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我們總是會經歷一些該不該說真話的疑惑,

會傷害到別人嗎?會讓別人覺得我不好相處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善意的謊言來掩蓋真實的心情,

這種做法似乎看上去不得罪人又很有禮貌。

但它真的可取嗎?並不!

讓我們來通過一個虛構的故事走進今天的主題,

談談職場中善意的謊言為什麼不可取,

以及該如何避免。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總有些話

未能說出口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終於完成了。”小小白長長呼出一口氣。

“應該沒有大問題了,先發給領導看看吧。”小小白懷著忐忑的心點了發送。

“@領導 改好啦,麻煩看看這份方案哈~”小小白努力將微信消息措辭的儘量友好。

“看了還可以,等明天我和你說下修改意見,辛苦了。”領導回覆了這樣一段話。

小小白在輸入框中輸入“修改的地方多嗎?我現在有時間可以先改的”

接著又一個字一個字地刪掉。

“估計領導現在有事,還是不打擾了。”小小白這樣想。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王姐,現在有時間嗎?能幫我看看這份項目方案有什麼不足嗎?”小小白禮貌地詢問。

老王停下手中的工作,她的工作也很急,但她不好拒絕小小白。

“就這樣隨便看看吧,反正領導之後應該會具體和她說。”老王心裡想。

打開方案,老王發現了不少小問題。

“該不該說出來呢,會不會打擊到她?我還是不當這個惡人了。”老王這樣想著。

“我覺得你這個還可以,最好等領導提了意見你再修改比較好。”老王儘量讓自己笑得友善。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這方案還是差點意思,有些小問題你去問問老王修改下。你還是很有潛力的,繼續加油改好。”

領導待會要和甲方開會,扔下這句話就擺擺手讓小小白回去改方案了。

小小白欲言又止,“算了,老闆這麼忙,自己不應該添亂,還是自己再問一下王姐吧。”

看著小小白默默回到工位繼續改方案,領導煩惱地蹙眉。

“對年輕人話不能說的太過分,我已經說得夠委婉了吧。”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項目方案怎麼樣了?”甲方發來消息詢問。

領導趕緊回覆道:“改一些小問題後馬上就可以交。”

甲方心想:“其實就改一個小點就可以了,需要這麼長時間嗎?算了就合作這一次,不撕破面子。”

“你們辛苦了,儘快改好哦。”甲方回覆了消息。

領導回了個“好的”。

領導放下手機,“甲方真是難纏啊,不能直說哪些地方需要改嗎?”

工位上,小小白一臉苦惱,“到底哪些需要改呀。”

小小白旁邊,老王收拾東西下班,“看小小白在改方案了,領導應該和她說清楚了吧。”

當然以上都是心裡話,該說出口的依然沒有說出口。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選擇善意的謊言來維持表面的友好可取嗎?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

並不可取

以上雖然是虛構的一個故事,但也有真實的成分。

相信大家職場上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明明心裡想的不是這樣,但是為了避免矛盾與傷害,口頭上還是用善意的謊言來掩蓋事實。

比如以上場景中出現的所有人物,小小白(員工)為了不麻煩領導,選擇不說出自己的疑惑;領導和老王為了不打擊職場新人,也選擇隱瞞問題;甲方以為小問題不用說,也選擇隱瞞……

一番折騰下來,問題依然存在,而這僅僅需要一句真話就能打破這個循環!

其實職場中直言不等於傷害,我們不僅把別人想得太脆弱,同時也曲解了傷害的含義。

善意的謊言看似禮貌溫和,但其實是一種“偽善”(無貶義)。

這種善良沒有必要且耽誤工作。

心理學上將善意的謊言稱作“親社會謊言”,因為這種謊言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自己,反而是為了別人。

所謂善意謊言,心理學上是這麼定義的:和完全為了自己利益的說謊不同,善意的謊言主要是考慮了他人的利益,被稱作「親社會」的謊言。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者在實驗中發現,人們說「善意謊言」的原因是怕引起更大的衝突和恐懼以及負面反饋帶來的情緒傷害,而且和同情心有關。

