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如果說2016年是“直播元年”,2017年是“短視頻元年”的話,那麼2018年就可以被叫做“vlog元年”。

vlog的全稱是video blog,中文翻譯過來是視頻播客或者視頻日誌的意思。當然,區別於傳統用文字記錄生活的方式,vlog即用動態視頻的方式來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間。

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vlog的發展史。

其實vlog起源於YouTube,早在幾年前就誕生了,早期vlogger們主要是拍攝自己精緻美好的日常生活,用來展示自己陽光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直到3年前,攝影博主竹子發佈了一起vlog,內容是她一天的生活,雖然看起來平凡無奇,但對於國內來說,vlog確實是個新事物。

緊接著,vlog這種內容形式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尤其是在美妝垂直領域,備受大家喜愛和追捧。但真正讓vlog這種形式迅速搶佔大眾視線,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卻是女明星歐陽娜娜。


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在微博上,曾經有個非常火爆的話題,叫做“哪個女孩不想活成歐陽娜娜”。但這句話說的並不全面,你以為我們男孩子就不想了嗎?

在歐陽娜娜發vlog之前,大家還對她的認知停留在“星二代”、“螞蟻競走”層面,直到去年,歐陽娜娜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上發佈vlog,女明星瞬間變身苦讀女學生,這種形象反差,讓她迅速捕捉到了大眾的注意力。

可以說,歐陽娜娜就是vlog爆紅的“薩拉熱窩事件”。此後,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在微博發佈vlog,微博平臺也順勢舉辦vlog博主召集令和各種比賽,開始向vlog博主傾斜更多資源,用來刺激vlog的崛起。


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而這時,具有敏銳商業嗅覺的各路內容平臺也坐不住了,因為vlog內容是典型的、具有人設屬性的內容,它意味著用戶市場的增長和用戶粘性的增強。

所以,各路內容平臺也紛紛入局,開始大力扶持vlog的內容生產。

當然,事實證明,在如今這個流量時代、玩內容的時代,資源註定是在頭部聚合的。對於vlog而言也不例外,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頭部vlog有哪些運營層面的野路子。


打造參與感

我們知道,vlog剛開始的基調是記錄生活。

但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光是記錄生活還不行,用戶看視頻日誌更深層次的需求是:體驗新鮮感,體驗他們未曾參與過的生活。說白了,就是你的鏡頭,必須要指向觀眾看不到的地方。

因此,旅拍就在vlog界開始大放異彩。當然,如果你沒有太大名氣的話,現在想做旅拍出位,就必須要抵達常人難以抵達的地方。畢竟,太大眾的旅拍內容已經太爛大街了,搶佔市場很難。


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旅拍是記錄旅行路上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用戶觀看vlog,就相當於拍攝者帶著用戶的眼睛在旅行,給他們更好的參與感。

關於參與感,還有一種vlog形式不得不提,即職業vlog。例如在抖音上有900多萬粉絲的“燃燒的陀螺儀”,他本人是一位飛行員,在日常的vlog中,他會用節奏緊湊的畫面來記錄自己的生活。這種vlog的價值在於,能讓用戶看到並參與自己所難以親身體驗到的生活方式,進而獲得陪伴。

打造戲劇感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你很難拍出花來。

這個時候,就到了vlog內容拼視角的時候。日常起居拍多了確實沒什麼意思。但關鍵是,有些人就是能從生活的雞毛蒜皮中抓住一些戲劇化的點,然後拍成vlog。

之前B站有個vlog就特別火,故事的背景是父親出軌,然後主人公開始用vlog的形式來尋找小三。對於這種原本見不得光的“家醜”,主人公卻用vlog這種形式來解構。看完之後,除了發笑,其實更多的是引發我們對生活的審視和思考。


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當然,參與感和戲劇感都是vlog運營中最常見的兩條路,如果vlog內容能融合參與感和戲劇感,那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縱觀如今幾家大的短視頻內容平臺,很多vlog的拍攝者,往往是拍各種沙雕搞笑的日常,卻同時不忘輸入一定的知識性。


好,最後我們再來聊些關於vlog盈利方面的東西。

其實,vlog更像是一種精神虛擬渠道的生活方式共享,它是一個雙贏模式,藉助便利的分享平臺,逐漸傻瓜式的拍攝與剪輯方法,進而迅速被應用普及。

vlogger藉助vlog的拍攝,來捕捉生活里美的瞬間,用數字化的記錄形式留下虛擬的記憶影像。

“連接的真實感”是觀眾們從vlog中獲得的分享樂趣,而“反饋的真實感”是促使vlogger們不停更的主要動力。

抖音爆火的vlog,都有哪些“野路子”?


從某種意義上說,vlog觀眾已經是另一種意義上消費“別人的生活“的特殊消費群體,他們對於vlog的關注和消費,在某種意義上無疑是人類共性的一種表現。

vlog作為網絡時代的新寵兒,藉助資本和平臺的發力,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與市場佔有率,也出現了一大批vlog愛好者,但目前整個容量仍有超大的提升空間。

值得肯定的是,有價值,能給用戶帶來快樂,引發用戶共鳴,讓用戶有參與感、對創作者產生興趣的 vlog 不會沒有市場。但問題是,如果你想通過拍vlog來賺錢,這件事情靠譜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的答案是:只有最頭部的人可以通過拍vlog來養活自己,資源和紅利依然聚集在頭部,vlog這種內容形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普惠。

對於這個行業而言,其實只有當腰部的人能夠通過vlog來盈利時,才有可能撬動更龐大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