜糅的感覺:比土著更好奇,比過客更持久,對舊的不準備排斥,對新的有認同感。

而我在觀察他們。我得到的最重要的觀察是:這或許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壯闊時代,但每個人(個體)卻變得更重要。

跟我一起工作的年輕人喜歡從更小的切口進入城市生活:比如成都人回答不起問題的時候一般都說啥子,為什麼說每個小區門口都有碗全成都最好吃的素椒雜醬。他們找火鍋店的排號員和全興隊的守門大爺打聽江湖故事。在菜市場他們發現,別人買菜就買菜,成都人還要順帶捏把花回家。同時,沒有一個婆婆爺爺的黃桷蘭/雞毛毽子/煮花生會滯銷。

他們帶著新的眼光去重新發現更為複雜的長順街,致民路,華興街。30平,不當街,他們記錄了很多這樣小而美的店,也找到深藏在城市褶皺裡的,賣了28年的盒飯和33年的拌菜。

這樣的觀察還具有持續性,比如有一天,他們找了兩個街娃,把保利中心從一樓到21樓喝穿了,喝到無樓可攀為止。後來酒吧從魔方大廈裡撤退了,他們又做了一期,《保利,散場》。

有時候這些觀察會被物化、存留,反向成為城市的一景被觀察的對象。年輕人發現,當代都市裡,集體微醺成了一種表達親熱尋找同類的方式,於是誕生了《我,一個沉迷於微醺的成都人》,《夏天常常喝斷片,憂愁都消化在尿裡了》。還有,在每一個流連過的酒吧廁所裡自拍,竟然也成為一期大受歡迎的選題。他們趁興做了一張酒吧地圖,把成都幾百家Club、Pub、Bar、精釀館分類整理,成冊,叫做“斷片指南”。

緊接著,在著名的玉林西路,我的年輕的同事們操辦了一個快閃展。兩間十幾平米的小鋪面,一間裝酒後故事,一間賣酒。

謝謝玉林西路的街沿那麼闊,那夜的風那麼涼。前前後後一兩百號人,大家都站在人行道上說話喝酒,搖著“喝酒去”的扇子,穿著“成都市內沒醉過”的T恤,舉著一次性的塑料酒杯,聊天聊天聊到斷片,喝酒喝酒喝到眉來眼去。我們把撿來的一張按摩床放在路邊,誰累了,誰就過去靠一會兒。

今年,這個動作被持續下去,新一場的斷片展被搬到了長順街附近的一個老街區裡。

從玉林西路到長順街,這樣的選擇有點出人意料。關於這座城市古舊的肌理,年輕人似乎有一種特別的興致。每週,1994年出生的彭何,會去到城市裡一個被人忽略或者遺忘的角落,走走停停,觀察人,發現故事。他的行走催生了專欄“亂逛”。“逛”這個動詞本身,有一種晃晃悠悠的舊日氣息。時光急,但彭何不急。

同時,他們樂於尋找這個城市裡嶄新的基因。在接觸過好幾個年輕團隊之後,誕生了一個新的系列報道,叫做“了不起的……”

這些了不起的年輕人,在成都設計出了漂亮的空間,拍出了漂亮的照片,畫出了漂亮的插畫,讓這座城市有了驚喜,變得好看。最了不起的是他們都是90到95年生人,領頭的幾乎都不足28歲。28歲,已經三頭六臂,獨當一面。而我們這個編輯團隊,平均年齡也差不多是28。

在三年的時間裡,年輕人就這樣興致盎然地尋找了上千個故事、話題,人。

三年後,一種新的野心被偶然催生。

熟悉微信生態和閱讀習慣的人都知道,一篇公眾號推文,最強的生命力在24小時之內,普通的傳播週期是三天,在公司內部,考核一篇稿件的傳播數據,7天截止。

然而,一篇《豌豆尖統治四川的盛世又到了》,在距離第一次傳播差不多一年以後,仍然有人在後臺留言——來自海外。為什麼不把它留存下來?既然有這樣的生命力在。

值得印刷,值得售賣,值得被油墨留存,值得被指尖摩挲。

關於成都,已經有了很多書。卻難見一本可以做到:屬性年輕,目光新鮮,立足當下,切口入微,維度豐富。

我們希望《@成都》能夠做到。一個系列,五本書,從街區、人、城市性格、城市記憶等維度,整理集納了談資旗下公眾號“成都Big榜”三年多以來創作的超過100篇、總計30萬字的原創推文。@,表示基於互聯網社交創作和傳播的城市觀察。同時,@也是at,在某處,表示這樣的觀察位於成都。

@成都的觀察還在繼續。

新來的小孩丁赫,凌晨五點扛著四個宜家買來的垃圾桶,去了人來人往的春熙路收垃圾。幾個小時裡,他完成了一場自垃圾分類而起意的社會觀察。

彭何仍然在走。他從社科院的大門出發,沿著一環路向右,沿著錦江河道再到武侯大街經過耍都錦裡體院,在成都的電子地圖上走出了一顆心。

吳逸韻去醫學美容醫院的大廳坐了一下午,丁赫發現從天府廣場地鐵站到地面,有至少56種方法,賈茹在畢業季收集了40年65張成都人的畢業照,李佳蓓執行完“早餐四川”,正在策劃基於公交、茶館、美甲店的“竊聽城市”行動。

