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三國良將系列之王昶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本期文章將為大家介紹一位曹魏晚期名將,王昶。提起這個人,大多數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對三國正史興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沒有印象。沒關係,相信您讀完本篇文章,就會對這位曹魏後期重要人物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王昶重大事件之一——曹丕府臣,典農中郎將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晉陽人。前不久筆者寫過王凌、郭淮,對幷州士人集團進行過簡單介紹,沒錯,王昶與王凌、郭淮是太原同鄉,可見曹魏後期幷州士人集團勢力之龐大。與王凌、郭淮一樣,王昶也出身名門,其伯父王柔官至北中郎將,其父王澤官至代郡太守。不僅如此,王昶與王凌都是年少成名,在太原郡本地擁有很高聲望。

《三國志·王昶傳》載:少與同郡王淩俱知名。淩年長,昶兄事之。

同為太原名門,王昶又把王凌當做兄長般尊敬,可見士人階層內部的小圈子的確根深蒂固,至於兩人是否有親緣關係,筆者認為遠親的可能性相當大,因為如果親緣較近那就是真的兄長,不會用“以兄事之”來表述;如果沒有親緣,考慮到三國時期的人口數量,兩個同姓大族互相獨立,卻位於同郡的可能性很低。

隨著漢末割據的亂世演變為三國疆界相對穩定,內部秩序修復,在戰亂中崛起的寒門將領成為過去式,名門望族佔據軍政要職。不僅三國時期,這也是歷史的某種規律,打天下唯才是舉,坐天下則要靠大族名望撐腰。所以三國後期很少見到單純以勇猛著稱的將領,更多的是出身士族的儒將,而王昶,則是儒將中的大儒,為何這麼說,稍後會告訴您。

王昶作為三國後期人物,最初登場是在曹丕做太子時期,擔任曹丕的太子文學,後作為中庶子即侍從官服侍曹丕。

黃初元年(220),曹丕稱帝,王昶改任散騎侍郎。這個官職其實就是儲備幹部的意思,由曹丕親自觀察考核後再分配到其他崗位。所以很快王昶又改任洛陽典農中郎將,負責首都洛陽周邊的軍屯。

新官上任三把火,又正逢改朝換代氣象一新,王昶幹勁十足,想要在典農中郎將的位置幹出成績來。畢竟天子腳下,想引起皇帝注意還是機會不少。當時京城洛陽周邊樹林茂密,王昶帶領軍民伐木墾荒,開闢出大片良田,積極勸導監督百姓勞作,獲得了大豐收。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昶沒有白辛苦,曹丕以其功勞提拔王昶做了兗州刺史。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王昶重大事件之二——修身齊家,著書立論

黃初七年(226),魏明帝曹叡即位。王昶受加封揚烈將軍,關內侯。之前提到王昶是儒將典範,原因在於王昶不僅出身士族而為將軍,更重要的是王昶積極著述治論。王昶雖然常年駐守兗州,但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尤其是制度層面的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王昶分析秦漢幾百年來的制度得失,因為魏繼承於漢,很多制度的弊端也一併遺留下來,特別是法律嚴酷繁雜,不利於國家的治理與復興。針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王昶以古制作參考,結合時代現實寫下二十多篇文章,另外還專門著有兵書十多篇。

《三國志·王昶傳》載:乃著治論,略依古制而合於時務者二十餘篇,又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青龍中奏之。

這段史料有個細節,王昶的著作在青龍年間才獻給魏明帝曹叡。請大家特別注意,這有別於一般性的諫言,因為曹叡即位於公元226年,而青龍元年已經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說曹叡即位足足七年後,王昶才把這他的政論與兵書獻給曹叡。這表明王昶是在系統性地寫書,而非單獨就具體個例提建議。

這就很厲害了,儘管三國時期不乏著名詩歌、文章流傳於世,但潛心著書立說,系統性整理成冊的人實在鳳毛麟角。遺憾的是,王昶的大部分文章如今已失傳,在清代文獻學家嚴可均整理編著的《全三國文》中還可見零散的數篇文章。

雖然大多數文章已無法看到,但僅憑王昶能在兗州刺史、揚烈將軍的繁忙軍政事務中抽出時間撰寫理論文章,也能看出王昶的學識水平相當之高,並且性格必定沉穩持重。

也許有朋友會認為,說王昶有學問還可以,說他性格沉穩持重似乎有點勉強,其實,還有另外的史料來證明。在《三國志》中全文收錄了王昶給兩個侄子與自己兩個兒子的一封信,這四個孩子都是王昶起的名,信中對名字的含義進行詳細解釋,並對他們提出勸誡。

