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今年北京保利秋拍,将上拍一件李可染先生的巨作——《万水千山》。此作是首次公开拍卖,创作于1964年。来源于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2010年突破亿元大关的《长征》是这幅作品的初稿。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李可染《万水千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97×143 cm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李可染《万山红遍》

《万水千山》与2012年以2.9亿元成交的《万山红遍》是同一年所作,尺幅比《万山红遍》略大,见过这幅作品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更喜欢《万水千山》。

保利拍卖为这幅作品专门举办了一场研讨会,我们摘录了部分专家的发言,供读者品读。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著名学者 王鲁湘先生

王鲁湘:

李可染先生这幅《万水千山》和1959年他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那幅《长征》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万水千山》。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李可染 《长征》 1959年作 国家博物馆藏

首先,1959年创作《长征》是被动的,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交代的一个政治任务,带有明显的20世纪50年代写生时细碎的笔墨,细节刻画更多。而《万水千山》是1964年李可染主动创作的,经过5年的跳跃性的创作转变,笔墨更加凝练、概括,而且四边非常满。

1960年是李可染先生绘画生涯中的一个跳跃,经过几年的写生,1960年他进入画室提炼图式。4年后创作了2幅伟大的作品,一幅是《万山红遍》,一幅是《万水千山》。李可染先生有“黑可染”“红可染”“绿可染”“淡可染”。“红可染”数量是最少的,而2幅代表性的“红可染”都产生于1964年。

从1959年的《长征》到1964年的《万水千山》,表现形态发生了转变,从侧重于水墨、青绿,到侧重赭红,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李可染对长征这个历史事件的精神属性的认识演进。1959年他还比较拘谨,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找不到一种绘画语言来表达,只不过是画了一个山水的结构,在结构中放进了行进中的红军队伍。到创作《万水千山》前,他肯定反复揣摩了毛泽东的诗词,对长征这一悲壮事件的属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也有了更大胆的表现,敢于画得这么红。

1959年《长征》的款题用的是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里的两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因为红军长征到六盘山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所以,这时毛泽东的心情是非常开朗、乐观的。因此,李可染画《长征》时会选择这首诗里的句子。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共发表了7首诗,最悲壮的当属《忆秦娥·娄山关》。因为在遵义时党内斗争最激烈,红军在湘江战役前已经损失过半。毛泽东虽然夺回了军事指挥权,但是前途未卜。所以这时毛泽东的心情非常沉重,写出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八个字对李可染后来创作《万水千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悲剧性。

1964年,对李可染个人来说,也是确立李家山水范式的一年。2幅红色山水画《万山红遍》和《万水千山》的出现,标志着李可染山水画革新终成正果,也标志着中国新山水画可以遥接伟大的宋元山水画。

《万水千山》,是李可染为革新中国山水画所走过的千山万水与红军长征所走过的万水千山两个意境的叠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既是画红军、画长征,也是画自己。

这幅画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把中国山水画的三远空间(高远、深远、平远)合于一图;第二,积墨、积色和光影的语言创新,不同于《万山红遍》只用乾隆朱砂一种颜色,《万水千山》既有赭石,也有朱膘,还有朱砂,他不断地用细笔积色,并从研究伦勃朗的心得中把光影变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语言;第三,恢复了宋元山水画的叙事传统。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主任 丘挺先生

丘挺:

这件作品采用了纪念碑式的塑造方式,非常有建筑感。这种纪念碑式的崇高、壮美在可染先生的审美里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不管大画小画,都有一种厚实、苍茫、高山仰止的感觉。

这幅画的很多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李可染先生的惨淡经营。有各种画眼,非常理性,甚至带有一种反复推敲形成的圆融状态。特别有意思的是,章压在题款上,与旁边的红旗形成了呼应,非常巧妙。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万水千山》局部

李可染先生对光影的捕捉独具特色。他早期写生对自然光影的捕捉,是受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影响。后来,他慢慢地理出一套逆光呈现方式,这种方式与他对山水体量结构的塑造是密不可分的。

这张画作让我尤其叹服的是厚积墨,泼水积水之后再厚积色,形成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浑茫效果。赭石的运用也是极好的,与墨气相呼应,错笔叠加。这种视觉的呈现非常完美。尤其峡谷里的几座山气魄很大,经营得非常棒。

