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不同的朝代,军队的伙食也不相同。在驻地和野战两种状态下,军队的饮食也不相同。但任何一位指挥官,都明白填饱肚子对军队的重要性。

不过,在历史上,军队的伙食与古装剧中可谓大相径庭。古装剧中,秦军可能大嚼馒头、牛肉,唐军可能吃着辣椒炒肉,但这些镜头与实际的历史,并不相符。我们就从先秦聊起,看看古代的士兵都吃些什么吧。

三军足食:先秦军队的伙食

早在周代,军方就已十分重视补给问题。据甲骨文记载,周武王曾经组织大规模田猎,一次便猎杀上万动物,用于制备军粮。不过,周朝的常备军包括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等单位,总兵力至少有数万之多,分到每个士兵头上,也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肉。

实际上,周代的生产力较为低下。在当时的皇家食谱中,供天子享用的是所谓“周八珍”,淳熬,是稻米肉酱盖浇饭;淳毋,是黄米肉酱盖浇饭,这就是当时周天子的主食!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如果没有这个扁豆,那这就是周天子的御膳了


而八珍中的肉菜,炮豚是烤乳猪,捣珍是烧牛羊里脊(或者早期的肉松),渍是酒香羊肉,熬是五香牛肉干,肝网油则是网油包烤猪肝(或狗肝)。按我们今天的看法,都是大鱼大肉。很显然,在礼制统治的周代,等级之下,普通士兵是吃不到这些专供天子的“八珍”的,即使有肉吃,也只能是方便保存的咸肉。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今人按古法复制的周八珍中的烤肉


在春秋时期,兵家在著作中提到了军粮的重要性。孙子强调“三军足食”,要尽量保证粮秣后勤。如果实在不行,他也要求“因粮于敌”,认为“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在这一时期,士兵的主食是小米和高粱,还有稷,即所谓“溴粮”(储备粮食),也有人认为稷就是小米的。而我们熟知的大米饭、馒头、炒菜等食物,还根本没有影子呢。在驻地吃饭时,士兵会将小米熬成粥,配以腌菜食用。像肉食和新鲜蔬菜,十分难以保存,通常在野战中很难吃到。野战中,则预先携带准备好的米糊作为干粮。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春秋时期会将米碾碎为糊,以供野战食用


这时还出现了一种传统:大战之前,便会给士兵吃一顿好的,以提升士气。《左传》记载,公元前607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出征,出战前华元命令杀羊犒劳士兵。忙乱中华元忘了给他的车夫分一份,车夫怀恨在心,开战时对华元说:“分羊的事情你说了算,驾车可是我说了算了。”他便将华元的战车开入敌方阵营,华元成了俘虏,这就是“各自为政”的故事。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满足下属的口腹之欲,主将弄不好还有扑街的风险。

总的来说,在先秦时代,由于生产力和作物种类的限制,军粮还停留在“足食”的阶段,只考虑让士兵吃饱,尚未涉及营养和口味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那时候的军粮几乎是无法下咽的。


努力加餐饭:秦汉军队的伙食

秦汉时期,中国军队有了最早的副食,这就是酱。

酱是用豆子、小麦和盐发酵而成的调料,具有特殊的鲜美气息。豆酱在汉朝军队的食谱上十分普遍,当时,一名普通的汉军士兵能领到2石粮食(共54斤)和2斗豆酱(27斤),这可能是汉军士兵一月的配给量。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汉军首次将酱加入军队菜谱,以改善口味


在边关地区,配给量有所提高。居延汉简记载,在战时,汉军士兵每日要食用六升米,一月要消耗60斤以上的米。此外,他们还能吃到鸡,牛,羊,鱼,狗,马等肉类。主要的蔬菜包括姜、葱、韭菜、芥菜、葵菜(冬寒菜)、蕨菜等,几乎没有水果可吃。

单调乏味的伙食极大地损害了汉军士兵的健康,缺乏维生素C、蛋白质,让他们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居延汉简里的一封家书中,一名汉军士兵绝望地向家人诉苦说,他的眼睛在晚上越来越不好使了,按我们今天的说法,他应该是缺少胡萝卜素得了夜盲症。

在最艰难的战争年代,汉军面临西北边塞各族的轮番猛攻,补给也大受影响。《汉书》记载,当时汉军“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只能以野草野麦维生,正常的饮食已经断绝了。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汉代画像砖里记载的居延地区生活场景

但是,汉军还是勇敢地坚持了下来。在居延汉军留下的书简中,多有“甚苦官事”之类的嗟叹,但更多的还是“加餐饭”、“强餐饭”、“强食”等互相勉励的话语。道阻且长,唯有努力加餐饭耳。


出师必犒以牛酒:唐代军队的伙食

隋唐时期,军队伙食不再限于简单的米和酱。士兵的野战饮食仍然以小米和酱菜为主,但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面食在军队饮食中占的比例增加了。唐人“重饼啖”,在驻地时,补给较为充足,唐军也时常能吃到胡饼、蒸饼、汤饼等食物。

