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歷史畫卷——抗美援朝運動在山東

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歷史畫卷——抗美援朝運動在山東

□趙國卿

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黨中央、毛澤東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我們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與全國一樣,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山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繪就了一幅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歷史畫卷。

一、“英雄讚歌”

——抗美援朝戰場的“齊魯兒女”

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山東子弟兵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湧現出許多王成、王芳式的“英雄兒女”,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他們中有用身體做炮架、以自己的生命打開新興裡戰役勝利之路的孔慶三;有為救朝鮮落水兒童而犧牲的國際主義戰士史元厚;有冒著生命危險挽救無數傷員生命的“神醫”孫鳳鉅;有敢於空中“拼刺刀”、擊斃美軍王牌飛行員的藍天驕子張積慧;有重返部隊、攻守兼備的英雄營長曹玉海,有不僅自己擊落數架敵機,而且率隊空戰80多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王海。還有保爾式的英模朱彥夫、侯方仁,黃繼光的班長吳書印、奇襲“白虎團”的戰鬥英雄楊育才等等。抗美援朝戰爭中,被授予各種榮譽稱號的山東籍將士有800多人。其中,獲得“一級英雄”稱號和“一級模範”稱號的有13名。更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山東籍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甚至永遠長眠在異國他鄉。據統計,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齊魯兒女有2萬5千多人。他們的英雄業績,山東人民將永遠銘記。

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由於美軍空襲和實行運動作戰,運輸補給比較困難。根據戰爭需要,1950年12月17日,山東首批抗美援朝支前大隊128人,分成兩個隊,由濟南乘車北上朝鮮。此後,全省成千上萬的鐵路員工、汽車司機、醫務人員和大批農民,紛紛組成運輸隊、醫療隊、擔架隊,志願開赴朝鮮前線,擔負戰地勤務和運輸工作。山東鐵路員工和汽車司機,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與全國其他支前群眾密切配合,與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和朝鮮人民同心協力,將大批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活躍在朝鮮戰場上的山東醫務人員,在救護傷員、粉碎敵人細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志願赴朝的農民,主要是民兵,僅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山東就有約10萬青壯年隨軍入朝,擔負彈藥、物資運輸和運送傷員等各種戰勤工作。山東赴朝工作人員以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和機智靈活的戰鬥作風,圓滿完成各項支前任務,有力地保障了前線對物資和人力的需要。

二、“我的祖國”

——抗美援朝支前的“愛國情懷”

朝鮮戰場烽煙滾滾,國內支前轟轟烈烈。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山東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全省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磅礴力量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山東抗美援朝運動貫穿抗美援朝戰爭的始終,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1月,主要是學習時局,宣傳群眾,進行思想發動,克服恐美思想,樹立抗美援朝必勝的信心。11月5日至6日,山東各群眾團體、民主黨派分別發表聲明,一致擁護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11月4日發表的聯合宣言,決心以堅強的行動,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奮鬥。第二階段是從1951年2月到3月底,以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為中心,開展了和平簽字和慰問志願軍活動。第三階段是從1951年4月至“五一”節,運動進入高潮,發動全民訂立愛國公約。第四階段是從1951年“五一”節以後直至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主要是落實抗美援朝總會三項號召(訂立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優待軍烈屬),並使愛國主義教育轉入經常化。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山東抗美援朝運動也隨之結束。抗美援朝運動是山東全境解放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愛國群眾運動,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和平簽名運動。和平簽名運動實際上是抗美援朝運動的序幕。1950年5月,山東響應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號召,發起和平簽名運動。從5月1日起,濟南、青島、煙臺、濰坊等城市,首先開展和平簽名運動。7月1日至7月7日,舉行了和平簽名運動宣傳週活動。7月20日至8月1日,舉行了反對美國侵略朝鮮和臺灣運動宣傳週活動。參加和平簽名運動的群眾遍及城市、鄉村和各行各業,大家紛紛在簽名書上寫上自己的名字,表達反對侵略戰爭的堅定決心和擁護和平的強烈意願。濟南鐵路局機務段一名工人在簽名時說:“帝國主義分子究竟有幾個?全世界的工人階級和人民的力量是這樣強大,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可以阻止戰爭。”到1950年10月和平簽名運動基本結束時,參加人數達到2194萬,佔全省總人口數的54.9%。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把日本作為其在亞洲進行侵略擴張的基地,加快了單獨對日媾和、重新武裝日本的步伐。這種做法明顯違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共同簽署的一系列文件。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山東又組織開展了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爭取全面媾和的運動。1951年2月18日,濟南市15萬人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反對美國單獨對日媾和、重新武裝日本。3月4日,山東省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代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分別發表聲明,擁護世界和平理事會要求美、蘇、中、英、法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宣言。5月1日,濟南市30萬人舉行反對美國武裝日本、保衛世界和平的示威遊行。至7月6日,參與人數達到312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5.2%。通過參加和平簽名運動,山東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準備。

