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群星閃耀,這裡有一連串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他們中每一位,都擔得起"國之脊樑"的稱號↓↓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徵鎰、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于敏、趙忠賢、劉永坦;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莊長恭、曾昭掄、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

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傑出科學家,以及南仁東、王逸平等"時代楷模"……

以夢為馬

這裡有一項項報國為民、彪炳史冊的科技成就

"不可能"在此一次次被徹底推翻……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載人深潛、深淵科考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為國家安全和戰略科技任務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成功研製第一臺計算機、曙光超級計算機、龍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單精度千萬億次超級計算系統、寒武紀人工智能處理器,在我國計算機技術自主創新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從發出中國第一個電子郵件,到建立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網通與無線傳感試驗網,成為網絡科技和網絡產業的開拓者。

——從陸相成油理論,到海相成油的探索,為我國摘掉貧油帽子、大規模開發油氣田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持。

△延時攝影帶你看遍中科院

——從自主研製的氯黴素、青黴素,到原創的青蒿素合成、丹參多酚酸鹽、鹽酸安妥沙星,在我國藥物自主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從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幹細胞、人類基因測序、首次實現體細胞克隆猴,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重要原創成果。

——從開創數學機械化證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複變函數論、辛幾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數學的高峰,奠定了數學研究國家科學中心的地位。

——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建成上海光源、"中國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打造了多學科創新的重要平臺。

——從暗物質衛星"悟空"發射成功,到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遨遊太空,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這裡

就是新中國誕生一個月後

於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國科學院

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習近平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週年的賀信

值此中國科學院建院70週年之際,我代表黨中央,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向全院科技工作者和幹部職工緻以誠摯的問候!

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勇於實踐,解決了一大批事關國家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突破了一大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大批一流水平的原創成果,書寫了新中國科技創新的輝煌篇章。中國科學院幾代科學家求真務實、報國為民、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蹟充分展現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

當今世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希望中國科學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戰略機遇,勇立改革潮頭,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翻閱中科院70年的成長史,我們看到——

白手起家的辛酸,篳路藍縷的拼勁,報效祖國的赤忱,隱姓埋名的堅守,淡泊名利的追求,求真求實的探索,歲月無改的深情……

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的中國,正是得了這些純粹的付出。當你眺望更遼闊的星空、更深邃的大海之時,別忘了,你腳下已抵達之處,是他們曾傾盡所有為之奮鬥的詩與遠方……

致敬·中科院走出的國之脊樑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鄧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方案設計者

1958年8月的一天,時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找到了留美歸國八年的鄧稼先。"稼先同志,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麼樣?"這個"大炮仗"不是別的,正是新中國自己要研製的原子彈。

那一夜,鄧稼先輾轉難眠。面對妻子許鹿希的追問,他的回答只有三個字——"不能說"。"鹿希,以後這個家就交給你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這件事,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那一年,34 歲的鄧稼先被任命為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沒有任何經驗指導,他隱姓埋名于飛砂走石的戈壁灘核試驗場。當時,有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頂著重重重壓,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僅僅用了三年,就叩開了中國人自主研製原子彈的大門。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然而,美國卻以各種方式禁止錢學森回國。當時的美國國防海軍次長放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秘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寧可把這個傢伙給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於是,錢學森被軟禁長達數年。

直到1955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在極短時間內躲過聯邦調查局的跟蹤,用香菸紙發出"求助信",後經周總理親自過問才得以脫身。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研發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郭永懷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的烈士,墜機罹難。當救援者試圖把兩具燒焦的遺體分開時——才發現是他與警衛員護著一個皮質公文包,裝有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關乎國家利劍的鍛造。

消息傳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錢學森聽聞淚湧,與他最相知的"書呆子"師弟沒了……

妻子李佩記得,"許多朋友都勸他,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麼總是掛記那個貧窮的家園呢?老郭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李佩

1917年12月20日-2017年1月12日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70多歲學電腦,80歲還在給博士生上課。晚年的她用10多年,開設了600多場比央視"百家講壇"還早還高規格的"中關村大講壇"。

沒人數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學家有多少是她的學生。大家不叫她"老師",而是尊稱她為"先生",說她"比院士還院士"。她還被稱為"中科院最美玫瑰",可老友卻說"玫瑰"形容她太輕了。

幾年前一個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去了銀行,把60萬元捐給丈夫郭永懷生前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沒有任何儀式,就像處理水費電費單一樣平常。她說,"捐就是捐,要什麼儀式。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現代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首屆中科院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也是北京協和醫院首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協和醫院因日軍佔領停辦期間,她在東堂子衚衕開辦私人診所,為了減輕病人負擔,主動降低掛號費、對貧窮患者醫療費減免。許多產婦把在林巧稚接產的孩子起名"念林"、"愛林"、"敬林"等名字,以示對她的感激和紀念。

她終身未婚,沒有子女,卻是最偉大的母親。在產房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春秋,林巧稚親手迎接5萬多個孩子來到人間,人們稱她為"萬嬰之母"。她說,自己"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昏迷中的林巧稚留下的,還是一聲聲:"產鉗!產鉗!"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吳孟超

1922年8月31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今年1月,97歲的吳老退休了。"只是從院士的位置上退休,而在醫生崗位上,還會繼續幹下去。"退休前,九十多歲的他依然堅持每週做兩臺手術。由於長時間握手術刀。他的手關節都彎曲變形了。

從醫76年,他直接救治過1.6萬肝膽病人。在醫院門口,經常有人一見到吳孟超就"撲通"一聲跪下……90多歲的吳老舉著CT片在太陽底下站著,一看就是半個多小時,然後朗聲道:"還有救,來住院吧!"病人家屬無不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一個人得了肝癌,整個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說句話,跟他握握手,就能給他和全家人信心。"很多次,吳老的手一摸到病人的腦門,病人的眼淚"唰"就掉了下來。

我追尋星辰大海的底氣,是你給的

△南仁東

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中國天眼之父"

24載,8000多個日夜,心無旁騖,他把彷彿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讓中國在世界天文史上刻下新高度。

南仁東曾說:"FAST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一項關鍵技術突破不是我個人的成績,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

脈衝星、快速射電暴、引力波研究……FAST正在多個研究方向上產出讓人驚歎的科研成果。每當有好消息傳來,人們總會停下腳步,仰望天空,尋找那顆閃耀的"南仁東星"。

來源:央視新聞 新華網

監製/苟春彥

審核/趙軍平

編輯/趙 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