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和“蚕宝宝”一起收获“清平乐”

 同样“宅”,有些小学生“宅出”干货满满的观察体验日记,只因——和“蚕宝宝”一起收获“清平乐”

  



漳州:和“蚕宝宝”一起收获“清平乐”

  (资料图片)


  “桑蚕有岁麦有秋”,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桑蚕季节,也是孩子们体验科普乐趣的好时机。但今年情况有些特殊,受疫情影响,学校延缓开学,自然是没有了小学生们课间“斗蚕”的氛围,不过,依然有不少孩子“宅”家也养蚕,他们还发现了养殖“七彩蚕宝宝”的新乐趣。

  往年只要孩子一养蚕,家长便满城找桑叶,今年,这样的现象较少见,更多的家长在网上购买桑叶。

  小卖部没卖淘宝来帮忙

  往年这个时候,一到放学时间,市区小学门口的小卖部里总是孩子“扎堆”,大部分孩子在小卖部购买蚕虫、桑叶,也有部分没有养蚕的孩子在里面观察蚕虫的活动、成长。

  今年受疫情影响,小学还未开学,附近的小卖部大都门可罗雀。“今年没有卖蚕和桑叶,因为孩子都不出门,进了货也卖不出去。”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小学附近的小卖部,得到几乎相同的答案。不仅市区小卖部没有卖蚕虫、桑叶,连他们拿货的商业城今年也没有批发蚕虫、桑叶。

  店里不卖,孩子们就不养蚕了吗?不,还有万能的淘宝。尽管没有和同学一起在课间探讨桑蚕的氛围,但不少学生家长和老师认为,“宅”家期间很适合养蚕。“不用上课孩子时间多,在家里养蚕观察生物变化,学一些自然知识,总比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好。”家长林先生从淘宝上购买了“套餐”,除了蚕虫,还配有桑叶。也有一些小学老师也给学生布置了“桑蚕日记”,通过记录动手养殖,观察蚕虫的生长变化。

  七彩蚕宝宝神奇“生物课”

  “往年在小卖部买的蚕虫都是传统的,蚕虫长大后身体是白色的,吐出来的丝是白色的,今年上淘宝买,才大开眼界,原来还可以有彩色的蚕!”林先生在网购蚕虫时发现了“新大陆”。

  林先生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林如获至宝。按照网上的教程,先按照普通的养蚕方式,为刚孵化出来的普通蚕宝宝喂食普通的桑叶,大约蜕皮3次后,蚕虫长到3厘米左右,就可以开始为它们“变身”了。“把网购的不同颜色的彩色蚕饲料涂在桑叶上,蚕吃了桑叶后,没过多久就变色了。”看着蚕虫一边吃身体一边加深颜色,小林惊呼“太神奇”了,“我发现‘吃货’蚕宝宝颜色都变得比较深,爱睡懒觉的蚕宝宝颜色就比较浅。”

  喂养了十来天后,小林的蚕宝宝便成了粉红、粉绿、粉紫、粉蓝等颜色。又过了几天,蚕宝宝开始吐丝,但吐出来的依然是白丝。

  林先生为小林网购的还有另一种“天然彩色蚕宝宝”,这种蚕宝宝的外观和普通白色家蚕没有明显区别,但因为身体本身携带“彩色基因”,只要喂养普通桑叶,便能结成彩色的茧。

  “孩子很认真,每天都记录,还写了作文《神奇的彩色蚕宝宝》,我也和他一起上网找资料,查阅蚕虫变色的一些原理,感受生物科技,非常好。”林先生说。

  市区桑树少摘叶跑农场

  也有一些市民认为网上购买的桑叶不够新鲜,而且要带小孩体验整个桑蚕的过程,认识桑树、采摘桑叶也是必要的环节。那么,在市区,要去哪里摘桑叶?

  “漳州市区桑树较少,芗城区大同路、江滨公园等地有零星分布。”漳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林国洪介绍,现在一些郊区桑树种植不少,主要在个人农场,如长泰等地有规模种植桑树,以产果为主,品种与原乡土桑树不同。而除了桑叶,蚕也会进食其他食物,“养蚕的桑叶替代品有构树、柘树、榆树的嫩叶或莴苣等。但蚕喜欢吃桑叶,吃其他树叶能成活,但不吐丝或少吐丝。”

  林国洪说,养蚕不但是许多人儿时的深刻记忆,也是留住乡愁乡情的特别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养蚕主要在于培养观察昆虫的成长过程,观察蚕从幼虫→蛹→成虫→卵的变化,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变化,也了解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

来源:漳州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