(二)參軍入伍。志願軍入朝作戰以後,國內掀起了參軍入伍的熱潮,山東也不例外。1950年11月,山東分局發出《關於參軍運動的指示》,提出完成7萬人的徵兵任務,最後有7.1萬人應徵入伍。1953年1月,全省又徵新兵5.26萬人,超額5.2%完成計劃。全省廣大工人、農民、機關幹部、青年學生紛紛遞交決心書、申請書,踴躍報名參軍,重現瞭解放戰爭時期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動人場景。勞動模範段廣鈞把兩個兒子送到了志願軍部隊;沂蒙山區的一位宋大娘,把唯一的兒子送到了抗美援朝前線;平原縣劉寶中的3個兒子都是民兵,爭著報名參加志願軍,為滿足兒子的願望,他一次就把兩個兒子送到了朝鮮戰場。青年學生、青年工人還積極響應中央軍委、政務院的號召,報名參加各種軍事幹校。1951年1月,全省第一批參加軍事幹校的1328名青年學生離濟入學。同年六七月間,第二批參加軍事幹校的學生達到2400餘人。1950年至1953年,山東共有28萬人參軍。許多新兵和軍事幹校學員經過訓練後鬥志昂揚地奔赴戰場,為抗美援朝戰爭前線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支持。

(三)訂立愛國公約。這是人民群眾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的創造,主要內容是開展生產競賽、優待烈軍屬、反對美日單獨媾和等。它通過制訂個人奮鬥目標,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用公約的形式加以鞏固和強化。1950年11月,煙臺等地開始訂立愛國公約,中共中央於1951年2月發出普遍推廣訂立愛國公約的指示後,山東掀起訂立愛國公約的熱潮。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三項號召後,山東又對愛國公約進行了檢查、補充、修訂或重新訂立,將其作為增產節約運動的行動指南。愛國公約是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上,由群眾充分醞釀、民主討論後製訂出來的,範圍比較廣泛,既有工廠、車間、班組公約,也有農民、城市居民、工商界的行業公約,甚至家庭都訂立了愛國公約。據1951年10月24日的統計,“現在全省工廠、村莊及其他基層單位,訂立愛國公約者平均達到80%以上,昌濰、膠州、臨沂、泰安、文登、淄博等地區及徐州均達到80%,青島、煙臺兩市及惠民、德州地區達90%,少數縣如廣饒、沾化則達100%。濟南市約為75%”,足見當時山東訂立愛國公約的普遍程度。

在訂立愛國公約過程中,全省各行各業根據自身生產、工作、學習的特點,與抗美援朝的總任務聯繫起來,制訂了可操作性強、便於落實和檢查的具體內容,並以愛國公約為準繩,身體力行。通過普遍訂立和認真執行愛國公約,把廣大幹部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到實際行動上,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例如,青島國棉六廠訂立愛國公約後,每日每臺車產量超過訂立公約前0.45碼,次布率佔總產量的比率由3.173%下降到1.13%。

