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凶狠的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古人有說"書海無邊",大約是說書是讀不完的,一來書太多了,憑你一生幾十、上百年的時間,即使是不吃不睡,整天閉門苦讀,也不過是取其中滄海一葉而已;二是書即使不多,就那麼幾本給你讀,或許你一輩子也還是讀不盡的。

可是,知道"書海無邊"了,為什麼還要"下海"?史上至今,多少讀書人在書海中傲遊。這裡講幾個藏書家的心態和做法。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葉靈鳳

葉靈鳳先生是有名的讀書家和藏書家。他把書稱為"唯一的無言的伴侶",把書齋稱為"用自己的心血築成的避難所"

抗戰期間,近於時局動盪,他顛沛流離,人是安全了,而他的幾千冊藏書卻不知所之,令他十分傷感。後來,他移居到香港,又開始買書、藏書、讀書、寫書,很快地,他又有相當規模的藏書。

每天,"坐擁書城",他感到十分的寧靜和幸福。他說是找到了心靈的慰藉:

真正的藏書家,他必定是一個在廣闊的人生道上嚐遍了哀樂,而後才下次入這種狹隘的嗜好中以求慰藉的人。

他又說:

對於我,書的鐘愛,與其說由於知識的渴慕,不如說由於精神上的安慰。因為,攤開了一冊書,我不僅能忘去了我自己,而且更能獲得了我自己。

這一種"下書海"的方式,要的是由讀書而來的知識,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林語堂故居

從福建平和山村走向世界的林語堂先生幽默詼諧,也是一位博學之人。他一生酷好讀書。讀書之雜,恐怕少有人能比的。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林語堂

林語堂認為,讀書是一種"心靈活動",其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其主旨是"排脫俗氣"。這有點象黃山谷在八百多年前說的,人要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但林語堂又十分欣賞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書,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要的便是體會到"讀書本來是至樂之事",又是"個人自由的事"。

所以,林語堂在讀書的時候,心靈很自由開放,"仰視浮雲",最好有菸酒相配,如果沒有酒不可"且過",但沒有煙是絕對不行的。

這又是一種"下書海"的方式,是為"排脫俗氣",尋求"心靈自由"。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還有一種"下書海"的方式,就不如葉靈鳳、林語堂之瀟灑了,他是以書為命,且只以書為命。

清末到民國時,有一位叫章珏的著名學者,把自己的書齋取為"四當齋",源於宋朝詩人尤褒的話。

尤褒說,其對書是:

飢讀之以當肉,

寒讀之以當裘。

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

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你說,除了讀書之外,他還能幹什麼?好裡說,這裡將讀書視為生命之中心,有點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讀書故,一切皆可拋的意思,似乎過於偏執於一隅了。

章珏這人,最大的成就應該是校書了。他珍視自己得來不易的書,所以當他的藏書達到十二篋時,就特地刻了一枚藏書印,印文取自清嘉慶間著名藏書家

陳鱣的藏書印文:“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鍳我”,將之印在每個篋面上。

這是比較客氣的警示或勸告了。但也有很不客氣的,比如毛晉、錢穀、王昶之類,不但生時愛書勝於命,就是死了,還為自己的藏書立下"神咒"。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是明朝江蘇常熟人。他的"汲古閣"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藏書樓。他在《梅屋第四稿》這本書的卷末蓋上特製的一方藏書印。

這方藏書印的印文說,他一生"業儒",這汲古閣中的書是他一生辛勤得來的,現在留給子孫。如果"後人不讀",反而拿去賣了賺錢,"頹其家聲",那麼,就是"不如禽犢"、"無寧舍旃"

那個錢穀也是明朝人,他每每聽說哪裡有"異書",就病得再重,也要"強起匍匐請觀",然後,親自抄寫下來,每天廢寢忘食地校勘訂正,"至老不衰"。這精神的確令人感佩,但他比毛晉更為惡毒。他說:

百計尋書志跡迂,愛護不異隋候珠,有假不返遭神誅,子孫不寶真其愚。

這就有點象一種"惡毒的咒詛"了。而實際上,他的子孫照買不誤,沒見有一人"遭神誅"!

最厲害的恐怕要數清朝時的上海人王昶先生了。王昶一生廣收博覽了二萬卷書,最後也刻了一方藏書印。

印中先是鼓勵後人要“以讀書為樂”、“以書為貴”,多讀書以“明義理”“長技能”,但末了卻"聲色具厲",訂下了如下殘酷刑罰:

如不材,敢棄置;是非人,犬豕類;屏出族,加鞭捶!

這話真是令人不寒而慄,望而生畏。此種讀書之態,想來也是另類,一般人應該不會如此的。

現今,多少名人大家或平凡愛書之人,將自己的一生藏書無償捐於學校、圖書館、紀念館等,為的是讓更多的人可以方便讀到。即便其後人不用不讀,亦持平常心。

書海無邊,古今藏書家是怎麼在遊書海的?有快樂的,也有兇狠的

佛語說:"苦海無邊",僧人們總是以此規勸自己和別人要儘早地醒悟,認清人生來即"苦"。"苦"是人"煩惱"的根源,而"煩惱"是"苦"的內容。

擺脫了"苦"和"煩惱",或即"六根清淨"了,人便得佛於心中。心中有了"佛",其本身就成了佛。成了佛,也就沒有了"苦"和"煩惱"。

怕的是,這人不識得"苦",即使是知道有"苦",還是沉迷於各種的"煩惱"中而不得解,太執著了,也就永遠脫離不了這"苦海"。"書海無邊"大約也有點類似的味道。

其實,"下書海"者其旨不同,其態度也不同。

我以為,這"下書海",不需要那麼多的心機與煩惱,要的便是一種樂趣,一種隨緣的自由,還有就是有意義的探索。

比如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但觀大略"、魯迅的"隨便翻翻"式的方法,或者如豐子愷的"緣緣堂"、蒲松齡

的"聊齋"、於有吾的"潭螺居"式的心態。

有此方法和心態,即便如周作人所贊同的"入廁讀書"法,我看也是可取的。

#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