古人说判断画家是不是高手,往往要看远山。因为远山很小,容易画得拘谨。相比之下,《万水千山》的远山画得非常畅快,李可染先生当时的肌肉不是绷着的,呼吸是从容的,画得更松、更苍茫。而《万山红遍》的远山略硬、略紧。所以我更喜欢《万水千山》。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万水千山》局部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万山红遍》局部

那个时代很多人在画这个题材。为什么李可染先生能够呈现得这么从容,既完成了政治任务,也不失自己最本色的语言能力?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不仅要有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还要有深刻的诗性呈现。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对造化的深切体认,对材料的敏锐把握,以及对题材的深度挖掘。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于洋先生

于洋:

可染先生的这幅画作很有特色:其山石的边缘线和留白非常典型,具有光影感和茸厚感,山间人物排列巧妙精彩,以12面红旗做点,串点成线,与整个山的结构相契合;横笔斜排的笔质也表现出了山石粗粝的质感。

这幅画的意匠使我想到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石鲁《转战陕北》 1959年 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是近景式的、聚焦式的构图,曾有人质疑:把毛主席画到山顶上是什么用意?当时有画家解释说:“千军万马都在山下”。石鲁先生当时的画稿中也有毛泽东带兵上山的场景,但最终没有选择那个场景,而是选择了以陕北山石为主体,人物虽少却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含蓄力量。

李可染先生的这幅《万水千山》,不是“以一当十”,而是“采一炼十”,它是全景式的、实景式的结构,人物形象是实的,而且是直接性的和历史性的叙事,不是暗示性的、含蓄性的、文人性的。

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和李可染先生的《万水千山》是两种不同的图像叙事结构,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人物山水画,虚与实之间、全景与近观之间、山水与人物之间,或者光影和笔墨之间的结合,显现了创作者的智慧。

如何将山石的阴阳向背与笔墨光影结合得更好?20世纪中叶几个山水画家有不同的实验,比如黄宾虹那种表现“虚中实,实中虚”的方法,及其笔下“雨淋墙头月移壁”的青城山;潘天寿表现雨后那种浓、湿、暗,《雨后千山铁铸成》表现南方山石又硬峻又潮湿的感觉;宗其香表现夜景山水题材那种光影的茸厚感与幻灭感;傅抱石以匝开笔锋的笔质呈现出的抱石皴等。

而李可染先生这幅画块面式的现代图式,显现出十分多元、完整、丰富的气质。画中山石形态多种多样,传统山水画论中所言不同山石形态“峰”“峦”“坂”“涧”“峡”“坳”“嶂”等,在画中皆有展现,堪称是山水形态语言的百科全书。

这些都反映出了李可染先生的智慧和勇气。他“为祖国河山立传”,实际上也是为祖国的历史立言。特别是在面临去图片化、去照片化、强化写意的当下,李可染先生的创作方法与态度更具范式的意义。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北京画院研究员 马明宸先生

马明宸: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山水画家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在传统山水画里,利用现代人物点景,来完成图式转换。

当时的人物画对政治主题表现比较直接,转型比较迅速,所以山水画家们往往通过在画面中添加当代人物来表现政治主题。当时有些画家急于表现政治主题,就把人物比例拉大,加入叙事情节,这样反而破坏了山水画本身的表现关系。而李可染先生《万水千山》的点景人物压缩在适当的大小比例,并没有破坏山水本身的组合关系、表现模式和结构。这幅画的重心还在整个山水意境的营造上,通过红军队伍这些点景的人物对山水意境进行主题倾向性的点题和引导,使宏观壮丽的山水意境转换成了人文情怀。

第二条路径,当时山水画家们到革命圣地去画写生,利用写生来表现政治主题的转变。

当时这条路径也存在着几个问题:用传统笔墨来画现实题材,过程的转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处理不好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许多作品在传统山水面貌上添加现代人物,但现代人物跟传统笔墨、程式不好协调,显得突兀;一些写生作品太拘泥于现实,对主题性的表现基本上比较浅淡,看不出写生的革命胜地与主题表现有什么关联。

李可染先生作为新中国山水画变革的先行者,比较早地完成了转换和创作。他的山水形象虽然是从写生中来,但是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融合得比较成熟。逆光角度、对整体画面层次的处理、引入西画的光影感和厚重感,处理得比较妥贴,把画面的整体感处理得特别好,这是可染先生对新中国山水画变革一个特别大的贡献。

