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渴望新冠疫苗?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渴望新冠疫苗?

文/Yang


找到疫苗,只是第一步。


全球市場的情緒,跟隨新冠疫苗的動態而起起落落。

這是近期的一個案例。5月21日下午,康希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6185.HK,康希諾)忽然暴跌,股價一度下跌超過20%,截止收盤跌幅為14%。

很多人都懵了。前一天康希諾股價還曾創下了新高,它剛宣佈與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Precision Nano Systems達成協議、合作開發mRNA疫苗。由此,康希諾手裡也有了新冠疫苗的“雙保險”。它與軍事科學院聯合研製的另一款新冠疫苗,在全球範圍內一直是進度比較快的。這類消息之前一直是股價上漲的推動力,僅從年初到5月下旬,康希諾股價漲幅就超過270%。

突如其來的暴跌,因為什麼?康希諾在其後的公告中說:不知道明確原因,公司運營正常。探究的人們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壞消息。也是在5月21日,牛津疫苗動物試驗失敗的新聞刷了屏。牛津大學Jenner Institute開發的新冠疫苗,雖然能產生抗體,但注射了疫苗的恆河猴仍會感染病毒。而康希諾與軍科院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和牛津疫苗是同一種技術路徑。

受牽連的不僅是康希諾,全球市場當天都表現地相當沮喪。因為全世界都在翹首期望“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一場疫苗開發的“競逐”已經在進行中。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的數據,目前有超過120個候選疫苗正在研發,實際數據可能還要更多。其中已經有部分在做臨床試驗,牛津疫苗是這支“先頭部隊”的一員。

可為什麼是現在,全世界都在關心什麼時候會有新冠疫苗?簡單粗暴的回答是這樣的:全世界如果要儘快迴歸到疫情前,疫苗是目前的希望。但這需要結合幾個前提。首先沒有特效藥;其次新冠疫情不僅不會消失,還可能反撲、反覆。更要緊的是,全世界都受不了長時間的停滯,已經有很多人活不下去。

壞消息是,疫苗不會很快就有。找到可行的疫苗很可能還需要12到18個月。就像牛津疫苗,所有疫苗在最終被證明“安全、有效”前,都有失敗的風險。可它的失敗再一次提醒:疫苗的研發面臨諸多變數。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找到疫苗和防控疫情,完全是兩回事。


1

一個新常態:新冠不會消失了

如果疫苗沒能出現,封城、社交隔離與社會解封的循環會無限循環下去。


沒有疫苗,結果是更大的代價,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

大規模的核酸檢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澎湃新聞最近在一篇報道中說,有新冠病人因為擔心復陽,一個月內做了10次核酸檢測。這樣一筆錢,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負擔,錢是一回事,除了時間成本,還有精神上的負擔。

核酸檢測目前還有個沒能修復的bug,即便檢測結果是陰性,也可能已經被感染了。不僅個人擔心,整個社會也放鬆不下來。擔心無症狀患者去了人群密集的地方,擔心可能的群體感染,現在還只能靠檢測、隔離、限制人的流動。各種公共設施都被閒置著,機場是這樣,劇院、電影院、博物院最近才剛剛開始放開。

都知道不經濟,可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接下來還得繼續這麼做。因為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截止到6月8日,超過70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這種病毒倒真是對人人平等。現在大部分的流行病學家都認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像SARS那樣忽然消失,而是會長時間存在於人群中。

像中國這樣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的國家,也還得繃緊弦、提防疫情反覆。已經有一種普遍的擔憂,隨著天氣轉涼,疫情已經受控的地區會再度傳來壞消息。5月25日,世衛組織提醒各國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準備防範新冠疫情出現第二波高峰,也包括已成功遏制病毒的國家。

即使國內沒有復燃,也要防範病毒的境外傳入。這已經成了中國當下抗擊疫情的兩個重點。國門不可能一關了之。除非通過疫苗實現群體免疫,否則沒有誰能真正享有安寧。“這場戰爭在中國,已經從全面狙擊戰進入到了游擊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

新冠疫苗創造了另一種“新常態”。如果沒有疫苗,“我們能做的就是阻斷傳播路徑。”蘇州大學校長、醫學博士熊思東說,嚴格的社交隔離是最有效的手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此前在一份分析中說,

