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一座城市,关于艺术。

其实艺术的本质并不像绝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它不处于天空之上,它同我们一起立在这片土地,立在我们身旁。

广州红专厂创意园,前身是广州鹰金钱罐头厂,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

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式建筑的厂区渐渐不能满足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需要,厂房由天河区搬迁至从化开发区,此后废弃。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直到2009年春天,老厂房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个集艺术、设计、文化及生活为一体的创意园。

命名为“红专厂”,英文名“Redtory”,red+factory。

名字来源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代表着“又红又专。”

至此,一座城市的记忆得以保留。

这是一个将废弃工厂改造成既有生活气息又能给予创作者灵感的LOFT创意空间。

此后十年,红专厂散发着辉煌的城市艺术文化,也成为了广州艺术发展的见证者。

2009年,根据广州市出台的工作规划,提出“以十年使用时限、亚运会开幕前投入使用”,红专厂应该十年不变地保留原状。

按此规定,红专厂可使用至2019年。

2019年,今年是第10个年头,不出意外,红专厂即将画上句号,留在所有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的人心里。

不知道今后的广州,还有几个十年艺术可以消亡。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距离上一次来这里,应该是一年前。


其实一年前的红专厂跟如今比,还可以用热闹来形容。

只是没想到一年之后,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满眼唏嘘。

所以我希望能把它完整地记录下来,在它离开以前。

两年前,从清远搬到广州的校区,来到这里,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在山卡拉的地方打好了基础,现在来到了一线城市,应该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

当时的反应是吐槽,你才山卡拉,广州有什么好的,吃的贵,住的差,连人都变得功利了。

后来什么都没有变好,只是我们“被适应了”。

老厂房凝聚的是旧时光。

在珠江边,一个用红砖头垒起的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关于旧时代的回忆。所以,当新的一代人走进这里时,他们或许有一刻,会与这种精神邂逅,会产生一种灵魂的归属感。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红专厂F19栋,

是个自带时代冲击感的空间。

在这里,记录了山水比德9年的蓬勃发展,我想这里也承载着属于比德人的欢笑与感动、成长与思考吧。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制罐街、冷库街、解冻街、炸鱼街、成品街


按生产流程命名的街区。

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当时全国最大罐头厂的辉煌。

相信你一定也吃过豆豉鲮鱼罐头。

园内的路牌路标以黄色为主,建筑物则搭配主旋律的砖红色,还有工业风的铁门铁框,爬上墙面和树枝的地棉,一同构成了一幅有时代感的画面。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红砖砌成的建筑、直插高耸的烟囱、再加上激昂的生产标语、沧桑感的机械设备、运输火车、铁轨、集装箱。

园区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着属于上个世纪的辉煌。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艺术or罗曼蒂克消亡史


红专厂,就好比北京的“798”,上海的“M50”,在广州,无论大大小小的创意园,都喜欢跟红专厂比,这样才会显得更有逼格。

而过去十年,“去红专厂看展”,是多少文艺青年不变的口号。

记得刚搬过来广州校区那会儿,我第一个迫不及待想去的地方,就是红专厂,不仅仅因为读设计,也因为偶尔爆发艺术感。

近两年的展览几乎凋零,不管是从南门还是北门进来,挂着的展览海报,依旧是两年前的“比尔-维奥拉”。

而当我走进里面的时候,大多数办公室早已是人去楼空。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园内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废旧的火车了。

在厂房前面有一节车厢,跟火车头一起,组成园区标志性的装置艺术。

柱子上的时钟永远定格在11点。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维持建筑原貌,保留城市记忆。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即将消亡的红专厂|属于广州艺术的十年



一座城市的过往、如今和以后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变化的过程。

这也是广州最有趣的地方,古、今、中、外的建筑混搭在一起,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反而变成了一种风情。

一条街就可以追溯出一段往事,一条巷子诉说着几代人的浮沉,一个园区也记载着他的过眼云烟。

这就是红专厂,留给这一辈人可见的、能触摸的、感受得到的、沉淀于生活中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