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盘照搬胡人,还是有所借鉴?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现在,衣服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而早在古代,衣服如何穿着也是有要求的。《周礼》中对于各级贵族的穿着也有着相应的规定。这些服饰不仅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还表现了人们的地位。而当时的胡人由于生活在草原等地区,以打猎为生。所以胡人穿的衣服比较简单,不像西周那样飘逸。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虽然不再尊敬周天子,但是一些服饰、祭祀等礼仪还是深入人心。各国的人也都看不起胡人,认为他们是无理野蛮的蛮夷。赵武灵王却在与胡人的战争中,发现胡人的服装利于作战。于是,他下决心实行“胡服骑射”,在赵国推行穿胡服的命令。那么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是完全照搬还是有所借鉴,竟然让赵国军队的战力短时间内飙升了好几个段位?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盘照搬胡人,还是有所借鉴?

春秋战国服饰

赵国军队原来的服饰

战国时代各国的服饰来源于西周,军服也和西周样式一致。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

我们先来看看战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特种部队“魏武卒”的装备:铁头盔、覆盖上身,大腿,小腿三部分的甲、弩和五十枝箭;剑和戈。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盘照搬胡人,还是有所借鉴?

魏国特种部队魏武卒形象

古代的一石是30公斤,十二石就是360公斤。而在抗战剧里出现的“常客”—92式重机枪,枪身加上枪架一共才55.3公斤。也就是魏武卒所配备的弓相当于7把92式重机枪。在电影中,92式重机枪一般是由两个人来扛,而实际上日军是四个人扛一把92式重机枪。看到这,是不是感觉古代特种兵段位特别高,一个人相当于现在四个人。实际上十二石是说弩的张力,也就是相当于用十二石的力把箭扔出去。实际上的弩重估计也就几十斤的样子,因为即使是战国精锐部队,体力也是有上限的,防护和装备加在一起,不会特别重。否则,连跑都困难的士兵是没办法取得胜利的。

西周时期人们的穿衣风格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士兵的穿着也与这种风格类似,秦兵马俑的风格也是如此。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战国时的甲大多用动物的皮做成,也就是皮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铁,因为古代的冶铁技术并不发达,不肯能大规模的供应铁甲。即便在后来的隋唐时期,唐朝也不过只有玄甲军用的是铁甲,可见战国时代的铁器并不发达。

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

正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士兵的甲并不是一体的,而是很多片连接在一起的。因为动物的身材和人不同,所以人们将皮弄成甲片,然后用绳子连在一起。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盘照搬胡人,还是有所借鉴?

战国甲士形象

在古代,几万部队甚至几十万部队出征,如果军服统一并且有醒目的标志,那么对敌军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就像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我们只是读都会感觉到一种压抑感,那真正面对时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有的国家便在甲上涂上颜色来表现这种效果。其中在这方面花样最多的就是吴王夫差了。

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舆、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

这是吴王夫差北上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时所摆的三个阵型,并且每个阵型的甲都涂上了不同的颜色,看上去很有气势。

说完了外边的甲,我们再来看看士兵里面所穿的衣裳。

凡兵事韦皮服。

周朝士兵甲内的衣服都是赤色的,和我们看的一些汉朝电视剧中士兵的服饰类似。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盘照搬胡人,还是有所借鉴?

《大汉天子》中士兵内穿的衣裳为赤色

由于铁头盔为魏国倾全国之力打造,赵国的头盔不是铁的,应该是青铜或皮甲,里面所穿衣裳的颜色和甲的颜色不一致,其余与上面所述一致。

赵国军队“胡服骑射”后的军服

由于胡服是方便胡人骑马射箭用的,所以原来军服中的裙裳就会被淘汰了。

原来宽大的袖口也变成窄袖。若还是原来的袖口,那么袖子便会迎风飘起,不打仗时倒是有一种飘逸的宗师气概。但是在骑马射箭时,飘起的袖口可能会挡住视线,影响作战。

至于甲,胡人到底有没有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战国时甲的来源主要是在海里的动物,胡人所在的草原并没有。草原上的动物皮御寒还可以,但是坚硬程度与犀牛皮等比起来就要相差很远了。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盘照搬胡人,还是有所借鉴?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

所以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应该还保留了原来的甲,“人无我有”,这在对战胡人时是一个优势。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

赵武灵王十九年春打算推行“胡服骑射”,一年的时间便打败中山、林胡,使得林胡王献马。

其中包含与大臣争辩,挑选士兵,训练士兵的时间,可见赵国军队战力在短时间内便提升了好几个段位。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对于“胡服”并未完全照搬,而是在原来军服的基础上,借鉴“胡服”的优点而成。

而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断吸收其它文明的优势,不断整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终,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史》

《荀子》

《史记》

《春秋》

《周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