如果疫苗沒能出現,封城、社交隔離與社會解封的循環會無限循環下去。如果疫苗不能及時出現,這種日子會持續多久?另一份研究報告認為,是5年。


2

尋找支點:過回“正常”生活

好的公共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在保護人民健康和試圖減輕對政治、社會、經濟的衝擊之間尋得平衡。


如果停滯5年,世界會怎樣?這個問題,誰也不敢想。

僅僅半年,新冠疫情已經重創了全球經濟。6月8日,世界銀行在《全球經濟展望》中說,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5.2%,自1930年大蕭條以來,這是最劇烈的一次經濟收縮。早先一些版本說,最近這兩年全球經濟將累計損失8.5萬億美元,相當於之前4年全球所有國家的經濟收益。

全世界都在為封鎖、社會隔離買單。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為應對疫情采取的邊境管控、旅遊限制等措施,使得全球貿易總額總額減少1.7萬億到2.6萬億美元。與之對應的,是航空、旅遊、演藝、影院、餐飲等多個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整個地區的經濟活動陷於癱瘓,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人失業。

在這些看得見的損失之外,還有看不見的危害。疫情造成了社會割裂,隔離拉開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投下了懷疑和不信任的陰影。

這裡討論的並不是遠在天邊的不發達國家,而是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事情。因為歐美市場的需求停滯,很多外貿工廠也不生產了,結果是大量失去工作的工人。我的同學中很多都在做外貿,他們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找不到機艙、海運倉位,當然也有貨運代理人在這中間賺了很多錢。如果這些還不夠,每個人可以回顧下,有沒有對鄰里、對外地人產生過懷疑?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疫苗,不僅是想救命、想不得病,也是期望能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而對於疫情已經緩解的國家和地區,也要降低風險管控的級別、退出嚴苛的社會隔離政策。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美國西東大學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說,好的公共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在保護人民健康和試圖減輕對政治、社會、經濟的衝擊之間尋得平衡。

可是沒有疫苗,尋求這種平衡就像在冰面上行走,防控策略的調整也因此慎之又慎。

今年1月以來,新冠肺炎在國內被納入傳染病防治法乙類傳染病、實行甲類管理。即使在病例數已經很少的地區,仍然維持著高風險的應對措施。持續放大風險,勢必抬高社會成本、降低社會效率。比如國際航線恢復仍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比如還在變著法地限制人的流動,等等。


3

等待疫苗,就像等待戈多?

疫苗研製的過程,就是“一邊飛行、一邊造飛機”。


“什麼時候能打上疫苗”?於是,人人都在問。

答案卻令人沮喪,沒有人知道確切時間。已經在做臨床測試的疫苗也都還在非常早期。一支疫苗從實驗室走到使用,普遍要花費8到17年的時間。歷史上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從獲取病毒樣本到走到上市,也花了近5年的時間。

新冠疫苗的研發已經是神速。從1月10日中國公佈新冠病毒的基因測序信息迄今,4個多月的時間裡已經有9支疫苗進行臨床試驗,其中4個臨床II期、3個在同時進行臨床I/II期,還有2個是臨床I期。

梅奧診所疫苗研究部主任、《疫苗》(Vaccine)雜誌主編Gregory Poland將新疫苗的研製比喻為“一邊飛行、一邊造飛機”,風險巨大。其中任何一個細節的偏差,無論是疫苗本身還是試驗方法的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敗。在追求速度之外,還要做到安全、有效。世衛組織官方近期再次強調,疫苗研製沒有捷徑,“必須按照安全有效的標準進行,不能跳過任何一個步驟”。

進入了臨床試驗的“種子選手”誰能走到最終應用?也還是未知數。“所以我們鼓勵多種技術路徑、齊頭並進”。競爭有可能激發出更好的好主意,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 CEO理查德·哈切特 (Richard Hatchett)說,這增加了找到可行疫苗的概率。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發也是這樣的思路,一開始就是幾個主要技術路線齊頭並進。

為了疫苗,涉及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已經很拼了。中國很早就把疫苗提高到國家重大項目的高度,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儘快研製出疫苗。這句話背後,首先是巨大的投入,僅中國生物一家在新冠疫苗上的投入就超過10億元。

未來十幾個月中,全球僅投到疫苗研製上的費用將超過20億美元。

但找到疫苗與人人有疫苗可用、疫情受控之間,還隔著生產、採購、運輸、注射分配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還在求解第一個問題。

題圖來自Pexe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