(四)開展全民捐獻。在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比懸殊。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號召,動員全國人民捐錢捐物購買飛機大炮。6月10日至11日,山東省抗美援朝分會舉行擴大會議,討論並通過貫徹抗美援朝總會“六一”號召,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軍烈屬三項愛國行動計劃的決議,同時作出全省捐獻120架至130架戰鬥機、組建“山東空軍師”的決定。到會代表當場報捐了5架戰鬥機的現款。其中,愛國民主人士、省政府原副主席苗海南獨捐1架。此後,捐獻運動迅速形成高潮。在工廠,工人以超額完成任務來進行捐獻。陶莊煤礦捐獻款物,購買了“陶莊礦2號”飛機1架。在農村,農民以增加農業產量和開展其他副業生產來進行捐獻。勞動模範張富貴、於青綬、於松長等人都作出增產捐獻的具體計劃。其中,張富貴的計劃是:提高耕作技術,秋後開粉坊,1951年年底前分期捐獻3000斤玉米。廣大幹部、學生、市民以及工商界、醫務界、藝術界等人士,小至學齡兒童,老至古稀老人,都紛紛加入到捐獻運動中來,有的捐獻出多年的積蓄,有的通過義演進行募捐,有的捐獻出金銀首飾。青島婦女石湘榮把母親留下的金項鍊和孩子的“長命百歲”金鎖也捐獻了出來,並說:“保衛祖國的安全,全國人民和我的孩子才能長命百歲!”全省廣大幹部群眾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在自願和增產兩個原則下,踴躍捐款,超額完成了捐獻任務。截至1952年5月31日,共捐款2954億元(舊人民幣),等於購買197架戰鬥機的款額,佔全國捐款總數的5.3%,大大超過預期目標。一架架轟鳴的戰機飛往朝鮮戰場,每架都載滿了捐獻者感人至深的故事。

(五)生產競賽。在訂立愛國公約的同時,全省各個行業、各條戰線還開展了生產競賽運動。在工業戰線,工人提出“工廠即戰場,機器即炮彈”的口號,全省工業企業有2199個生產小組積極響應東北馬恆昌小組的挑戰,自覺加班加點,以多生產一匹布、多挖一噸煤的實際行動,竭盡全力保障前線的物資供給。廣大職工認真鑽研技術,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不斷創造出新紀錄。青年女工郝建秀創造了少出皮輥花的全國紀錄,皮輥花率最低降至0.056%,7個月平均僅為0.25%,“郝建秀工作法”也由此被推廣到全國。時任全國紡織工會主席陳少敏指出:“一定要認真總結推廣郝建秀的工作法。如果全國紡織企業都達到郝建秀所在的青島國棉六廠的水平,一年少出的皮輥花可以多生產三萬六千七百三十八件紗;如果全國細紗工人的皮輥花做到和郝建秀一樣,一年可多產四萬四千四百六十件紗。只要全國紡織企業達到青島國棉六廠的水平,則超額利潤就可以買到六十八架戰鬥機,用這些飛機就能消滅更多的侵略軍。”1952年,山東鋼產量達到3619噸,是1949年的34.47倍;原煤產量362萬噸,是1949年的2.14倍;發電量3.48億千瓦小時,是1949年的1.66倍。農業戰線開展了愛國豐產運動,農民提出“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的口號,改進耕作技術,多種“愛國糧”“抗美棉”。1952年3月31日,山東的呂鴻賓、李英田與山西的李順達、河北的耿長鎖等全國農業勞動模範,聯名向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互助組的農民發出全面增產挑戰書。至5月上旬,千餘個互助組、合作社紛紛應戰,全省連環生產競賽運動廣泛開展。12月,山東有32個單位與個人被農業部授予農業愛國豐產模範稱號。1952年,山東糧食產量達到239.8億斤,比1949年增長37.8%,比新中國成立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增長17.63%。此外,山東還積極響應毛澤東關於“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號召,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增產節約運動。通過生產競賽和增產節約運動,既提高了全省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又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對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擁軍優屬。關懷慰問人民子弟兵是山東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這一優良傳統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山東人民時刻關懷著奮戰在前線的志願軍指戰員,以各種方式開展了慰問活動,從物質上、精神上支援他們。1951年1月22日至24日,山東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擴大會議,討論並通過關於開展慰勞軍屬運動、加強擁軍優屬工作的決議和開展慰勞志願軍、人民軍及救濟朝鮮難民運動的決議。抗美援朝期間,抗美援朝總會先後三次組織慰問團赴朝慰問,山東每次都派出代表參加,共計130人,其中有志願軍家屬、工農業勞動模範、解放軍戰鬥英雄和民兵英雄、少數民族代表及各民主黨派代表等。此外,山東還在城市開展了捐獻“千元運動”,在農村開展了捐獻“百元運動”。截至1951年5月,捐款就達到98.5345億元(舊人民幣),慰問品12.8萬件,慰問袋14.3萬個,慰問信11.89萬封。抗美援朝期間,全省各界寫慰問信24萬多封(指山東省抗美援朝分會直接發出數),送慰問袋、慰問品(毛巾、肥皂、牙刷、搪瓷缸、日記本等)27萬多件,捐獻慰問金19.6億元(舊人民幣),捐出書籍7200多冊、糧食39.5萬斤、衣物8.9萬件。海陽縣青年婦女把準備出嫁用的布,有的把給孩子做襖的布,都拿出來做了慰問袋。一封慰問信中寫道:“親愛的同志,你們英勇作戰,步步前進,我們的小袋裡有針線,在追殺敵人的道路上,好縫縫鞋子,以便追上敵人,消滅敵人。”這些慰問活動使身處異國他鄉的志願軍指戰員感受到了祖國和人民對他們的關心和熱愛,從而鼓舞了士氣和鬥志。