第三条路径,把领袖的诗文形象转化为画面意境。

在这方面,傅抱石先生做得非常好,据说傅抱石是受郭沫若的指点,因为郭沫若跟毛泽东是诗友关系,对这方面的感知比较敏感。后来钱松喦先生画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李可染先生的《万水千山》,应该是领袖诗意的代表作品。

如果把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和《万水千山》进行比较,我觉得《万山红遍》还是主要通过色调转换传统山水,将青绿或水墨基调转变为红色调,描绘出辉煌壮丽的意境。而这幅长征题材的《万水千山》用了相对温和的红色。整幅作品的色调跟水墨之间的关系处理更自然,更为重要的是这幅作品非常成功地加入了人物,使得政治主题表现更加地明朗化、具体化,整个作品在意境格调上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吻合的,属于比较纯粹地用山水画来画的革命历史题材。

这幅作品足以与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相媲美,是李可染先生探索山水画变革中的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新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幅经典作品。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著名人物画家 袁武先生

袁武:

李可染先生学习过油画,素描原理在他的创作成就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西方的素描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甚至认为素描把中国画引向了歧途。但其实人们只关注了素描画明暗、画调子、硬笔等等,而没有关注素描所讲究的整体关系、注重外轮廓线。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最大的特色就是整体感强,画面浑然一体,厚重而强烈。这种效果既是逆光对物象反馈的一个结果,也是局部服从整体的素描理念。

画画是琐碎容易,整体难,面面俱到容易,概括难。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画的软肋是因讲笔墨、诗书画的结合而使画面不耐看。特别是现代绘画是悬在墙上观赏,古人绘画是在室内把玩,是两种不同的欣赏途径。李可染先生的贡献是扭转了中国画的观赏性,使我们能看到浑然一体的整体,像铁柱一样的大山大水。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 唐辉先生

唐辉:

李可染先生每一幅作品都非常严谨,一定会把有漏洞的地方裁下,然后补上。所以他的画一般都是十画九补,《万水千山》这幅画至少有3处挖补之处。

这件作品是李可染先生的巅峰之作。构图特别完美,境界非常大。没有看到原作和尺寸的时候,还以为尺幅特别大。

这张画非常独特,将浑厚华滋与崇高融为一体,将红色题材所要求的政治寓意与笔墨风格完美结合,这在山水画中是很难做到的。画中的点景人物众多,而且非常有时代感和秩序感,一共画了136个人、12面旗子、8匹马,繁而不乱!

现在很多画家给博物馆创作的作品跟平时的创作风格好像没关系,是两张皮,而李可染先生这张红色经典跟他的风格一脉相承,完美结合,非常难得;现在画家画重大题材一味追求尺幅大、人物多,而李可染先生这幅画不在于尺幅多大,而在于份量、境界。

所以,我觉得这张画可以跟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媲美,而且画里有赭石、朱膘、朱砂,红得更丰富。

可媲美2.9亿元《万山红遍》的《万水千山》,好在哪里?

▌资深收藏家、鉴定家 刘文杰先生

刘文杰:

李可染先生的画有“三新”:

第一,语言新。李可染先生要为祖国山河立传,这是前辈山水画家没有的。1959年,李可染先生开始画长征这种革命历史题材。这种题材具有可读性,语言也是新的。

第二,构图新。采取了三个构图方法的结合:鸟瞰平视,远景近写;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古人讲,“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李可染先生反其道而行,“密可走马,疏不透风”。他将以上三种方法混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构图方法。

第三,“笔墨新”。龚贤是用点积墨法,黄宾虹是线积墨法,而李可染创造了面积墨法,使画面具有厚重感、体积感、重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

这三种创新使李可染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

《万水千山》概况:



题识:

万水千山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九六四年写毛主席长征诗意,可染。

印文:可染、江山如此多娇

展览:

1.“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纪念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术馆,2007年11月4日—14日。

2.“首届中国新疆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6月25日—7月11日。

3.“和平延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9年10月16日-21日。

已知著录:

1.《美术家》第13期,第20页,美术家出版社,1980年4月。

2.《李可染评传》,图74,雄狮图书,1995年11月。

3.《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特刊》,第74页,李可染基金会。

4.《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第31页,吉林美术出版社。

5.《点评中国书画市场》,第6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6.《中国书画投资指南》,第146页,东方出版社,2012年。

《收藏》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博ID @收藏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