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 | “既是將相之和,又是流派之和”,京劇《將相和》經典再現

11月5日晚,上海京劇院製作的京劇《將相和》在南京紫金大戲院上演,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和國家二級演員、裘派花臉高明博高明博兩位藝術家繼承傳統,再現經典,將一段膾炙人口的忠義報國故事呈現在紫金京昆群英會的舞臺上。

《將相和》描寫了戰國時代,邯鄲謀士藺相如完璧歸趙,封為趙國丞相。上將軍廉頗居功自傲,屢次向藺相如尋釁。藺相如以國事為重,始終忍讓。後經上大夫虞卿勸解,廉頗愧悔,至藺相如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輔國。
作為一部京劇經典劇目,《將相和》稱得上是戲曲界長盛不衰的“流量擔當”。1950年,該劇由翁偶虹、王頡竹在京劇舊本《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同年,由新中國實驗京劇團的李少春、袁世海和太平京劇社的譚富英、裘盛戎分飾藺相如、廉頗,一部《將相和》,兩個版本,在北京、天津兩地同時上演。此後,這兩場演出中的兩套演員,形成了幾大演出傳派,不同的流派有著不同的風格。而這一次,上海京劇院的《將相和》兼顧譚李兩派,根據演員的各展所長,讓整部戲“既是將相之和,又是流派之和”。 本版藺相如的扮演者傅希如先生在劇中秉承的是李少春的“李派”唱法,他坦言:“這是特別難唱的大文戲,沒有太多的大段唱”。而即便是這樣極富挑戰性的作品,演員們也能在唱唸來去之間勾勒出豁達縝密的藺相如、瑕不掩瑜的廉頗、野心勃勃的秦王等一系列鮮活的舞臺形象,令觀眾回味悠長。
一面是立足於傳統老戲,一面又積極參加新編劇目的創作,這些年傅希如的京劇創作之路走得風生水起。用他自己的話說,傳承與創新,前者非一成不變,後者亦非無根之木。傅希如表示,“作為一名國粹藝術的傳播者,必須紮紮實實的傳承經典,一招一式地跟認真老師學習,並在傳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使傳統戲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在他看來,任何藝術門類都應該努力跟隨時代發展,而京劇也正處於這個關頭,京劇行業內的任何創新都值得被肯定和被讚揚,“因為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找到發展方向。”
今年,已是上海京劇院第三次受邀參加紫金京昆群英會,在前兩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中,上海京劇院獲得了眾多南京戲迷朋友的支持和喜愛。頻頻亮相南京舞臺的傅希如,也早已把南京當做藝術的第二故鄉,“我對南京觀眾很有感情,每次看到臺下熱情的觀眾,心情非常激動。江蘇是一個文化大省,也是一片熱愛藝術的熱土,我願意在這片熱土上,和眾多的藝術家一起探討傳統戲曲的發展方向,並將更多精彩的演出奉獻給觀眾。” 交匯點記者 王慧 視頻拍攝製作 趙宇 攝影記者 陳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