三年再三年。城市生長,他們也在生長。

謝謝李佳蓓、康筱韻、彭何、胡琴、賈茹、呂美真、陳修易、蔣佳芯、雷曜維、吳逸韻、丁赫、陳夢奇。每一個在成都Big榜的後臺駐留過的人,或短或長。謝謝你們年輕的名字,謝謝你們年輕的眼睛和心。

老老實實地介紹

@成都系列叢書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街道是城市的血脈和骨骼,每一寸血脈、每一段骨骼都不盡相同。要認識城市,要從街道開始。

成都的街,很特別。大體上它是按橫平豎直的方式來排列組合的。街的裡面,還藏著更細微的巷。這些橫著豎著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塊一塊的方塊。

相比起線性的街,成都人更習慣於用塊狀的思維來記憶和描述地點:玉林、白果林、撫琴……是成片的小區;長順街、新鴻路、宏濟路,聽上去是街名但其實被默認是隨著街道自然生長的街區;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廟,是街和街交織的點,也是由點生髮而成的面。

這是新舊交織的成都,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我們帶你去看內裡的生活,食物,人們的狀態。

去重新發現,去找尋記憶,也去記錄新鮮的畫面、氣味、溫度,這些都在豐滿著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愛。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成都人的性格很複雜。

大爺有大爺的脾氣,孃孃有孃孃的脾氣,老闆有老闆的脾氣,吃飯的時候有吃飯的脾氣,喝酒的時候有喝酒的脾氣,這些脾氣裡藏著成都人的生活習慣,包含著成都人對生活的態度。

成都人有成都人自己的細節。姆姆er們為什麼要統一梳著那麼高那麼硬的紫紅頭髮?大爺們為啥孤獨地在新華公園鏟著牛牛?作為一個不吃辣的四川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很多迷思我們找到了答案。

成都人有成都人自己的習慣。桌上一定要有豆瓣魚和蒜薹炒肉才算年夜飯;別人買菜就買菜,成都人還要順手捏把花回家;餐飲老闆有屬於自己的語錄,廚房有每家每戶的玄學;小李愛吃泡菜,小王愛吃泡菜,小張也愛吃泡菜。很多習慣我們打了個總結。

看完這些,總的來說,我們覺得:

成都,有點乖。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每座城市裡都藏了一些閃光的人。

菜市場裡那個粗聲大氣的大媽可能是個心算高手,小區樓下那個手腳麻利的鍋盔攤兒老闆沒準是個古箏大師,緊鄰太古裡的老居民樓裡藏著身懷絕技的按摩師professional Mr. Zhang,在3平米的店裡悠然自得賣了33年涼拌菜的嬢嬢, 以一己之力把廢棄的化工廠改造成一座戲劇烏托邦的戲痴……

記錄城市,就無法迴避記錄城市裡的人。而記錄城市裡的人,往往是記錄者最有意外之喜的一個部分——

撥開城市,撥開這些人,撥開這些人身上的微光,也撥開庸庸碌碌的日子。

記錄的過程就是在感知這份歡喜:聽成都人的活法,擺成都人的故事,用年輕的腳步,和新鮮的好奇心。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亂逛是無序的,是走到哪裡就算哪裡的,是想起哪裡就逛哪裡的。

成飛公園有132廠子弟最喜歡的孔雀梭梭板;馬鞍北路,每到端午滿街依舊密密麻麻的粽子攤位;背後的菜市場藏在縱橫交錯的居民樓裡,吸引著外國揹包客;冬季,成都的植物園藏著熱帶的景象;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綠道讓人心生歡喜;桂花香的時候,就溜達去了桂花巷;等發現是春天了,就騎車走一趟崇州的重慶路……

這是一個特別的90後。他用一年300萬步串起成都的街、巷、菜市、場鎮、園子、博物館……知名的不知名的,熱鬧的寂寞的,都去逛一逛。在他的眼裡,太古裡和Space可能都不夠酷,那些抵攏倒拐的地方,才是一不小心就藏著新大陸的目的地。

他還在繼續逛。他說,成都,非走不能摸透。

成都,就是用來逛的。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這個詞是成都人回憶起過去時的首選,帶點炫耀,有點提勁。辰,四川話念shen,一聲,“年”字的尾音拖得很長。

那二年辰裡,有曾紅極一時的成都人和事,它們曾聚在這個城市的某一個座標。

這些座標包括: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川港影樓、熱盆景火鍋、新大陸旱冰場、科甲巷和草市街、蜀都大廈“六本木”、世界樂園、泰華新中興、錦城藝術宮、小酒館……

而座標對應的是一代成都人的記憶:關於全興和一座城的情緒起伏,關於成家的儀式感,關於最早的火鍋消費,關於一代年輕人的精神樂園和人生際遇,關於時髦,關於童年期盼,關於這座城市與戲劇最親密直接的接觸,關於音樂和詩酒。

關於老成都的記憶很多,而我們選取的這些,都是當年城市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最時髦的,沒有之一。

由此,它折射著時代。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 THE END —

來源:成都Big榜

把新鮮的成都裝訂成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