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特科技靠創新實現“逆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羅序文 通訊員 黃薇薇 劉娟

能特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北荊州開發區本土企業,曾一度瀕臨倒閉,靠著持之以恆的研發創新,崛起為行業翹楚,成功吸引國際行業巨頭荷蘭帝斯曼來荊合作建廠,招來央企招商局集團旗下天津藥研院“聯姻”,在“關改搬轉”大潮中實現了搬大搬強的目標。

能特科技靠創新實現“逆襲”

一月二十日,俯瞰能特科技有限公司年產九百噸高級醫藥中間體搬改項目建設現場。 (通訊員 黃志剛 攝)

“上下”求索,站到行業之巔

“公司起步之初,我國三鉀酚進口量大,我們決定投入三鉀酚研發生產。”公司總經理張光忠回憶公司創業歷程。

待到能特三鉀酚產品批量上市,國內市場呈現低迷之勢。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沒趕上好光景。彼時,能特在三鉀酚生產上還受制於原材料供應。

為解決原材料問題,能特將生產環節向上遊延伸,反覆甄別分析後另闢蹊徑,將目光投向產量更大的石化領域,一舉破解原材料供應瓶頸。

為了擴大市場,能特科技又將生產線向下延伸,以三鉀酚為原材料,生產氫醌。

三鉀酚是生產氫醌的原材料,而氫醌是生產維生素E的原材料。突破了原材料限制的能特科技,在氫醌生產成本上有巨大優勢,但在市場銷售上卻一直沒有突破。“其他企業不願意購買我們的產品,怕把我們培養成競爭對手。”張光忠說。

銷售不盡如人意,迫使公司再次將生產線進行延伸,走上了維生素E的生產之路。

“從氫醌開始的精餾,其他企業需要8步完成化學反應,我們只需3步,更有競爭力。”張光忠表示,新的生產方式需要原材料品種少,化學反應溫和且安全,沒有廢水排放。“維生素E合成工藝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也成功入選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憑藉技術優勢,能特科技後發趕超,立於維生素E的行業之巔。

全球行業巨頭慕名上門合作

2019年,全球營養保健品行業領軍企業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與能特科技合作,組建益曼特健康產業(荊州)有限公司,打造全球最先進的維生素E生產基地。

一個是荊州本土企業,一個是有著152年曆史的世界領先企業,兩者合作被荊州人稱作“螞蟻”與“大象”共舞,帝斯曼集團中國區總裁蔣惟明卻稱之為“強強聯合”。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生產的維生素E在全球都有話語權。”能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烈權底氣十足,能特是行業內唯一一家不受維生素E原輔材料制約、能實現自我配套的企業。獨一無二的生產工藝與配套優勢,讓能特有了與世界老牌巨頭帝斯曼合作的資本。

在能特闖入維生素E之前,當時維生素E合成工藝整個流程需要20餘步反應,工藝複雜,技術難度大,壁壘較高,逐漸形成寡頭壟斷格局,帝斯曼就是其中之一。

能特科技的創新研發成果,得到帝斯曼的青睞,並催生了帝斯曼在中國唯一一家合資企業。

能特的技術優勢,帝斯曼的銷售網絡,為雙方合資的益曼特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益曼特維生素E前段中間體已投產,春節後可向市場提供維生素E油、維生素E粉等產品。

央企前來聯姻建廠

孟魯司特鈉是治療過敏性哮喘的特效藥,它的一種中間體被業內習慣稱為“MK5”——鮮為人知的是,MK5最初只是能特科技公司內部的一個產品代號。

一個內部代號為何成為行業慣稱?

最初,能特科技生產MK5工藝不成熟,質量極不穩定,第一批300公斤產品出口到國外,因為質量問題被全部退貨。能特科技全力攻關解決質量問題,並將產品成本從每公斤4000元降至2700元以下。

近年來,能特科技MK5的生產工藝早已領跑全球。“銷售不愁市場,有多大產量就有多大銷量”,陳烈權說。

能特科技在醫藥中間體方面的研發實力,引來眾多企業要求“聯姻”。

2019年,公司與央企招商局集團旗下天津藥研院聯合註冊成立天科(荊州)製藥有限公司,打造原料藥生產基地,致力於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領域的化學新藥研發。

“這將是能特科技未來增長最快的項目。”陳烈權對原料藥生產基地的發展充滿信心。

“關改搬轉”中重組同行

如今能特科技產能擴大,亟需擴大規模,同時按照長江大保護要求,不在化工園區的能特科技要搬遷至園區內。

“這既是國家環保政策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需要。”張光忠說,公司投資8.8億元新建生產線,高級醫藥中間體年產量從過去250噸擴大到900噸,產品數量增至9個,年銷售12億元。

陳烈權介紹了能特“一變四”的過程:自身搬遷新建,與帝斯曼合建益曼特,與天津藥研院合建天科製藥,還與博爾德和中泰化工重組新建能泰科技。

博爾德屬於即將關停企業,中泰化工屬於搬遷企業。在“關改搬轉”大潮中,能特將關停企業和搬遷企業整合到一起,投資14億元打造能泰科技,專門從事原料藥及配套中間體生產,同時為能特新廠區提供熱能,保障園區能源供應。

通過資產重組,不僅使自己做大,還能挽救同行於水火,能特之舉獲得“一箭雙鵰”功效,實現了企業在“關改搬轉”中搬大搬強的目標,深得地方政府肯定。

“回首15年發展,能特從一家醫藥化工企業裂變為四家,且每家都有迭代升級拳頭產品,靠的就是科研創新。”陳烈權說,能特專門制定特殊政策,通過研發為企業節約的生產成本分給參與研發人員,讓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