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423頭條知識節#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藥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

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在她眼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規律是可以追尋的。

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專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號稱“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據說只要她上課,沒有逃課的,甚至會有別的系、別的年級的同學都會溜來聽課,座無虛席,洗耳恭聽。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學校之外,她也頻頻開講座、甚至參加電視節目。

她的活躍、頻頻亮相,都想告訴更多的人,血淋淋的案件背後,是一個個因為教養不當而造成的痛苦且扭曲的靈魂;罪惡背後的隱情總是與原生家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沒有人是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養出來的。

所以,她的育兒講座總讓人有一種恍然大悟、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裡,李玫瑾教授講的內容和自控力相關,可以概括為這幾個關鍵字: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一: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首先,我們要做到的是,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為什麼一定要對孩子說不?

李玫瑾教授舉了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

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

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

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她在《今日說法》說過這樣的案例:一個男孩12歲,就因為母親罵了他一頓,服毒自殺了。

記者當時問她:“這麼點的孩子他怎麼會知道自殺呢?”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

“那是因為你(母親)的愛,在他的眼裡是沒有限制的。

他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

所以,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相關訓練。

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怎麼會說話,大多數情況下是覺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聲來表達;

但3-5歲就不一樣了,孩子的哭聲已經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 我就哭!

記住,家長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剋制任性”。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裡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裡不走了。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很常見是不是?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後抱到臥室裡,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干涉。

第三步:記住四個“不要”

  • 不要罵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
  •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這不公平;
  • 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麼在他聽來都是噪音;
  • 不要離開,他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邊看著他鬧。

所以,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鬧吧”。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

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

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鬧沒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點——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要滿足他三分之一的要求。

但一定記得,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和我們交流,說出他的想法。讓孩子明白平靜溝通才是有效的。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二:剋制誘惑

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大腦裡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衝動的自我,貪圖享樂;一個是剋制的自我,深謀遠慮。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幫助他阻擋誘惑、控制行為。但終有一天,他需要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掌控“衝動的自我”。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李玫瑾教授說,可以用一些“小誘惑”來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剋制力,告訴孩子一個道理:等待是為了更大的滿足。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三:學會忍受、拒絕自私

我們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比較自我,用不好聽的話說,就是自私。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私其實是我們大人造就的。

他生來就享受別人的幫助,還常常被告訴:“你好好學習就行,什麼事情都不用管。”

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以為,所有的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跟父母沒有任何關係。於是,自然而然地自私了。

李玫瑾教授說,趁孩子小還可以糾正,要讓孩子學著管別人。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比如,生活中“上桌吃飯”的時候。

5歲前後要給孩子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孩子要等,可能會餓,但不要心軟,一兩個小時餓不壞孩子、更餓不死他。

飢餓是人世間最基本的痛苦,讓孩子體驗飢餓、經歷痛苦,他才能知道別人和他一樣,才能學著體諒別人

我們一直講要和孩子共情,但也別忘了也要讓孩子學會這種基本能力。


四:經歷挫折

我們一直都在談,培養孩子的挫折商,它極其重要。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通過李玫瑾教授舉的例子,對它必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很多孩子讀到大學,動不動就跳下去。論文延遲答辯跳下去,談戀愛失戀跳下去。

每年,我們學校都有學生自殺。悲劇之後分析原因發現,絕大多數都不是要命的理由。

主要還是孩子太脆弱,抗挫折的能力太弱。

李玫瑾教授說,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吃不了苦,究其根源,往往在於家長:動不動告學校,學校什麼都不敢做,而吃苦耐勞的訓練必須是學校讓孩子經歷的。放手讓學校去鍛鍊孩子

瞭解情緒、表達情緒、解決情緒才是培養高情商的基礎,不過,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年紀輕輕的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就是故事,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

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

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里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里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