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歷史,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也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喜歡讀歷史的青少年會擁有更大的格局和眼界。那些善於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合集經驗的人,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馬克思曾說:“如果我們只能學一門學科,那唯一的選擇就是歷史學。”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百家講壇》這檔節目。像是易中天、王立群、閻崇年、魏新這些主講人都曾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但如今,卻很少在大熒幕上看到這檔節目,這又是為什麼呢?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據瞭解,《百家講壇》是央視科教頻道在2001年開播的一檔屬於公益類型的科普節目,最開始時,節目組並沒有關注收視率,早期的一次,還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請來了很多國內外的文史精英,因講解大眾極其喜聞樂見的話題而迅速走紅,節目知名度迅速打開,收穫了一大波觀眾。節目的主講人也受到很多的關注,《百家講壇》收視率節節攀登,成為一檔家喻戶曉的節目。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那時,易中天講的《三國》,最紅的時候,不僅節目收視率高,甚至還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熱。由於節目一般都是每天的中午12點時播出,也剛好是大家吃午飯的時候,到了飯點的時候,經常一家人聚在客廳觀看,一邊看還進行點評。

說到受歡迎,也是因為節目的內容涵蓋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精華,這都是可以和觀眾建立通道的題材,諸如帝王將相、社會名流、金庸小說和四大名著等內容。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受到觀眾喜愛是因為題材,可後期不愛看了,也恰恰是因為節目的選題太過狹窄,沒有突破,再加上節目後期太過“戲劇化”,導致品牌做砸了,口碑也逐漸下降。這些專家和學者們又紛紛去到別的平臺,自然就沒什麼關注度了。

《百家講壇》的衰落,除了選題不到位外,其實還有別的原因。有很多的觀眾都對節目的戲劇化表現形式不滿意,就逐漸不相信節目的權威性了。請來一流的專家,講的話題大眾聽不懂。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請高校講師本意是為了讓大眾瞭解歷史,但為了吸引關注,反而不專注自身的領域,反而去模仿國外的拍攝敘事手法,可能一開始時大眾還會很新奇,時間一長反而不感興趣了,也是起到反作用了。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百家講壇》在最火爆的時候,曾有部分觀眾認為節目講師講述的內容太過誇大史實。甚至還發生過講師于丹進行現場演講時,被憤怒的觀眾趕下臺。閻崇年在外舉辦籤售會時,還曾被激進的節目粉絲當眾掌摑。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這些事情的發生也導致了節目收視率下滑。像這種科教類型的節目本身就不好做。不“故事化”沒人看,沒有“明星效應”就不會紅,但要同時具備這兩點,就很容易講出違背歷史真實性的情節。

輝煌不在,曾是飽含國學的文化節目,為何如今風光不再


其實一開始大家都抱著增長見識的心態收看這檔節目,而節目組的做法卻違背了真正熱愛文史觀眾的喜好,也失去了部分的忠實觀眾,加之越到後面越沒有吸引力,自然節目就沒有價值了。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