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所謂碎片知識,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徵:

  • 它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
  • 它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 它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 它不夠嚴謹、全面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碎片化“知識點”只簡單的羅列,不關聯、不推理、無邏輯

碎片化的知識是基於易於學習掌握的目的而產生的,人們常用“快餐文化”來形容。這種“快餐式”的知識確實可以快速且顯著的降低認知成本,但是,它卻是以省略事物之後的原理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聯和認知過程為代價的。

長此以往,勢必使人的認知發生偏差,甚至錯誤。對於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們來說,是致命的,會導致他們犯如下的錯誤:

一、只說事實,不講道理

碎片化的知識只會告訴你事物表面化的東西,只擺事實、陳述表象,而忽略了甚至於不去探究這些現象的邏輯及關聯性,即只講其然,不述其所以然。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巧妙的使用0~9這10個數字符號,能表述出所有的正整數。而其中從9到10的發展更是一個偉大的創舉:用有限的符號表現出無限的數目。

如果孩子緊緊記住0~9這十個數字怎麼寫,要讓他直接跳到10表示十的時候確是要費一番腦筋的,講完兩位數,還得再講三位數、四位數……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通過了解“數是怎麼來的來”掌握數字的發展規律

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事物之間都是有緊密的邏輯關係的,只簡單的羅列本身就破壞了事物的完整性。我們知道,通常大家所說的“知識”其實包含兩方面,一是“事實”,二是“聯繫”

學過計算機科學的童鞋一定明白,高級程序語言中的類(Class)或對象(Object)的屬性包含兩方面,一個靜態的屬性(property),一兩個是動態的方法(method)。這就是事實及聯繫在計算機語言中的表述。

所謂事實,也是老師常說的“知識點”,敲黑板要記住,要背過的知識點。就像數理中的定理公式,英語中的單詞語法等。而聯繫確實動態的,發展的。一味地死記硬背,最終只能淪為散亂的知識卡片收集者,不求甚解,甚至連一個詞典也算不上,畢竟,詞典還是經過了分類整理,具有索引的。

只收集積累事實而不思考,在日常語言表達上,結果就是表述膚淺,沒有邏輯;在數理邏輯學習中,只是被動的填鴨,使人喪失了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條件;在閱讀與寫作中,更是無從表述,沒有章法。其害大矣!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用思維導圖來理順獨立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

二、只知結果、不懂過程

打個比方,事實性的知識就像一個個零散的點,飄忽不定。而“聯繫”則是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的線。這樣,有了這些連線,才能將散亂的知識點組織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而這個網絡體系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結構化知識體系”。

具有結構化知識體系是一個人能夠快速深入學習的根本。

此所謂:“事實”只決定了人的知識廣度,而“聯繫”才是決定了你知識深度的根本。

再來一個例子:假如你通過學習碎片化的知識掌握了ABC,那你也只知道ABC,而不知道DE,甚至F,因為,你沒有掌握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這說明:你不會思考,沒有思維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知識最大的弊端。當你在充斥著大量碎片知識的世界遨遊時,事實上你只是在擴充你零散的知識點,並沒有將其“關聯”起來,甚至連分類也沒有。

但如果你瞭解了這些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並且經過自己的思考,打通了他們之間的聯繫,即使你不知道DEF,但你卻可以通過ABC推出它們。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通過推理,瞭解前因後果,並學會知識的演繹

只知結果不懂過程,或者不去探究過程,長此以往,將會弱化你對於複雜事物的思考能力,直至變成一個復讀機。

三、思維單一,不會發散

我們深知:在僵化單調的單純知識記憶過程中,思維終將逐漸變得死板,使人不懂變通,發散思維更無從談起。單一的思維讓你不會類比,不能舉一反三,更不要說比較分析、歸納演繹了。

在我們大腦中,碎片化的知識通過連續不間斷的新鮮內容輸入,不斷刺激著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的大腦始終處於“啊!真好玩,又知道了新的東西”的喜悅之中,從而難以自拔

畢竟,手指輕輕一撥,就獲得了新鮮刺激(沒有開車,此處無需發散思維,哈哈)。

但這些獲得的所謂“新知識”,因為它們缺少跟其他知識的“聯繫”,猶如無根之水,很難被我們“提取”並運用,而大腦在處理這些“陳舊的、較少使用的”知識時,會將它們束之高閣,直至蒙塵。

因此,這些碎片化的知識極其容易被我們遺忘。

你以為你得到了很多,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得到。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像詞典一樣為自己的知識庫創建索引

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索引:像創建自己的百科詞典一樣,為我們的知識庫創建索引。

我們首先需要將自己的知識庫進行分類整理,然後通過關鍵字建立起聯繫,當我們需用時,只需要按照關鍵字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就會快速的找到已有的知識點。隨時取用,所想即可得,這時候,才能稱得上“思維敏捷”。

就像我們在學習馮諾依曼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時候,老師說:完全可以將之類比成一個人,我們的大腦就是CPU(中央處理器),而我們的雙手,就是內存,我們隨身的包包就是硬盤。我們人類這臺計算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五感輸入系統,在大腦處理之後,作出相應的動作反應,即為輸出。所謂人工智能即是如此。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善用類比及比喻,開拓視野,激發思維

話說回來,通過類比、比喻等手法,將原有知識關聯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無論從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還是創新思維能力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諸多的科學實踐告訴我們:創新,大都是通過類比及比喻、聯想的方式獲取的靈感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充分調動腦細胞,發散思維,善於類比

四、見解片面,不具說服力

前文我們已經多次說過,我們的知識結構體系是一個大大的網絡,通過思維的“高速公路”連接了各個知識點。公路如何連接,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

那麼,假如你長期接受碎片知識,對你的思考能力根本沒有提升,因為你的“網絡”沒有打通,知識之間只是孤島,因此認知並沒有擴大;而你已經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習慣了一層、兩層的思維,難以對事物進行五層、六層乃至更深入的剖析。

這時候,談何舉一反三,談何歸納演繹。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打通知識壁壘,貫通知識孤島

聰明的人,會去思考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站在高處,以上帝的視角拔高一層去看待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知識點”聯繫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絡。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其實無論刷微博還是讀書,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認知。


警惕!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尤其對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後果嚴重

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結構化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而不去主動思考,尤其對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是致命的傷害,最終只會導致我們懶於思考,直至喪失主動思考等能力。作為家長,更應該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