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談過構成指數的成分股以及相關的成分股基本面若發生重大變化,則指數對應的合理估值也應該加以調整,不能錨定於不變的歷史,以免在投資中犯刻舟求劍的錯誤。

相關文章:

投資的指數有鉅變,但你可能尚不知

與上一輪牛市相比,今天的滬深300究竟有何變化?

關於成分股變動與指數估值的補充性說明

01 | 恆生國企指數當前投資機會如何?

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當前的AH溢價指數再次來到非全民牛市的高位

2019年以來,A股的反彈行情如火如荼,今年以來取得20%以上漲幅的各類基金不在少數。但在經歷了18年的市場調整後,港股市場依舊低迷不振,伴隨著恆生AH股溢價指數再次回到130點附近的高位,港股市場的投資價值越發令人矚目。相關文章:週報41 | 莫要遺忘低估的港股市場

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恆生國企指數市盈率估值變化

面對香港本地不穩定的局勢,相較恆生指數,投資者更青睞公司業務主要在中國內地的恆生國企指數。但不少投資者在看了恆生國企指數的市盈率和市淨率估值之後,卻對當前指數是否低估表示疑慮。因為從恆生國企指數市盈率和市淨率近年來的歷史分位看,似乎還不夠那麼“便宜”。

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恆生國企指數市淨率估值變化

恆生國企指數是否低估?我認為當前是低估的,有投資價值的。在用市盈率、市淨率來判斷一個具有內在穩定性的指數時,勿忘順帶考察一下指數的歷史變遷。因為恆生國企指數在2018年時進行了重大改革,我們在進行估值評估時不能忽略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02 | 從“老國企指數”到“新國企指數”

2017年8月17日,恆生指數公司宣佈恆生國企指數擴容,指數的成分股從原來的40只增加至50只,新增了10只紅籌股和中資民營股。恆生國企指數的全名是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因簡稱“國企指數”再加上先前的成分股的確大多數是“國企”,因而對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的誤導。

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近兩年來,恆生國企指數前十大成分股及權重變化

新的恆生國企指數在原來H股的基礎上增加了紅籌股和中資民營股,可以當之無愧稱之為“中國企業指數”而非“國企指數”了。恆生國企指數的調整已於2019年3月份完成,騰訊控股、碧桂園、石藥集團、安踏體育、恆安國際等優質公司當前都成為了新國企指數的成分股。

與先前的老國企指數相比,新國企指數的行業結構明顯優化,金融、能源行業的權重大幅降低,指數的成長性得到了增強。

03 | 因為改革所以估值不能錨定過去

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與兩年前相比,當前的恆生國企指數行業結構更加優化

2018年3月5日,恆生國企指數在進行成分股納新時,當日指數下跌1.74%,但市盈率和市淨率估值卻跳漲19.84%,其原因是新納入的騰訊控股等公司擁有較高的市盈率和市淨率估值。

國企指數是否低估?觀指數成分股變動對指數估值的影響

國企指數改革,納新當日估值的提升

故而此後的恆生國企指數估值應該考慮指數成分股的變動帶來的估值提升,不能再錨定於過去習以為常的市淨率估值<1,市盈率估值<8倍了。

考慮到指數成分股調整後,市盈率和市淨率估值抬升近20%,與過去的估值相比較,當前指數看似估值不低,一般但若將過去的估值也*1.2倍計算,當前就顯得便宜了。

也許受到政治和經濟局勢的影響,未來的港股市場依舊有下跌空間,但作為投資者的我們,不可能寄希望於精準地買在最低點。在充分考慮了安全邊際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後,我們應該做好有梯度的買入計劃。對於沒有底倉的投資者來說,最好先買入一部分底倉再談定投。以免未來市場行情反轉,定投的那幾期不能在便宜時買入足夠的倉位。

等到知更鳥都報春了,春天也就要結束了,低估值區間何時走出,永遠是事後才知道的。但等到事後知道了,好價格也就不復存在了。不識低估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願我們掌握主要權益類資產的價值之錨,不要等離開了山,看全了山的全貌方才悔恨自己已錯過了山中的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