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閏月,原宋哲宗朝宰相,王安石變法最重要的支持者—蔡確,收到了朝廷降下的懿旨,削奪官職,一路從當朝宰相被貶任陳州,又於次年轉任安州,鄧州。不曾想其為解苦悶所寫下的《遊車蓋亭》一詩被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抓到把柄,誣其叛國,蔡確再度追貶英州。與此同時,因該詩牽連,當年支持變法的新黨如、等皆經歷了舊黨毀滅性打擊和迫害,牽連之廣可謂空前,蔡確為此更是活活被氣死在驛站,年僅56歲,史稱:"

車蓋亭詩案"。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故事並沒有就這樣結束,看著自己族兄兼恩人蔡確活活被舊黨氣死,此時朝中有個人暗暗發誓,待自己奪權之日,一定要為新黨報仇,這個人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蔡京。8年之後,蔡京位極人臣,他將當年迫害新黨的司馬光、蘇軾、黃庭堅、秦觀等舊黨人通通列為奸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將姓名刻石頒佈天下,史稱:元祐黨籍碑

只要熟悉北宋歷史的人都知道貫穿整個北宋朝政的新舊黨爭,可以說它完全改變了歷史的走向。許多人認為新舊黨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大臣,但正如上文我們所說"因"—"車蓋亭詩案",始作俑者實際上是當朝高太后,在她的運作下哲宗朝新黨遭到了舊黨殘酷鎮壓,這才有後來的"果"—"元祐黨籍碑",甚至最後導致北宋滅亡。那這"因果"之間,北宋太后們到底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雖然北宋為了防止重演唐朝後宮亂政的悲劇,謂:"唐氏政衰,或母后專制,或妃主擅朝,樹恩私黨"(《宋史》卷295《尹洙傳》),以致於北宋"女子之防尤嚴"(《玉海》卷130《官制·戚里》甚至用"祖宗之法"去約束,可眾所周知的是實際效果並不怎麼樣。這第一位登上北宋"垂簾聽政'的太后就是宋真宗的皇后,也就是仁宗朝的劉太后

根據《宋史》記載,早在真宗朝時期,由於真宗晚年多病就已經"事多決於後",等到乾興元年(1022年)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之時,為了保證趙宋政權的順利過渡,當年的劉皇后,此時的劉太后開始垂簾聽政,《后妃傳》載:

遺詔尊後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劉太后掌權之後,表現出了極深的保守觀念,她先是重用舊黨,接著又在乾興元年(1022年)宣佈廢除陝西的"青苗錢",乃至劉太后死後,變法派范仲淹向親政的仁宗吐槽:

因循不革,敝壞日甚。

以表達對劉太后守舊的不滿,只是范仲淹萬萬不會想到,太后插手新舊黨爭這才剛剛開始。公元1067年,即位僅四年卻都活在曹皇后陰影下的宋英宗趙曙病情加重去世,其長子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

宋神宗趙頊繼位之時已經19歲,故而次年改名熙寧,開始親政。按理來說,神宗已經親政,自然就沒有後宮什麼事,可這卻有了變故。原來神宗的親生母親高太后是曹太皇太后的親外甥女,曹太皇太后自神宗幼年時就對其極其溺愛,《宋史》載:

待上慈愛天至,上御朝退稍晚,後必自至屏扆候之,或自持飲食以食上,始終十年餘年,外庭無由備知。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相對於平時後宮的爾虞我詐,由於是至親,曹氏對待神宗自是沒有二心,而作為晚輩,神宗當然也是極其孝順。如宋朝宮闈制度嚴格規定外戚不能進後宮,但是為了安慰年高多病的曹氏,神宗特許其弟弟曹佾可以入宮探望曹氏,神宗"至孝愛於慈聖之情至矣",可謂路人皆知

所以相對於劉太后的直接聽政,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影響神宗,左右新舊黨爭的法寶就是"

",沒錯,就是哭。例如神宗親政後,啟動熙寧變法,神宗就憂慮的對王安石說 "兩宮乃至泣下,憂京師亂起"來表達對自己支持王安石的不滿。後來鄭俠上《流民圖》,兩宮太后聽聞之後又哭著對宋神宗說"安石亂天下,議裁損之"。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前文提及到熙寧時期曹氏已經年高多病,所以曹氏和生母高氏一哭,對於神宗來說他固然可以壓下滿堂非議,但是對這二人的感情卻不得不照顧,也正是在此背景下,