胡饼是类似于馕的烤饼,从西域传来。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这是素的胡饼。当时的文人笔记《唐语林》还介绍了加肉胡饼的做法:“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在胡饼面坯中层层涂抹羊肉馅,其上抹油,类似于五香千层胡饼的做法,用余热将羊肉焖熟,烤出来椒香四溢,松脆可口。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胡麻饼类似于今天的馕,其中有馅料


蒸饼就是馒头。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蒸饼法,用大例面一升,练猪膏三合。”需要在馒头中加入猪油,以增加鲜美的滋味。有的品种也会有馅料,类似包子。

汤饼就是面条。杜甫在《槐叶冷淘》中记载了独特的槐树叶冷面:“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这是将槐树叶打成汁液,混入面团做出的青绿色冷面,夏天极为解暑,也有人认为,这种食品是凉粉。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今人复制的“槐叶冷面”


此外,在开战之前,唐军会举行大宴,以鼓舞士气,在兵书《太白阴经》中,详细记载了唐军开战前一次大宴的菜单:

酒一人二升 二百五十石。
  羊一口分为二十节 六百二十五口。
  牛肉代羊肉一人二斤 二万五千斤。


  白米一人五合 六十二石五斗。
  薄饼一人两个,二万五千个。每一斗面作二十个,计面一百二十五石。
  馒头一人一枚,一万二千五百枚。一斗面作三十枚,用面四十一石六斗七升。
  蒸饼一人一枚,一万二千五百枚。一斗面作一百枚。
  散子一人一枚,一万二千五百枚。一斗面作三十枚,面二十五石,每面一斗使油二十二斤。
  [食毕][食罗]一人一枚,一万二千五百枚。一斗面作八十个,面一十五石六斗二升五合。
  [食羔][食羹]一人三合。糯米三十七石五斗。
  菜一人五两,二千九百五十斤零四两。
  羊头蹄六百二十五具,充羹。
  酱羊猪肝六百二十五具,并四等充羹。
  盐三人一合,四石一斗六升。  酱一人半合,六石二斗五升。
  醋一人一合,一十二石五斗。  椒五人一合,二石五斗。
  姜一人一两,七十八斤零二两。  葱三人一两,二百九十六斤零六两。

大致来说,每名士兵在这场宴会上能吃到2升酒、约2斤牛羊肉、5合(约750克)白米、2个薄饼、1个馒头、1个蒸饼(可以视为包子)、1个散子(即馓子,油炸面食)、1道小吃、3合(约450克)羊肉稀饭、5两蔬菜,此外还有少量调味品。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馓子是唐军劳军宴上的小吃


我们今天可能会惊讶于唐军士兵的食量。但《太白阴经》将这段菜谱放入“预备篇”中,类似于动员大会,还要进行一定的仪式,演奏破阵乐,所以,这更有可能是唐军在半天或者一天的大会上的全部吃食,而非在一顿里饕餮而下。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军队伙食有所改善,面食占比的提高,让军粮口味大大改善。而唐军战前的劳军传统,更让人不由得食指大动:如果我们面对唐军的劳军宴,能一顿吃掉多少呢?


大漠天骄:宋元军队的伙食

进入宋元时期,中国军队的作战风格染上了游牧民族的色彩,伙食自然也不例外。

宋代较为富庶,生活水平上升。宋军的伙食也有所改善。曾参加西北边防战争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宋军的伙食标准:“卒自携五日干粮,日食二升”。宋军士兵每天能吃到约1.6斤大米,也可以换为1斤面粉。

较之汉代士兵每日6升米(约2.2斤)的食量,宋军的主食配给变少了。这就说明,宋军的菜谱中增加了副食品的配给。很显然,较之汉军,宋军的野战伙食口味要好得多。有可能可以吃到较多的咸肉和蔬菜,不再像居延士卒一样,为缺菜少肉所苦。

在驻地,宋军的伙食更是大大改善。宋代,大量的作物进入中原,铁锅普及后,炒菜也发明了出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东京城流行的食物,包括“煎鹌子、生炒肺、炒蛤蜊、炒蟹、煎鱼、鸭子、炒鸡、炒兔”等肉食,面食包括“蒸饼、糖饼、胡麻饼、羊肉炊饼、梅花包子”等。这些食物都是宋人平时常吃的家常饭,可见,如果在驻地待命时,宋军也应该能够吃到这些菜肴。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宋代繁华的饮食生活


《水浒传》中,元明时期的小说家施耐庵对北宋军队的伙食做了想象。武松在牢城营中,厢兵的一顿饭包括“一大旋酒,一盘肉,一盘子面,一大碗汁。”汁是汤羹,这一吃法类似于今天的盖浇面。宋军中地位较低的厢兵能得到这样的食物,应该说,北宋的主力军禁军,在驻地的伙食是要好于这个菜单的。施耐庵离北宋年代不远,其想象是有一定依据的。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宋军也能吃到我们今天的盖浇面


