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又到了家長喜極而泣,孩子哭天喊地的開學季了。一般來說,新生報道後的第一份“入學禮物”那便是軍訓了。它是學生聽到就會談之色變的事情,我相信每一位曾被“軍訓”支配過得人都會有著同樣的感受。炎炎夏日,在酷暑之地暴曬,站軍姿或練習三大步伐等。這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疼痛,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折磨”。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既然每一位學生都很討厭軍訓,那麼學校為什麼還要組織軍訓活動呢?原因有三。

第一、軍訓的存在是為了調整學生的作息時間及心理狀態。經歷了一個暑假的渙散和慵懶很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上學時期的節奏了。軍訓對紀律的要求能夠促使學生快速回歸到學習任務中。

第二、軍訓的目的在於磨練意志。每天早起晨跑,站軍姿,練習正步,甚至是半夜突如其來的緊急集合,都是在向軍事化管理靠攏。對於“弱不禁風”的學生來說,就算是站到兩腿發直,也依然咬牙堅持下去,這難道不是一種成長嗎?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第三、軍訓的意義在於促使內部團結、培養班級整體性和凝聚力。大家重新開始組織並適應一個團體勢必是要經過磨練和配合的。軍訓的整齊劃一剛好輔助了班級向心力的凝聚。

但其實,並不是只有現代人才會經歷軍訓哦~遠在遙遠的古時就已經有了“軍訓”的源頭。

最早的軍訓,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也就是商末周初。是學校對貴族進行軍事教育。《左傳》中記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也就是說戎(軍事)已經和祭祀擁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了。當時學校的課程以“六藝”為主,其中的“射”、“御”是指射箭和駕車,也就是軍事訓練。由此可見軍事教育早在千年以前就已和文化課程兼修了。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到了戰國時期,軍訓題材的兵書更是快速增多,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孫臏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尉繚子》等。其中"兵聖"孫武所著的《孫子法兵》至今仍是舉世聞名,書中所提到的軍事理念,把那一時期的兵學理論推向了時代的巔峰,成為馳名古今中外的兵學聖典。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雖說到了隋唐時期,科舉興起重文輕武,軍事活動長期被壓抑,甚至連軍訓都逐漸被廢止。但是到了明清之初,統治者紛紛吸取前朝滅亡的經驗,尚武之風再度興起,君王重新注重軍事訓練。就這樣軍訓再一次迴歸到大眾視野。清朝時期文物並重,武試不合格者就沒有資格參加文試。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直到近代,新中國誕生後,1955年7月我國頒佈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從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學生、高級中學學生中進行軍事訓練的規定。並從同年冬季起,首先在北京體育學院、北京鋼鐵學院進行軍訓試點,後又增加了12所高等院校進行了21個軍事專業課題的訓練,受訓學生達一萬多人。由此學生軍訓正式成為學校必修課程之一。

新生開學,參加學校的軍訓,到底都有哪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