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身為帝王的治國能力如何?

Ocean_Song


唐高宗李治可謂是唐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了。世人對其的印象最大莫過是他娶了世界上最牛逼的女人武則天,可實際上李治的政治能力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起碼是出類拔萃的!以下以時間線淺談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的成就史!

韜光養晦,得繼大統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太宗作為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不在敘述,作為他的繼承人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李世民因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其得位不正也算是其心中最大心病,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爭奪皇位之時,韜光養晦,不爭不搶。在外聯絡舅舅長孫無忌,獲得關隴貴族的支持,在內侍奉父皇,悶聲發大財。

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於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將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

自此李治得以繼承大統,在奪嫡鬥爭中,李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笑看李承乾和李泰坐山觀虎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顯示出其政治眼光的高明之處。

北擊突厥,東滅高句麗,大破倭國(自此日本八百餘年不敢窺伺中華)

永徽元年。九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高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略可汗。七月,沙缽略可汗攻入庭州,高宗派遣梁建方率軍征討。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
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突厥作為唐朝初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以來的唐王朝有著巨大的軍事威脅,唐高宗李治時期,多次擊敗突厥,使唐朝版圖達到鼎盛。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個年號為永徽而得名,時間起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訖於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記唐太宗的遺訓、遺囑,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經濟,提倡文教,由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當時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科舉制度,並對這個國家首要的官員選舉制進行了徹底改造。八世紀盛唐時期實行的選舉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時期傳下來的。

在律法建設方面,唐高宗永徽時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敕令修訂了《永徽律》。《永徽律》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為後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參考。

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開始修撰的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五代史志》到顯慶元年(656)成書,後併入《隋書》刊行。私人撰史方面,有李延壽秉承家學撰成《南史》《北史》二書。李延壽之父李大師已決定撰寫南北二史,可惜不久就去世了。李延壽決心繼承父業,利用史館提供的條件,以宋、齊、梁、陳、魏、周、齊、隋八代正史為依據,參考雜史1000餘卷,用16年功夫,歷貞觀、永徽、顯慶,終寫成《南史》和《北史》。


鞏固皇權,打擊關隴

西魏北周以來,關隴集團實力強大,與皇權是共生的關係。隋煬帝因為與關隴集團明爭暗鬥,身死國滅,唐太宗李世民鑑於隋煬帝的失敗,部分恢復了關隴本位政策。唐高宗繼位後,以他的舅舅長孫無忌為首的新一代關隴集團元老重臣完全掌握朝權,作為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被人掣肘是李治萬萬不能接受的,自此李治和武則天結成了政治上盟友,共同打壓關隴集團。

武則天得知中書舍人李義府近期得罪了長孫無忌,要被髮配到壁州任司馬指使,她立即聯繫上了李義府,狗急跳牆之下,李義府以支持廢立皇后的方式上奏疏:請求廢掉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主動向李治靠攏。這對於正苦於無人支持的李治而言,李義府的奏疏可謂是雪中送炭,唐高宗親自召見李義府,賜給珍珠一斗,留下他官居原職。事後,武則天又暗中派人慰勞勉勵李義府,不久破格提拔為中書侍郎。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寒門官員紛紛上書,請求立武則天為後,為武則天登上後位製造輿論。原本鐵板一塊的大臣們,圍繞皇后廢立與否的問題,開始分裂為兩派,唐高宗成功得到了寒門官員的支持。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慮元老派的反對,下詔廢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則天為後,皇后正式易人。不僅如此,長孫無忌、褚遂良又先後被貶官。關隴集團遭受到巨大的打擊。

武則天在這次事件中看似是最大受益者,其實,唐高宗才是最大的贏家。當時武則天既沒有地位,也沒有勢力,根本沒有和長孫無忌這些元老大臣掰手腕的資格。從廢王立武到清洗後宮從改立太子到外廷換血,唐高宗始終關注著事件的進程,併發揮著主導作用。簡而言之,唐高宗是統帥,而武則天只是他的親密戰友,是積極的推動者。武則天能登上皇后寶座主要是順應了封建時代君權打壓相權,穩固君主地位這個大勢,迎合了當時唐高宗李治需要打壓權相長孫無忌這一需求