為解決廣大志願軍指戰員的後顧之憂,山東還掀起新的優撫熱潮,解決烈軍屬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在農村,採取代耕、助耕的方式照顧烈軍屬,確保他們的土地產量不低於本地的平均產量。例如,萊陽縣某村互助組的代耕公約上寫道:保證先軍屬後自己,所有代耕地深刨一遍,谷鋤六遍,並保證每畝比上年增產15斤至20斤。各地群眾都把烈軍屬的生產視為自己的分內之事,及時為其耕種,多鋤幾遍地、多施幾車肥,甚至先人後己、匿名代耕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在城市,各機關、團體、工廠等單位積極幫助烈軍屬、復員榮軍就職就業;學校招收新生時,優先錄取烈軍屬子弟,優先享受助學金和減免學雜費。到1954年,全省共發放烈軍屬生活補助糧4790萬斤、救濟款2900億元(舊人民幣),城市烈軍屬子弟就業9484人。廣大烈軍屬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宣傳黨的優撫政策,有的還寫信給朝鮮前線的親人,鼓勵他們英勇作戰、殺敵立功。一位老人給前線的兒子寫信說:“咱們已經翻了身、過上了好日子,自從你參軍後,村裡人都很愛護、尊敬咱們。你要好好在前方打仗,啥時候勝利了,咱們再團圓。”

(七)愛國衛生。1952年初,美軍公然置國際公法於不顧,在朝鮮戰場和中國邊境海防地區使用細菌武器。山東地處東部沿海,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美軍發動細菌戰,山東沿海地區特別是港口城市青島就成了重災區。1952年3月,美軍用飛機把大量帶有細菌的物資撒向山東半島,嚴重威脅著山東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全省各地紛紛集會遊行進行聲討。3月16日,山東分局、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聯合發表抗議美軍發動細菌戰的聲明。3月17日,山東省總工會、省婦聯、省青聯、省文聯等5個人民團體聯合發表聲明,抗議美軍在青島市郊投撒細菌。3月中旬,山東省防疫工作委員會成立,統一領導全省人民的反細菌戰。3月23日,青島市18萬人舉行反細菌戰示威遊行。以反細菌戰為契機,從3月至9月,全省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這次愛國衛生運動主要抓了三個環節:一是進行愛國主義與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普遍訓練基層衛生骨幹;二是搞好環境衛生,消滅疾病傳染媒介;三是進行預防注射。截至6月,共發動1626萬人參加衛生掃除,清除積存垃圾99萬噸,新建、改建廁所8.9萬處、水井4800眼;接受“四聯疫苗”(即預防肺炎腦膜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注射者383萬人,接受鼠疫疫苗注射者242萬人。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不但粉碎了美軍實施細菌戰的陰謀,而且減少了各種流行傳染病,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三、“統籌兼顧”

——抗美援朝期間的“合格答卷”

新中國成立之初,山東面對的是一個生產停滯、商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亂攤子。如何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醫治戰爭的創傷,這些都嚴重考驗著全省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面對人民群眾在抗美援朝運動中激發出來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山東統籌支前和建設全局,使各方面的工作緊密配合,不但支援了志願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而且交上了一份推動社會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的“合格答卷”。