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罷相,貶知江寧府,神宗朝的元豐改制最後也變得七零八落

不過神宗畢竟自身有魄力,曹氏和高氏亦未直接聽政,故而太后黨對新舊變法的影響僅針對新黨魁首王安石一人,並未牽連太多。而隨著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年僅9歲的宋哲宗趙煦繼位,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正式開始垂簾聽政,新黨開始遭受歷史上最大毀滅性打擊,史稱"元祐更化",還有文章開頭我們所說的"車蓋亭詩案"。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毋庸置疑,高太后的政治手腕即使擺在整個歷史中也是排的上號的,《后妃傳》說她"聖性嚴毅,人不敢犯",面對神宗朝遺留下來滿朝皆是新黨的局面,特別是宰相蔡確、章惇、韓縝皆是變法新黨。高太后明白憑藉自己一己之力,斷不能對抗,於是元豐八年三月高氏遣親信找到司馬光,謂:

公事歷累朝,忠亮顯著,毋惜奏章,贊予不逮。

可以說高太后這是給了司馬光莫大的權限,隨後司馬光被重用成為舊黨魁首,呂公著、蘇軾,文彥博、程頤等舊黨大臣相繼被複用,進入北宋朝政中心,形成和舊黨直接對抗的局面。次月高太后繞過兩府決議,直接下旨廢除"京東路養馬"等新法,重啟部分舊法。並宣旨三聖:

先帝所立志法,民間不以為便,當徇至公,豈不可改。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這幾近是直接宣佈神宗朝的新法在哲宗朝行不通,而司馬光接到高太后的旨意之後將新法一刀切全部廢除,全面恢復舊法,高太后也一應接納。其中如"免役法"在神宗朝已經實行十餘年,不如青苗法一樣爭議巨大,免疫法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然司馬光依舊一刀切除,恢復"差役法"。這樣的做法甚至連資深的舊黨蘇軾都看不下去,他認為"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較量厲害,參用所長

"是極為不妥。

舊黨的做法當然引起了新黨的不滿,章惇直接跑到高太后簾前跟司馬光大吵了一架,結果高太后直接用"怒其無禮"為藉口,將章惇免職,貶汝州。之後,在高太后的運作下,舊黨魁首司馬光、範純仁和韓維被稱為"三賢";新黨魁首蔡確、章惇、韓縝被打壓為"三奸",舊黨甚至將新黨名單張榜公式天下。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有道是兩黨相爭,互有爭議實屬正常,新黨在汙衊舊黨方面,當年"烏臺詩案"所牽累舊黨大臣亦不過是蘇軾一人耳。但是隨著蔡確的"車蓋亭詩案"爆發,舊黨將新黨一網打盡,幾近趕盡殺絕,甚至連蔡確在被貶路上去世,高太后不過留下"元豐之末,確自謂有定策大功,妄扇事端……只為此人於社稷不利"蓋棺定論。

經歷了"元祐更化",新黨和舊黨除了政見上的不合以外,更是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其最終導致的後果就是等到徽宗上位,支持舊黨的向太后去世之後,徽宗親自再次啟用新黨。新黨魁首蔡京上位,並在崇寧年間幾近重演了"元祐更化",把元祐年舊黨怎麼對付新黨的招數全部還給了舊黨,更是刻下《元祐黨碑》來回應當年舊黨為新黨列名的榜單。只是這次新舊黨爭,上天再沒有給北宋機會,最終二王北狩,北宋滅亡。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封建王朝歷代,政見不合和是常有的事,但如北宋新舊黨爭互相打壓如此嚴重,延續如此之久卻實屬罕見。公允來說,北宋十帝,除了四年重病的英宗和最後趕鴨子上架的宋欽宗趙桓,其餘在政事上頗多支持新黨,這是因為皇帝有變革除舊,建立功勳之心。然而由於子嗣問題,北宋帝位銜接多是幼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只得太后垂簾聽政過渡,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或者說是一個意外。

然而這個意外對北宋朝政來說卻實實在在是致命的,這裡實際上並不是說太后黨亦或是舊黨就是故意要亡北宋,畢竟舊黨魁首司馬光是歷史賢名,劉、曹、高、向等太后亦頗為賢名,只是新舊兩黨因理念差距,祖宗之法產生爭議,又有誰不想國家好呢

北宋太后聽政和新舊黨爭,為何名相賢后,會成為靖康恥禍首

可惜的是,只因意見不合就要至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甚至非要強行整死對方,最終無限擴大了黨爭對國家造成的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