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漢風,讓徐州成為漢文化的“詩與遠方”

作為首屆漢文化論壇的五大分論壇之一,“兩漢文化與文旅融合發展暨青年影響力論壇”關注漢文化如何在當代獲得新發展,徐州如何成為漢文化的“詩與遠方”,古老雄渾的漢文化如何具有年輕時尚的屬性,與會的專家學者貢獻智慧,各抒己見。

“以文旅融合助推兩漢文化創新發展是一條必由之路。”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開宗明義。目前文旅融合不僅產業規模擴大而且通過文旅融合產生了很多新興業態,在疫情防控期間,故宮、敦煌、名山大川都可以在線上體現,通訊、數字化、人工智能推動了新的供給,也創造了新的市場。 如何讓厚重的兩漢文化激發出潛力,魅力和活力?西安提供了好範例,現代、時尚、年輕化的文旅融合與千年歷史沒有違和感,反而激發了漢唐盛世的景象。對於徐州,首先是把厚重的文化作為資源而不是包袱,既不厚古薄今,也不近今疏古;其次是改變傳承思路,既強調保護也重視活化,把文化元素提取出來,通過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第三個是更新弘揚的方法,展示載體要拓寬,傳播的方式要多樣,產業的開發要合理,打造漢文化的網紅城市,讓人們看得見美好未來。 他說:“徐州是兩漢發祥地,也應該成為文旅創新源。”
雖然國慶和中秋雙節期間旅遊業強力復甦,但華僑城文旅投資集團總裁張樹民並不諱言旅遊業面對的矛盾和困境,比如常成為房地產業的附庸,成功的模式不多,所以公眾既離不開又不滿意。對於用文旅融合來弘揚漢文化,他表示要用文化的內容結合旅遊的空間,花時間細細地把文化沉澱到旅遊空間,把旅遊空間細細打磨出文化的光彩。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企業,要走得長遠一定要有文化的深度浸潤,只有對文化精準解讀才能做出好東西,實現創新。可以說,能作出好文化的企業,或者說能在文旅融合方面走得遠的企業都是喜歡文化的企業。
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表示,中國已經富起來了,但是要強起來就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那樣才能得到來自全世界的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文化的生命力在於融合與創新,傳統文化貴在吸收精髓,在傳承中創新,而絕不能搞簡單的複製再現。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在於基於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大力傳承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新,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兩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州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承兩漢文化的承載地,厚重的文化要變成資源和動力。
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提了一個“小建議”。他認為作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漢服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時代語言被詮釋,以全新的文化產品形式獲得再現,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富有朝氣的亮麗風景線。 今天年輕一代湧現了漢服熱,為我們思考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實踐性方案和全新的關於傳統與現代關係的視野。“在節慶假日和開高級別會議的時候,正裝往往是西裝領帶,那麼可不可以考慮在這些場合穿改良的傳統服裝?”他說,“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廣闊途徑,就是通過大力發展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產業,以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推動文化傳承的創造性發展,創新型轉變,這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康莊大道和科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