名義上之時改立皇后,實際上是李治為了實現君主集權,李治成功的以改立皇后的事件打壓了相權鞏固了君主地位,自此橫行中國二百多年的關隴軍事貴族走向了沒落,在武則天時期徹底淡出了歷史舞臺。

帝后相爭,二聖爭權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武則天取得皇后的地位並不滿足,她還想進一步掌握政權。於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做準備。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訴辯解,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李治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族誅。這件事情過後,李治再也無由壓制武后。顯慶末年,李治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並稱二聖。武則天為了取得政權,還想盡一切辦法表現自己的政治才能。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詔尊皇帝為天皇,皇后武則天為天后。當時天后雖是掌握實權,但仍居於後臺。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怎麼能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李治因而暫時停議。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后從泰山封禪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高宗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詔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將要宣佈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於氣不順而不能上馬,於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東都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在李治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中,李治已經幾乎無力壓制武則天,不是他的能力不足而是身體不允許,或者說武則天實在太過精彩絕豔,可能李治一生文治武功可能也就這一個敗筆吧,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想到武則天能夠敢冒天下之大不惟改朝換代!


球球小寶


唐高宗李治的政治能力還是很強的,因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空前繁榮;後有武則天篡國。兩者太引人注目了,導致唐高宗李治的存在感大大降低。

太子謀反,逆流而上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子以母貴,是嫡三子。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皇位都與他無關。因李世民晚年或許是為了平衡太子的政治勢力,寵愛魏王李泰。太子李承乾舉兵謀反,被廢黜。

李世民要立李泰為太子,卻被李治告密:魏王許諾將來要把皇位傳給我,不讓我參與爭皇位。適時李承乾臨門一腳:我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才謀反的。李世民大怒,後聽隨大臣建議,立李治為太子。

李治如果沒有對皇位的覬覦之心,何必去告發李泰呢?就算李泰對太子之位有所圖謀,不是正合李世民心意嗎?又怎麼會有大臣推薦李治為太子呢?由此可見李治城府之深,政治嗅覺之敏。

獨攬大權,蕭規曹隨

李治登基後重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堅持太宗時期定下的政策,任人以賢,政治,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史稱“永徽之治”。

當政一段時間以後,李治發現自己施政時被長孫無忌等人處處掣肘,便想要把他們除掉,又因為他們忠正耿直,身後有世族勢力支持。便利用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順利解決了自己獨攬大權的障礙。

修訂律法,防止擅權

李治因身體欠佳,又不信任大臣,只能讓武則天協助理政,為了防止武則天擅權,罷免武則天親信,制定《內訓》和《外戚誡》壓制外戚勢力,並編纂《唐律疏議》,完善律法制度。

繼承父志,安內攘外

李治繼位後,在李世民攻打高句麗的基礎上,再次對高句麗用兵,大敗高句麗。實現了李世民的願望。並出兵平定西突厥,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歸唐朝管轄。

李治在位時,唐朝的幅員最廣,東至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到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可見其戰略眼光獨特。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380萬戶。

李治從皇子到皇帝,文治武功,大有作為,無奈父親和自己媳婦的光環太大,自己難以凸顯。 實屬無奈。


5有5


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重用太宗舊城臣李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蕭規曹隨,照太宗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遺風。當時經濟繼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唐高宗前期還滅亡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這是隋煬帝、唐太宗時都沒有完成願望。657年又派大將蘇定方大破西突厥,擒獲其首領沙缽羅可汗。

文教上編寫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但是由於性格軟弱,又體弱多病,後期權利被武則天掌握,逐漸被架空。可謂前賢后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