兩個侄子一名王默字處靜,一名王沈字處道;兩個兒子一名王渾字玄衝,一名王沈字道衝。王昶給四個孩子的信洋洋灑灑一千多字,引經據典,核心思想就是勸導孩子們“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熟悉魏晉歷史的朋友也許對王渾稍有了解,此人後來成為晉朝開國重臣,官至司徒、錄尚書事,《唐會要》將其與賈詡、賈逵、程昱等人合稱“魏晉八君子”。王渾的弟弟王沈也不遑多讓,在晉朝官至驃騎將軍,雖說名門出身是仕途的基礎,但也僅僅是入場券,兄弟兩人能做到如此重要位置,可見王昶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王昶重大事件之三——司馬懿提攜,任徵南將軍

青龍四年(236)二月,曹叡詔令設置崇文觀,徵召天下善於撰寫文章的人才。

《三國志·明帝紀》載: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觀,徵善屬文者以充之。

《三國志·王昶傳》載:青龍四年,詔“欲得有才智文章,謀慮淵深,料遠若近,……志尚在公者,無限年齒,勿拘貴賤,卿校已上各舉一人”。太尉司馬宣王以昶應選。

結合上述兩段史書記載,曹叡設置崇文觀的舉動其實就是發佈求賢令的一種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雖說王昶確實非常有學問,可他已經在兗州刺史位置上做了很多年,早已不算新人,想要在政壇再升一步的難度非常大。這時王昶得到司馬懿的大力舉薦,是王昶人生中特別重要的機遇。

幾年後曹叡去世,曹芳即位,王昶轉任徐州刺史,封武關亭侯。

正始二年(241),曹魏徵南將軍夏侯儒在對吳作戰中表現不佳被調回朝廷,王昶得以接任徵南將軍,假節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王昶之前根本沒有任何實戰記載,卻一躍成為曹魏三大主要戰區之一,荊州戰區的指揮官,這件事看起來有些蹊蹺。如果您注意到這點,說明讀得非常仔細。

沒錯,王昶被提拔為徵南將軍,背後是曹爽與司馬懿代表的兩派勢力的激烈交鋒。

夏侯儒在《三國演義》中沒有登場,在正史中此人是名將夏侯尚的從弟,公元231年司馬懿自荊州調到雍州迎戰諸葛亮,夏侯儒則接替司馬懿都督荊州。公元241年,東吳大將朱然圍攻樊城,夏侯儒救援時沒有立刻接戰,而是等到司馬懿的大軍趕來時才一起進兵,逼退朱然。

這件事在曹魏內部引發很大爭議,有人覺得夏侯儒身為荊州諸將畏敵怯戰,也有人覺得夏侯儒是處事穩重,爭論不休。不用說,這兩派聲音背後的勢力大家都知道。也許夏侯儒確實並非怯戰,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爭議鬧大,真相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誰聲音更大。

因為最後還是依靠司馬懿來擊退朱然,所以支持司馬懿的人顯然佔據輿論優勢,曹爽為了自己的權威也只能及時止損,把夏侯儒召回京城擔任太僕。

王昶作為幷州大族子弟,司馬懿也屬於廣義上的幷州士人集團,加上曹叡時代的提攜,王昶這次又被司馬懿推薦為徵南將軍,這就為王昶後來對司馬懿乃至司馬家族的支持提供了基礎。至於同出太原的另一王氏大族王凌,則屬曹爽一派,可見當時派系鬥爭之激烈。

雖然王昶缺乏實戰經驗,但理論水平非常高,想必司馬懿一定讀過他的文章,才會推薦給曹叡。所以王昶本身能力很強,只等合適的機會來表現。

王昶赴任荊州,發現治所宛城距離襄陽有三百多里遠,部隊分散部屬在沿途,戰船又另行停泊在宣池。一旦襄陽前線有事,魏軍無法迅速集結做出反應。為此王昶上表皇帝請求遷徙治所到新野,以更加靠近前線,並且在荊州、豫州操練水軍,整軍備戰。同時王昶還大力開墾農田,使得轄區糧草充盈。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司馬懿