宋人的主菜也和今天颇为相似。《水浒传》中提到戴宗在赶路时,吃了一盘“加料麻辣豆腐”。当然,宋代没有引入辣椒,辣味来自于姜蒜。那时的小吃也与今天颇为类似,宋人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提到宋四公买了两只“焦酸馅”,也就是今天的水煎芽菜馅包子。很显然,宋军在驻地也能吃到这些菜。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宋军在驻地也能吃到被称作“焦酸馅”的水煎芽菜包


元军的伙食则充满了马背民族的风情。蒙古军队的配给中没有酱,而是炒米配乳酪,吃起来非常方便。蒙古军更钟爱能恢复体力的肉食,他们发明了牛肉干。牛肉干是蒙军行军时的主要伙食,将牛肉盐渍风干后装入口袋,战时切下一小块食用,便可恢复体力,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牛肉干源于蒙古军队的发明


还有一种说法,是蒙军会制作独特的压缩牛肉松,将一块牛肉松放入热水中化开,便是一碗肉羹。这主要是蒙古军队在西征中的饮食,可以极大地减轻后勤压力。在元朝建立以后,元军分驻全国各地,其饮食习惯也就逐渐汉化了。

总之,在宋元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军队的伙食进一步发展。宋军在驻地的饮食已与今天较为接近,而元军发明的牛肉干,成了他们称霸亚欧的得力帮手。


饷法在精:明清军队的伙食

明清时期,米饭和小麦取代小米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食。这标志着中国军队伙食的进一步精细化。吃了上千年的小米+豆酱,终于可以换换口味了。

在野战中,明军会制作独特的烧饼,做法是:将圆形面饼烤好,在其中戳上小孔,用绳子穿起来,味道香脆,也能保存较长时间,这就是所谓“锅盔”的原型。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明军的白面锅盔,中间要穿孔,无馅,与今日四川的肉锅盔有区别


明军还会将大米做成干米饭,或者将小麦磨成粉加盐炒至成熟,战时用热水泡开食用,这就是所谓“炒面”。这一发明在抗美援朝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明军的野战副食仍然是酱,配置比例是三升豆豉,五升盐,晒干备用。食用时,剥下小块泡开,配热饭食用。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炒面也是明军的野战主食


当然,明军在驻地时能享受到较好的伙食,鸡鸭鱼肉,菜饭茶果,甚至还有鲍鱼这样的海产品,其菜谱与现在差异不大。以下是一些明军基层军官在驻地的菜谱,有酒有肉,排场颇多,甚至有些奢侈了。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明军低级军官在驻地的伙食,已经与今天相差无几

在明军的基础上,清军的军粮补给更加完备。清军来自东北,与游牧民族联系颇多。在驻地时,清军习惯设立屯垦区,自种自吃。

清军野战伙食早已告别了秦汉时期简陋的小米+豆酱的伙食标准,主食已经改进到大米/杂粮+豆酱+蔬菜+少量肉类的地步。作战时,他们不仅会携带中原帝国传统的干粮,也会按蒙古人的习俗,随军携带牲畜,随走随吃,一路宰杀食用新鲜肉类。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清军在出征时会随军携带大量牛羊以供宰杀


在平定准噶尔、征伐西南等清前中期的战争中,清军费尽心力,建立了庞大的后勤补给体系,携带商人随军贸易,沿途设立补给站,由大军出钱向商人采买物资,这无疑是清军前期能在边境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清军也免不了继承“因粮于敌”的传统,在深入西北用兵时,清军就多次抢掠当地的牧民,或者逼迫蒙古王公向大军提供牛羊,以便食用。

清朝实行旗兵制,军政合一。在驻地,八旗兵能领到每月2~3两银子的饷银,精英的前锋护军可领到4两。此外,如果出外作战,在行营驻扎时,还能领到“行粮”,每日8合米。绿营兵工资稍少,但仍然够用。在清中后期,通货膨胀之下,士兵们的工资有一定贬值。

虽然清朝不惜血本给士兵发工资,其后勤补给能力也近乎达到历代巅峰,可面对近代化的英军、日军,清军的伙食仍然相形见绌。

以日军为例,1894年的日本陆军伙食,已是混杂大麦的白米饭(预防脚气病)+副食+盐,而且拥有了先进的野战食品,包括现代化的罐头和压缩饼干。而日本海军尤其讲究吃喝,士兵们能吃到和式和洋式两种饭菜,传统的日本饭菜包括米饭、酱油、鱼干和酱菜以及汤。而洋式饭菜则包括模仿英国的咖喱饭和炖肉、炸肉排等。在日本海军中服役,几乎每天都能吃上鱼和肉类,而军官的伙食当然就更好了。


飨我师旅:过去的军队吃什么?

日军的大和煮罐头,用土豆、洋葱、胡萝卜炖煮而成,十分方便


伙食的差距也反映了后勤补给的差距,1894年,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开始全盘西化,学习西方和日本的练兵经验,建立现代化的后勤系统。米饭+豆酱,这道中国军队吃了几千年的传统菜谱,也随着炮声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