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罵”都不可取,這樣做就對了

點擊右上角[關注],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罵”都不可取,這樣做就對了

媽媽責備打碎碗的孩子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孩子不小心打碎物品的事件。當孩子打碎東西,受到驚嚇哭泣時,“哄”和“罵”是常見的兩種處理方式。

案例1:

果果媽:

果果媽正在廚房洗碗,突然聽見客廳“砰”的一聲,然後就是孩子哇哇大哭的聲音。

果果媽趕緊放下手裡的碗,跑到客廳,看見地上一隻花瓶碎了,而果果正蹲在旁邊大哭。果果媽心裡一陣疼惜,過去一把將果果抱在懷裡,一邊輕輕拍著果果的背,一邊安慰道:“果果不怕不怕,碎碎平安碎碎平安......”

果然,果果很快就停止了哭泣,並跑到臥室去玩去了,留下果果媽一個人將碎了的花瓶掃進了垃圾桶。

案例2:

悠悠媽:

悠悠媽在客廳看電視,突然聽見廚房傳來一聲東西打碎了的聲音,然後就是悠悠的哭聲。悠悠媽聞聲跑進了廚房,看到冰箱門開著,酸奶瓶碎了一地,心裡升起一股怒火,“哭哭哭,笨手笨腳的,天天就知道吃......”

悠悠停止了哭泣,怯怯地看著媽媽,“對不起,以後我會小心的,我不是故意的。”說完,悠悠彎腰正要撿碎片,“去去去,一邊去,笨手笨腳的能幹啥!”悠悠貼著牆退出了廚房。

孩子打碎東西一般都是不小心,有的時候還會被嚇到。果果媽的做法雖然安慰了孩子,但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如何去承擔責任。悠悠媽的做法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責備還讓孩子更害怕、更膽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缺乏自信。同時責備也會讓孩子無法內省,為了避免父母的責備,下次做錯事時孩子會為自己找理由推脫,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沒有擔當。

小孩子毛手毛腳的,有時候總會打碎一些東西,在我家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罵”都不可取,這樣做就對了

瓷娃娃

有天晚上做完作業尚早,兒子決定玩兒一會再洗漱。翻箱倒櫃了一翻,他找出了一個新玩意,那是去年生日時朋友送給他的瓷娃娃,當時他覺得是女孩兒的玩意,就收起來了。這次翻出來,他竟饒有興致地玩了起來,正在興奮時一個不小心,就把它摔在了地上,頓時碎成三大塊......

顯然兒子有點蒙了,愣愣的站在那裡。其實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我更好奇的是,兒子此時此刻是怎麼想的,我看了他一下,沒有哭,所以就平靜的說了一句,“嗯,這個是瓷的,一摔到地上就會碎的。摔壞了,怎麼辦呢?”

兒子沒有回答,或許他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

原本我是想用啟發式的引導他說出,類似於把碎片清掃掉這樣的處理方式。相信很多父母都跟我一樣吧,覺得碎了壞了就直接清理掉就好了。所以這時候我就提出我的建議,“或許我們可以拿掃把過來清理一下?”

兒子還是不說話,但是我看到了他的表情有那麼一點變化,感覺不太願意。我感覺到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還沒有好好的關注孩子的感受,就想著讓他把解決辦法說出來,也太為難他了。

感受

於是我拿來了情感臉譜圖,“你願意說說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嗎?”

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罵”都不可取,這樣做就對了

情感臉譜圖

兒子竟然指了“平靜”這個表情,但是想了想,這個也可以理解吧,可能是看到我一臉的平靜,毫無怪責的意思,所以他也覺得這事沒什麼。但是我從他的表情來看,應該還有想法,所以我問了一句,“還有嗎?”這時候,他指了滴著兩滴淚的“難過”。

這時候,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呢?

安慰說,“別難過了,你也是不小心的”?

或者說,“下次媽媽再買一個”?

甚至說,“有什麼好難過的嘛,就一個小玩意”?

我抱著他說,“是啊,這麼可愛的瓷娃娃摔壞了,你很難過。”(共情)得到了我對他情緒的接納和認同

之後,他終於哭出來了。“它那麼可愛,你還沒好好玩呢,就碎了。” “重要的是,那可是朋友送你的生日禮。”我把他的感受都說出來了,我想這才是最好的安慰。

這樣的安慰,兒子哭得更厲害了。是的,這時候他需要情緒盡情的釋放出來,而不是被壓抑下去。“沒關係的,你難過就哭吧,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我抱著他,撫觸著他。

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罵”都不可取,這樣做就對了

思考

想法

看到他的情緒舒緩些了,我說,“你需要喝口水嗎?”他點頭。等他喝完水後,這時候他的“大腦蓋子”已經合起來了,我就問他,“你現在有什麼想法呢?你想怎樣去做呢?”(啟發式提問,關注於解決問題)

“把它粘起來。”

我猶豫了一下,因為除了三大塊,還有一些小碎片。“你願意聽聽媽媽的想法嗎?”

兒子點頭。

“我們是可以嘗試把它粘起來,但是因為這些小碎片粘不了,所以粘好後,還會有不平的口子,這樣摸到的話是會被刮傷的。”

我把三大塊拼在一起,給他展示了粘好後的口子,讓他把手輕輕的放到上面去感受一下。

兒子想了一下,然後眼神閃爍了一下,說,

“我想到一個辦法!”他指著電視櫃,“我們粘好後,就把它放到這裡,不玩了,就放在這裡。”

“這真是一個好主意,就放在這裡做裝飾。”真的很感嘆,每次他都能自己想到合適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想想我自己的小時候,或許就因為沒有多少機會讓自己去想去思考,所以思考力都喪失在“被告知”當中了。

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哄”和“罵”都不可取,這樣做就對了

專注

決定

——“所以,你現在的決定是?”我問。

——“粘起來啊!”

——“那怎樣粘呢?”

——“用膠水啊!我們去找膠水吧!那個固體膠不行,只能粘紙片,我們要找502”

......

看著粘好的瓷娃娃,兒子又笑了,一場小意外就這樣解決了。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打碎東西時,任何時候孩子有情緒時,我們有真正在意過孩子的感受嗎?當孩子“大腦蓋子”打開的時候,他只能呈現出對抗,或者逃離的狀態。接納、認同孩子的情緒,是處理事情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正面管教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理念--糾正之前先連接,說的就是這個。有了這關鍵的一步,接下來再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END

【推薦閱讀】

育兒從來不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要善於給孩子“有限選擇”

心理學:用“幻想實現”來滿足孩子的願望,讓孩子停止無理取鬧

----------------------

作者:#可兒親子講師#,正面管教雙講師、國際鼓勵諮詢師、兒童情商訓練師,助力中國家庭幸福成長,幫助千萬父母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