王昶重大事件之四——三路伐吳,大破施績

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之變爆發,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同年四月改元嘉平,徹底掌握魏國軍政大權。司馬懿向大臣們徵集改善朝政的建議,善於寫文章的王昶詳細地列舉出五條治國方略。簡單來說,包括摒棄浮華作風,以考試選拔人才,穩定官員隊伍,不與百姓爭利,提倡節儉樸素。史料原文比較長,這裡就不細說了。

嘉平二年(250),東吳發生嚴重政治地震,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繼承人之爭走入極端,結果孫權一怒之下廢掉孫和,賜死孫霸,改封孫亮為太子。由於太子與魯王各有一批大臣支持,所以孫權的舉動使大批東吳大臣人心惶惶,政局不穩。

消息傳到荊州,王昶修書上奏朝廷:“孫權流放良臣,放任兩個兒子爭奪大位引發惡果,我們可以趁機出兵,攻取東吳在江北的秭歸、房陵地區,由新城郡出兵,正好位於吳蜀之間,一定能夠成功。”

《三國志·王昶傳》載: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襲巫、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詣夷陵,昶詣江陵,兩岸引竹絙為橋,渡水擊之。

得到司馬懿批准後,當年年底,王昶與新城太守州泰、荊州刺史王基兵分三路南下伐吳。王昶大軍進逼江陵,吳軍退至沔水南岸。東吳大將朱然去世不久,其子施績承襲職務,率吳軍順著七條開鑿的水路反擊。王昶早有準備,大批強弩齊發再次擊退吳軍,施績趁夜逃入江陵,王昶乘勝追擊斬首數百餘級。

由於施績退守江陵城,王昶打算設法引誘吳軍出城交戰。王昶先調遣五批部隊由大路北撤,故意讓吳軍看見。同時魏軍騎兵還高舉著繳獲的吳軍鎧甲繞著江陵城來回跑,以激怒城中吳軍。施績果然中計,認為魏軍正在撤退,於是親自帶兵衝出城。施績毫無懸念地一頭扎進王昶設好的伏兵中,被殺得大敗虧輸。施績本人逃得活命,但其部將鍾離茂、許旻都被斬殺。

這場戰役王昶雖然沒有攻下江陵,但繳獲了許多吳國盔甲、旌旗、珍寶,大破施績,立下了很大的戰功。另外兩路王基、州泰也獲得勝利,以至於魏國在南郡新設置夷陵縣,用來安置投降、歸附的百姓。

《三國志·齊王紀》三年春正月,荊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州泰攻吳,破之,降者數千口。二月,置南郡之夷陵縣以居降附。…四月甲申,以徵南將軍王昶為徵南大將軍。

嘉平三年(251)四月,王昶因此次伐吳戰功晉升為徵南大將軍、儀同三司,封京陵侯。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江陵大戰


正元二年(255),毌丘儉、文欽反叛,王昶率領荊州軍東進,在司馬師領導下積極參與對二人的包圍圈,因此功勞進位驃騎將軍,並且兩個兒子分別得到亭侯、關內侯的爵位。

轉過年來,諸葛誕又在壽春叛亂,並且聯絡東吳為外援。坐鎮荊州的王昶進軍夾石,牽制江陵的吳軍,使施績無法出兵支援諸葛誕。諸葛誕叛亂被平定後,王昶封邑增加一千戶,共計達到四千七百戶,升為司空,仍然都督荊、豫二州。

甘露四年(259),王昶去世,諡號為穆侯,其子王渾承嗣。

王昶作為三國後期名將,文能著書立說,武能鎮守一方,理應成為受人推崇的儒將典範。但其名氣遠不及同時期的毌丘儉、郭淮等將領,究其原因,與司馬家牽涉太深是重要因素。王昶的提拔離不開司馬懿,而關鍵一步徵南將軍之位,更是司馬懿鼎力相助。司馬懿去世後,王昶又成為司馬師的得力干將,這使得王昶的形象總是籠罩在司馬家族的大背景下,缺少毌丘儉、郭淮等人的鮮明性格。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昶篇

王昶之子,晉朝重臣王渾


不過王昶向來是現實主義者,從他給侄子、兒子的寄予就能看出,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才能談大義。王昶的觀念使得他的人生不如毌丘儉、王凌那般轟轟烈烈,卻保證了子孫的長遠繁榮。晉朝時期太原王氏逐漸發展壯大,連續幾代人位列高官,而太原另一支王氏大族,隨著王凌的敗亡而凋零。這,也是王昶的另一種成功吧。

三國後期人物,王昶的事蹟就為您講完了,更多三國人物請閱讀往期文章,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