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魯迅講的話,今天聽起來還那麼有用。這100 年了,他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許子東如是道。

許子東,何許人也?他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主持人。他說:“要懂得中國的人和事,就一定要讀魯迅。”研究魯迅的文章,有的人是在研究專業知識,而另一些人則把它當作社會責任,對於許子東而言,是二者兼有。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重讀魯迅

魯迅是一個真誠的人,他敢於說真話。當人們都在偽裝的時候,他在拷問自己的靈魂。我們的偉人曾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把喚醒人民的使命看得高於文學的追求。中國需要他這一位偉大的作家。

許子東認為自己重讀魯迅是自找苦吃,面對那些艱澀的語句,他卻越讀越覺得有必要讀。

他曾表示,一個大藝術家,若以改造社會為目的創作,境界不高;但一個作家,活著時忙於為人民奔走呼號,去世後他作品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改造社會,能稱的上是好的作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顯然是符合的。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社會紛繁雜亂,人們為日常生活所累,漸漸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思考的深度,或沉迷於形式主義。病已好,藥可棄;若藥還有價值,則尚在病中。千百年來,很多傑出的人物都有超越時空的遠見,但魯迅先生是最直白犀利的一個。

一百多年前,少數被喚醒的沉睡者,帶領中國走向全新的面貌;一百多年後,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無數的國人尚在夢寐當中。我們好像已經是能自由決定自己意志的主人了,但在別的地方,愚昧呈現了一種新的面目。

魯迅的作品在當代仍然有他的現實意義。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時代的謬誤

在魯迅的時代,國家衰敗,人民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做鬼也艱難極了。如今盛世太平,社會一切好像蒙上了一層柔和的紗,影影綽綽;看上去風平浪靜,黑暗就消失了嗎?當代人有不一樣的苦。

微薄的工資追不上物價的攀升;格子間裡夜以繼日加班淪為機械工人,為了生活日夜兼程,卻換不回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小樓房,不一樣的剝削隱含的是同樣的內涵。

當願望落空,人們為了利益各懷鬼胎,沒人敢去觸碰那些關鍵的所在。人人企求明哲保身,到最後社會不合理現象愈演愈烈,乃至人人自危。

1919年,正值五四運動爆發,魯迅寫下短文《一件小事》。一名衣衫襤褸的老婦在行駛中的人力車前倒下,老婦似無受傷,但熱心的車伕當即停車,把她護送到警局,留下旁觀的“我”,滿心感慨。一百多年後,南京的彭宇扶人被訛。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五四運動

至11年,在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遭兩車相繼碾壓,十八名路人路過熟視無睹,年幼的生命過早地離去。事後,眾多市民前往悼念。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當一件事情出現了問題,人們往往不去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只在事後紀念一番,很快就忘記了痛楚。

對於這一本性,魯迅在文章《我之節烈觀》中早有提及:戰敗了,卻無人分析戰敗關鍵,他們興高采烈地舉行儀式,甚至選出一批烈女與日本人拼刺刀。

近來,殺人、投毒、報復社會的新聞總有耳聞,除了一味責令,是否該反思他們也許只是時代的犧牲品。殘酷的社會往往造成人心的異化。一直以來所宣揚的社會價值觀與現實是錯位的,因為現實中往往牽扯的東西太多、太複雜。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官員貪腐行為層出,上行下效,執政者的水平往往體現了社會的道德水平;明星犯案醜聞事件頻發,作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亦不愛惜自己的羽毛。

這一樁樁、一件件,挑戰著社會的底線,導致了道德的滑坡。

魯迅曾經提到一種貧民心態:弱者想當主人的心態。在現實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事情背後是不是有這種心態的存在呢?而國人又是習慣了當看客的。把一種弱者的屈辱感,化為他日百般報復的動力,甚至於不分是非的打壓,這種純粹的叢林法則,在當代實不宜推廣。

我們時常期望著進步,但如果前行的方向錯誤,再花更多的力量,也只是南轅北轍。

許子東坦言:“如果中國人現在要有文化上的繼承,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二是世界上所有你認為有價值的文化傳統都應該是我們的傳統;第三是精神基本的追求——科學、民主。這都是需要的。”從家國命運,到個人修為,盡在此中。

魯迅先生對中華民族的期望實現了嗎?任重而道遠。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叫不醒沉睡中的人

吶喊,叫不醒沉睡中的人。

隨著時代外在條件改變,很多的人沉溺於安逸的生活,如同溫水煮青蛙。他們或一時得利,沾沾自喜、圈地自盟;或已無望於成就一番功業,頹倦在不需思考的工業娛樂裡。許多屬於國人的頑劣根性依舊深藏在強大的集體無意識裡。

許子東曾氣憤不平,人們天天看鬥魚、快手,他們辛苦做出來的成果,關注量還沒有美女主播的多。幾億手機用戶當中,有多少人在看魯迅,又有多少人在看鬥魚、快手。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若魯迅醒來,定說他們還在睡覺,大吼一聲,國人是不應該如此的。人們說,我們看得很開心,旁人沒有權力來阻止我。或許其中還夾雜著裝睡之人,揣著明白裝糊塗,就更叫不醒了。

近年自媒體興起,人人可輕易發言。大多數人都只是人云亦云,或只批評他人,說及自身時則顧左右而言他。誰都能為自己所鍾愛的東西點贊,所謂人人可投票。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如滄海遺珠被淹沒在芸芸眾生裡。

哈佛的丹尼爾·貝爾說:文化不能每人投一票。就如孔夫子在文化上的地位與旁的人不同。在文化上,需要高屋建瓴的引導,上行下效。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丹尼爾·貝爾

不經思考的民族是無希望的。多少奶頭樂一般的娛樂項目,是既得利益階級用於麻醉人們的手段。當人們陷於毫無內涵的低俗文化中,便無暇計較自己是否被剝削,便失去與不合理現象相比拼的鬥志,振業興民的願景隨之煙消雲散。

在當代,能免於沉迷在短暫快捷的娛樂中的人很少,能犧牲自己切身利益的人很少,敢於鬥爭的人也很少。當人們以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面對世事,往往最終損害的是大眾的利益。

魯迅先生身上寶貴的就是他的犧牲精神、鬥爭精神。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人們或許已麻木在爾虞我詐中;有的人認為那是很正常的,有的人覺得已經很不錯了。但沉寂的大地需要一句“從來如此,便對嗎?”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無論何時,都需要有英勇之人匡扶正義,100多年過去了,面對當下的社會現象,先生的語言仍如同一把鋒利的刀直插時代的喉。我們依舊迫切需要這樣的呼聲,喚醒沉睡中的國人。這就是魯迅的當代意義。

魯迅一直活在我們中。他那雙銳利的眼看透時空;那支尖利的筆起落間發出激越的戧聲,其文貫穿現代中國解放的篳路藍縷,其珍貴的啟蒙精神,仍時刻激勵我們。

社會正向的信念是一張無形的網,我們看不到,但能感受得到。時移世易,是有進步的,但發展空間還很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此自勉。我們盼望著明天會更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