看起來很矛盾對吧,謊言是一件不真誠的事,但是卻又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該不該譴責都是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善意的謊言具有兩面性,在不同的場合所代表的意義也天差地別。

但在職場中,我強烈建議規避這種謊言。

第一,職場的唯一目的是工作,不是打好關係交朋友,所以善意的謊言沒有存在的意義。

為了大家相處愉快而隱瞞工作問題、耽誤工作效率更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二,職場中善意的謊言未必得到想要的結果,有話直說也不代表就是傷害別人,前提是怎麼說?這有關一個人的溝通水平。

每一個做到職場頂尖的人除了有著商業戰略成熟以及執行力強的優點之外,他必定精通表達的藝術。

第三,善意的謊言背後是錯誤估計了別人的心理預期與承受水平,從而間接養成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影響自身的獨立與進步。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溝通不需要善意的謊言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職場中如何

規避善意的謊言

職場的存在就是一群人共同創造財富價值,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更傾向於“夥伴”。

來說說“夥伴”這個詞的歷史。

最早時候“夥伴”這個詞語中的“夥”是沒有偏旁的,被寫作“火伴”,它的意思是指同伍的士兵。

古代士兵們一起作戰,矛盾也常有發生,但哪怕關係再差也還是圍著一個鍋吃飯,因為大家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團結在一起。

後來這個詞加上單人旁才開始演化成今天的“夥伴”,更加適合形容職場間的人際關係。

擺正了職場交往中應有的姿態,才有辦法規避善意的謊言帶來的危害。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夥伴”最早指同伍的士兵

01 正視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職場中大家都是夥伴並不是朋友。

工作壓力是情感的催化劑,同事之間很容易產生親近感,畢竟每天生活在一塊,還一起為KPI努力過。

而所謂的朋友是建立在相互理解、欣賞之上的,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我不想傷害我的朋友,所以需要善意的謊言來維繫我們間的友情。

而職場夥伴之間其實沒有達到友情的程度,日後有人升職有人離職,分開後就未必還有感情了。

比如很多創業型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關係特別好,等到後期公司做大,慢慢各種矛盾也就出來了。

所以善意的謊言在職場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都是為了工作,自然有話直說比較好

02 敢於發表意見也樂於聽取意見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敢於說真話的忠臣,他曾說過一句名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意思是 “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聽多方面的意見,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後來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難過,流著眼淚說:“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一個直言敢諫,一個以人為鏡,這對君臣的故事自此成為一段佳話。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魏徵直言敢諫,唐太宗以人為鏡

同樣古代的官場也可以類比今日的職場。

人無完人,敢於指出不足也願意聽取意見才是工作進步的開始,這也是職場溝通的藝術之一。

03 鄙棄職場“討好型”人格

職場中為什麼要說善意的謊言?其本質還是想要去討好別人、滿足別人的期望。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意見,為了避免衝突選擇善意的謊言並不奇怪。

但這種想法所帶來的結果便是:短期的受益、長期的代價。

回到開篇那個故事,老王在討好小小白、小小白在討好領導、領導在討好甲方……到最後,項目方案依然都沒有進展。

如何才能看到故事的轉折?很簡單!

別試圖用討好來維持表面的友善,直言才能打破僵局。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結語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並不可取,直言未必傷人,隱瞞等於“偽善”

小小白看到了這篇文章,覺得很有道理,鼓足勇氣來到領導辦公室。

“領導,關於這個項目方案我有以下幾個問題……”

從領導辦公室出來後,小小白一身輕鬆,因為自己終於弄懂了,剩下的方案立馬就能改好。

按下文章的轉發鍵,寫上自己的感悟。

在這個大城市,有這樣的文章陪伴著她這個職場新人一路進階,小小白感到安心了很多。

在轉發這篇文章時,小小白這樣寫道:

職場中善意的謊言其實是一種“偽善”,它並不可取。

工作中人際交往與溝通的關鍵,

是真實的說出那些本該說出口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