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綿右渠、張河灣精神”的來歷!

習近平總書記五次對右玉精神

作出重要的指示和批示

右玉精神體現的

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是迎難而上、艱苦奮鬥

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經過一代代右玉人的不懈努力

右玉縣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

這個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小縣城

用幾代人前仆後繼的努力

造就了田園詩畫的奇蹟


在河北省井陘縣也有個綿右渠的故事

令人敬佩


提到人工渠

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河南林州的紅旗渠

然而

鮮為人知的是

早在紅旗渠開鑿之前

就有一條人造“天河”

盤繞在太行山上為民造福了

與河南紅旗渠並稱為姊妹渠

她比紅旗渠還早建兩年

當年

紅旗渠還曾到綿右渠學習取經……

綿右渠是華北最早建成的山區水利工程

是當之無愧的“太行第一渠”

至今已流淌了60年的綿右渠

在北方山區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自1958年來

四任縣委書記先後帶領幹部群眾

一任接一任地堅持修建綿右渠

創建張河灣 開通西躍渠

從翻山越嶺挑水種田向如今聞名遐邇的

庫渠聯網治水工程邁進


井陘不治水,遲早要咧嘴!

這一共識

使一代又一代井陘人民接力修渠治水

這背後催生的綿右渠精神、張河灣精神

蘊藏著怎樣的精神力量?


1958年

井陘作出開建“太行第一渠”的決策

1965年

井陘作出梯級開發綿河水的決策

1974年

井陘作出續建“太行第一渠”和

創建張河灣水庫的決策

1978年

井陘按照未完成的治水藍圖

續建張河灣 開通西躍渠

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井陘人民

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群策群力 幹群一心

久久為功 造福人民

幾十年來

他們一茬接著一茬幹

誓將修渠治水這—張藍圖繪到底…

在為優化井陘縣域水資源優化配置

作出戰略性貢獻的同時

為全國山區縣

特別是太行山區興水富山 興水富民

發揮出歷史性的引領作用


今年是開建綿右渠62週年

我們重溫綿右渠的故事

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含義——

黨員領導幹部要有

“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像接力賽一樣

一棒一棒接著幹下去


以前每當遇到大旱

山泉斷流 山田絕收

旱荒苦況 舉國罕屬

僅為飲水

井陘人就要翻山越嶺數公里

挑水、馱水食用

為什麼非要跑那麼遠去擔水?

那是因為

井陘全境皆山

水域奇少

七山一水二分田

地掛荒坡

祖祖輩輩臨水受旱

井陘“綿右渠、張河灣精神”的來歷!

1956年

傅積意擔任井陘縣委書記

迎接他的是溝壑縱橫 崗瘠土薄

家家戶戶擔水種麥

卻被幹旱凍死的情景

更是深深刺痛他的心


為尋求“治旱良方”

他幾經周折

終於在南橫口村找到了

馬作霖1936年測量繪製的綿右渠圖紙

他親自上門“求寶”

一個“搭大臺子唱大戲,手提綿河上高山”

的宏偉藍圖在他心中展開


1958年

傅積意向上級彙報了開鑿綿右渠的決定

親自組織完成綿右渠測量設計任務

3月8日

打響了開鑿綿右渠的第一炮

並向全縣發出:

“開渠高於一切,一切服從開渠”

的口號


傅積意帶著全縣幹部

到工地助戰

從此拉開了井陘人

22年堅持不懈修渠治水的序幕


那時候的井陘

幹部群眾、男女老少

“楊家將一起上”

這次工程建成了綿右渠總乾渠51華里

解決了十幾個乾旱村莊人畜吃水困難

灌溉土地5萬畝田


面對綿右渠第二期工程困難

傅積意提出
“勤儉開渠,以渠養渠”

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

“特請中央幫助解決”

全渠百里戰線

到處是熱火朝天


1960年

綿右渠第二期工程(綿左乾渠)通水

被人稱為“幸福渠”

井陘“綿右渠、張河灣精神”的來歷!

1972年

刁文學調任井陘縣委書記

迎接他的是井陘歷史上罕見的旱年

他深入旱莊視察旱情

水利設施嚴重不足

他決心治水興農


1974年

縣委決定:“重振旗鼓,續建綿右渠”

用綿右渠精神續建綿右渠

拼命決戰5個月

1975年5月1日完成通水

同時

將縣辦重點工程和社辦村辦工程相結合

興建小型水庫23座

打深井410眼

建揚水站385處

旱井窖6200多個

使全縣水澆地面積增加到18.8萬畝

佔耕地總面積的52%

使139個旱莊

顯著緩解了人畜飲水困難


1976年

刁文學一班人決定

修建張河灣水庫

開鑿西躍渠、東躍渠

實行全縣庫渠聯網工程


這是一項惠及百姓的浩大工程

是井陘縣人民幾百年的夢想

是井陘人民徹底擺脫乾旱困擾的根本措施


經過一年多努力

大壩基礎接近420高程

西躍渠上坪、銀峪、龍窩3個大型渡槽

支沙口至於家5華里的隧洞

4個關鍵部位工程

上馬開工

井陘“綿右渠、張河灣精神”的來歷!

1978年元月

郝建華接任縣委書記

他深知刁文學書記帶領大家

修建張河灣的重大意義

便將“建好張河灣水庫,開通西躍渠”

作為工作重點


1979年

水庫工程物資緊缺

傳到前方施工的公社書記耳中

當即安排所在各生產大隊組織社員捐獻

不過兩天

縣委大院廢鋼鐵10餘卡車

集中廢鋼鐵90多噸


1979年6月

上級傳達了:“逐步收縮‘農業學大寨’規模

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談話精神

他馬上意識到

留給張河灣水庫大壩的施工時間不多了

他立即召開班子會

調整施工方案


11月1日

19300多民工

全部進入工地緊鑼密鼓投入施工


11月20日,上級緊急通知:立即停工

他連夜向孫吉全書記彙報了井陘的情況

贏得支持

返回井陘後

他迅速將辦公地點移到了水庫工地

實行幹部分段負責、就地解決問題的措施

他每天帶著技術員徒步檢查

節省用工84萬個

節省投資141萬元


歷經千難萬險

1980年6月1日西躍渠舉行了通水典禮

至此

張河灣實現蓄水2300萬立方米

西躍渠第一期工程順利竣工

擴大澆地29000餘畝

解決了沿線29個旱莊的人畜用水困難

井陘“綿右渠、張河灣精神”的來歷!

經過四任縣委書記帶領井陘人民不懈努力

綿右渠、張河灣水庫終於完工

兩項工程至今造福井陘人民……

2003 年12月6日

河北省重點工程張河灣抽水蓄能電站

正式動工興建

張河灣水庫成為了新建蓄能發電水庫

甘陶糊的旅遊風景區

也在醞釀籌劃興建之中

至此,掀開了井陘修渠治水

由農業灌溉到蓄能發電再到旅遊觀光的

新篇章

走進新時代的井陘

將秉持、繼承“綿右渠精神”

實現“富民強縣,美好井陘”的宏偉藍圖


本文參考《井陘歷史文化 》及右玉、綿右渠有關文史資料綜合整理

來源|井陘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