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费涨了,还是好事?

涨挂号费的根本其实是调整医生的工资结构,杜绝“以药、耗养医“的情况转变成”以技养医“的模式,最后的结果是希望病人花最少的钱看好病,同时医生阳光收入增多,乐于精研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去三甲医院看病,细心一点的朋友已经发现,挂号费已经涨了不少。从以前的几块,到现在主任医师平均50元上下(一线城市水平)。不乏有病人大呼坑人,本来看病就贵,现在看个小病挂号随随便便就是大几十元 甚至有的还只是简单开个检查单等等。但是为什么会说涨挂号费其实是好事?

看着是提高了大家的看病费用,其实也是国家的良苦用心。早在16年国家就曾发布《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知道,医生的服务价格还是20多年前的价格,以北京市的部分护理收费项目为例,一次口腔护理的的人工成本为11.08元,但其实际价格只有1.7元;一次吸痰护理的人工成本为21.97元,但其实际价格也只有1.7元,价格是极其不合理的。为维持医院的基本运转,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医药,耗材的提成提高收入的情况,这是几家三甲医院病人的费用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药品和医用耗材占到了80%以上。

挂号费涨了,还是好事?

所以国家医改目的一方面提高医生服务价格,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杜绝药品耗材费用的提成,断绝灰色收入减轻病人负担。1000的药品或者耗材费用提100还是200的服务费用,我相信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更愿意选择第二种选择。

那医疗服务价格按照什么标准调整?是否合理?医保对提高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报销吗?

科学公正是关键词,首先,要进行DRG成本核算,了解病人费用的合理性。我们利用DRG的分组逻辑,对每个病人情况细分组后,来核算这个病组整体在医院的资源消耗和实际成本(包括人力,药品耗材等等),与病人实际缴费的对比。如图所示,我们看到经过DRG成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病组的病人具体在医疗服务上是亏本的情况,药品和耗材上是收入。

挂号费涨了,还是好事?

某病种成本构成

这个结构很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减少成本亏损就会加大药品耗材的使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医生喊穷,患者叫贵。如何规范医疗行为?医保局用DRG的分组原理,核算病组成本后,对该病组采取预付费的形式,这个病组就这么多钱,不能多花,自然就会规避医生不合理的药品器材的开销。病人少花钱,多报销。

这么说来,医保局的DRG 预付费的形式,会不会造成医疗不足的情况出现。通俗说就是病人还没有看好病,医生就让他出院。这个不会,第一这种行为对于医生来讲是非常危险的,病人在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出院大概率会有意外发生,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他的职业生涯是致命的,赌注非常不划算。第二,医保机构制定配套的监管考核办法或者审核系统去规范存在的医疗违规行为的发生。通过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病案质量、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行为、医疗质量、资源使用效率、费用控制等方面综合监管医疗机构。

大家还要理解一个事情,医院是需要给医生发工资、买设备、做科研、建设提高医疗水平。虽然是公益的但是也是需要成本的,在合理范围下,我们对医生的服务进行支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

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私聊我。感谢您的阅读,码字不易,若有所收获,请点赞评论收藏,谢谢!

挂号费涨了,还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