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在史书上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想要一举消灭南宋。海陵王为了伐宋,准备了两年多,期间对老百姓可谓是极尽盘剥之能事,百姓纷纷反抗。当时金朝境内爆发了多处农民起义,如大名府的王友直起义、金蒙边界的契丹人起义、还有济南府的耿京起义等。

当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在金军伐宋时,耿京他们这支起义队伍就活跃在今天鲁南苏北地带。

很快,金军发生兵变,完颜亮被杀,金军撤退。耿京派辛弃疾去南宋联络归正的事情。辛弃疾面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回去后,却听闻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愤怒的辛弃疾于是聚集了几十人,趁金军不备,冲入敌营活捉了叛徒,并将其一路带回南宋,交给朝廷处置。

这么亮眼的登场,当然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勇敢果决、有文采、有谋略的辛弃疾从此登上了南宋政治舞台。

按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武全才的辛弃疾今后的仕途应该一帆风顺才对。可是,辛弃疾在南宋待了45年,最大官阶只是从四品,还没干几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各地当个地方官;他北伐恢复故土的愿望,始终也没机会施展。

南宋朝廷为什么一直不重用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呢?

说辛弃疾文武双全,那是一点都不含糊的。文能写词、写政论,武能平盗贼、建强军。

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文的方面:不但文彩飞扬,而且政论也具体深刻。

要说辛弃疾的文彩,不但在宋代,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都算名列前茅。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但气势豪迈,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更是脍炙人口、名句迭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还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慷慨激昂,雄浑悲壮。

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除了抒情寄怀的词之外,辛弃疾的政论文章,一样是千古名篇。

一篇《美芹十论》,把发展生产、治国、理政、整兵、用人等方方面面论述的透彻入微,条理清晰,所提措施建议也都切实可行。

比如关于归正人这个事,辛弃疾就很有见解和主张。

在隆兴北伐失败后,金宋双方和议就归正人的遣返与否发生过激烈的争议。宋孝宗坚决拒绝遣返北方来投的军民,最终金方无奈,只得达成叛逃到对方的人不再遣返的决定。

当时的南宋对于归正人还有诸多限制,如果有一群人一起从北方来投南宋,那么这群人还要被分开安置在南方人之间,基层还有小吏盯着,监视、不信任的意味很浓,南宋担心归正人叛逃。

辛弃疾因此在《美芹十论·屯田》和《美芹十论·防微》中指出,归正人来南投,“或激于忠义,或迫于虐政,故相扳来归,其心诚有所慕也”。辛弃疾建议,可以安排归正人屯田,每户给田百亩,之后则“人有常产而上无重敛,彼何苦叛去以甘虏人横暴之诛求哉!”辛弃疾请求宋孝宗严明法度,不让基层归正人的管理官员贪墨,不要让心诚而归的北人,因为朝廷措施不当而绝望;还要特别注意识别其中的人才,以利于社稷。

又比如在《美芹十论·久任》篇,辛弃疾论述了用人要持久、专一的道理,例举丰富,说理深刻。

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武的方面:扑灭茶商军、创建飞虎军

从本文开头的描述看,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后来朝廷派他去剿灭盗贼。

扑灭茶商军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他能够迅速扑灭为患江西的茶商军。

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赖文政在湖北起事,后来茶商军转入湖南、江西,官军屡次剿灭都被茶商军击败。当年六月,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负责节制各路兵马,以督捕茶商军。

辛弃疾到任后,先挑选精兵把守要冲,之后指挥官军步步为营,对茶商军进行围追堵截。他还用了剿抚兼用的策略,对叛军展开招降,有效地瓦解了茶商军的实力。

很快,茶商军首领赖文政无路可走,向辛弃疾投降;辛弃疾立即将其处斩,茶商军全军覆灭。辛弃疾让叛军选择:不愿当兵的人则遣散回家,愿意当兵的则编入官兵部队。朝廷耗时半年、用兵万人都没剿灭茶商军,辛弃疾则很快便将其剿灭,足见他的军事才能。

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岳飞曾任知潭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时,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取名“飞虎军”。

飞虎军的建立,对维护地方安定起到了很大作用,朱熹后来曾称赞说:“选募既精,器械亦备,经营缉理,用力至多。数年以来,盗贼不起,蛮徭帖息,一路赖之以安。”由此可见,辛弃疾办事用心,计划周详,的确是一名干练的治军之将。

当然,辛弃疾创办飞虎军的主要目的是防备溪峒蛮獠和剿灭盗贼,规模不过二、三千人,这与当年中兴大将的五路护军各有数万人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什么一直不受南宋重用呢?

辛弃疾崭露头角不久,宋高宗就退居二线,把皇位让给宋孝宗了。宋孝宗一开始很想有所作为,于继位的第二年(1163年)就任用老将张浚开始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此时的辛弃疾年仅24岁,任职江阴签判(从八品),这次北伐没有他什么事。北伐初期进展顺利,然而很快宋军将帅不和,在撤退过程中遭遇金军追击,导致了符离大败,最终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从那以后,辛弃疾就只在江淮、江西、湖南等地任职,一直没能进入宋朝权力中心。但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期间他不断向朝廷上书、提建议。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时,他呈上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全面提出了恢复和治理方略,时年26岁。1170年辛弃疾又向朝廷上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以及写了《九议》上呈虞允文。此后,辛弃疾没有就军国大事再向朝廷上过建议书,这大概是因为看透了南宋政治。

从1181年起,辛弃疾基本上很少任职,大部分时间在他的带湖庄园闲居。

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了主战的辛弃疾。辛弃疾很兴奋,以为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第二年,他晋见了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被加为宝谟阁待制(从四品,有权参与朝议,讨论国事)。然而,不久他却被出知镇江府。原来,韩诧胄虽然谋划北伐,但他只是想利用辛弃疾的名望而已,并不打算采用辛弃疾建议的策略和部署。

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为什么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一直不受重用呢?

首先,南宋的立国思想依然重文轻武、以文驭武,害怕武将坐大,满足于苟且偷安。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假如是一个开拓进取的王朝,遇到辛弃疾这样的人才,那一定早已重用。

其次,南宋的政治与北宋比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相权逐步增大,逐渐出现权臣政治。皇帝不爱理政或者无能力理政,大权就容易旁落。这个趋势其实从宋徽宗时期就开始了,到宋高宗时,专用秦桧几十年,冤杀忠良;后来则陆续出现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倾朝野的大臣。在这种局面下,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如果不能成为权臣(权臣一般都是外戚),那就要投靠权臣。而辛弃疾因为性格刚直不阿,屡屡被言官弹劾,因此他无法获得权臣的青睐。

第三,辛弃疾运气不好,宋孝宗主政时,因为太年轻又是归正人,没有赶上隆兴北伐的机会;等他能力经验大涨后,宋孝宗却因北伐失败而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北伐之意。

隆兴北伐时,辛弃疾虽然有名气,但毕竟人微言轻。同时他还是个归正不久的北人,还没有经过南宋朝廷的考察,因此不可能让他到前线军中任职。另外,即使让辛弃疾随军北伐,以他当时年轻、职位低的状态,恐怕也难以发挥大的作用。之后辛弃疾虽然能力大幅提高,但可惜宋孝宗已经无意北伐。

等到宋宁宗时,已经暮年的辛弃疾再次与北伐事业失之交臂,权臣韩侂胄只是想利用他主战的幌子而已。此后,辛弃疾就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再也没有主持抗战的可能了。

第四,辛弃疾是归正的北人,被南宋本土官僚集团所排挤,难以获得高级职位,难获重用。

南方本土官宦把朝廷的职位视同他们自己的领地,自己的领地岂能容忍他人占有?因此,南人不喜欢北人、排斥北人是正常的。连朱熹这样的人也把归正的北人视为一大潜在危害。朱熹曾将归正人这个群体对朝廷的危害与唐代宦官、藩镇相提并论:“古今祸乱,必有病根。汉宦官、后戚,唐蕃镇,皆病根也。今之病根,在归正人忽然放教他来,州县如何奈得他何!”(摘自《朱子语类》)

总体来说,归正人在南宋政坛力量比较薄弱,在现实中常受歧视、排挤,辛弃疾也难以摆脱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辛弃疾文武双全,为什么在南宋朝廷终生郁郁不得志?

结束语

辛弃疾奉耿京之命来南宋联络归正事宜时,受到宋高宗的接见,并获得赞许,这鼓舞了他的斗志和锐气。

后来宋孝宗经过失败之后虽然意志消沉,但辛弃疾斗志不减,写了不少抗金北伐的建议,比如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但朝廷已经无意恢复,因此只让辛弃疾去担任地方官,负责招民屯田、转运财税、缉捕盗贼等工作。

辛弃疾文武全才,但性格耿直,屡遭排挤,归正人身份使他在朝中缺乏援军,最终仕途难有发展,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然而,作为文武双全的人,正因为“武”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才发展了“文”才。辛弃疾的诸多词作都是在抒发郁郁不得志之情,如果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那还会有一代文豪辛弃疾吗?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