抗美援朝運動推動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運動和其他各項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運動與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被稱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運動”。就土地改革運動來說,山東地處國防前線,必須迅速完成土地改革,以便應對抗美援朝戰爭中可能發生的新情況。因此,抗美援朝運動就成為推動山東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1950年10月20日,山東省政府頒佈土地改革實施辦法,對完成和結束土改以及確權發證工作作出規定。對已經進行過土改的老區,主要是及早確定地權、頒發土地證、恢復發展生產;在恢復區,按照老區的方針和步驟結束土改;尚未處理地權的村莊,在保護過去土改成果的基礎上,處理地主富農倒算、霸佔和其他非法分散隱瞞的土地,完成土改;尚未實行土改的新區和城市郊區,按照《土地改革法》的規定進行土改。1950年秋,全省土地改革運動全面展開,到1951年9月基本結束,1952年夏完成了最後一批確權發證工作。至此,山東的土地改革取得徹底勝利,有近3000萬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了3436萬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含新中國成立前)。就鎮壓反革命運動而言,新中國成立之初,山東境內依舊殘存著各種反動社會勢力,給社會治安造成了嚴重危害。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反攻大陸”時機已到,氣焰非常囂張,更加肆無忌憚。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山東按照“加緊偵察,積極破案,清理積案,堅決鎮壓,分別處理”的方針,以及先農村、後城市,先基層、後中層內層的部署,清理混進鄉村、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街道組織的反革命分子,並以反動道會門為重點,進行了大規模的取締鬥爭。鎮壓反革命運動的開展,維護了社會治安,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各項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同時,山東還開展了其他各項民主改革。例如,工礦企業廢除封建把頭制等各種舊的制度,建立起新的生產管理制度,保證了工人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權利的發揮;在社會移風易俗方面,開展宣傳貫徹《婚姻法》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改革舊的婚姻制度,掃除了舊中國屢禁不絕、被視為不治之症的娼毒賭等社會痼疾,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抗美援朝運動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同時,山東緊緊圍繞爭取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這一中心任務,在“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指導下,堅持“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原則,採取一系列措施,勝利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工作。1952年,全省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60.9億元,比1949年增長87.2%,比新中國成立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增長40.36%,從根本上改變了由於戰爭和災害所帶來的生產蕭條、經濟混亂、生活困難的局面。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為山東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全面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四、“以史為鏡”

——抗美援朝運動的“現實啟迪”

歷史猶如永恆的座標,總會給人以啟迪和指引。面對武器裝備根本不能與之相比的志願軍,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所有的現代化武器,但最終還是被推回到戰爭的起點——三八線。抗美援朝戰爭留下了許多深刻啟示,值得我們回味。僅就山東的抗美援朝運動而言,具有以下四點現實啟迪:

(一)黨的領導是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制勝法寶,這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同樣體現得非常突出。山東黨組織把深入發動群眾參加抗美援朝運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將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轉向戰時生產。面對人民群眾高漲的情緒,山東黨組織注重運用經濟政策的調節作用,以經濟手段來調動積極性。山東分局提出學生不強求捐獻,明確要求從增產中來捐獻,從增加額外收入中來捐獻,不能因捐獻而降低生活水準,而是經過增產增收捐獻後還能改善群眾生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東人民在生活普遍困難的情況下,仍能超額完成捐獻任務,正是因為有各級黨組織的正確領導。這些都體現了黨的廣泛社會動員能力和強大的組織能力。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現實啟迪之一是: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犧牲,不懈努力奮鬥,團結凝聚億萬群眾不斷走向勝利。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憂患意識,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充分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更好凝聚起同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偉力。

(二)人民群眾是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根本保證。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雖然在國外,但後勤是由國內供應,因此必須要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毛澤東總結抗美援朝戰爭時說:“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在山東抗美援朝運動中,無論是和平簽名、參軍參戰、訂立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還是舉行勞動競賽、擁軍優屬、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等,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都是“主角”。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支援了戰爭。例如,在捐獻“山東空軍師”中,捐獻130架戰鬥機的計劃完成後,山東人民繼續熱捐,最後的捐款數額可購買197架戰鬥機,數量居全國第四位。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現實啟迪之二是:只要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偉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為民擔當,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站穩群眾立場,走好群眾路線,反映群眾訴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三)愛國主義是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戰勝強敵、保家衛國的強大精神力量。相比較近代以後中國人民飽受列強侵略之害、飽經戰火蹂躪之苦,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更是讓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得到極大提高。山東抗美援朝運動中,相比較以往,“國家”的概念開始逐步深入人心。山東人民認識到抗美援朝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關係著祖國的安全,關係著民族的根本利益,關係著兄弟國家的生存。正如當時有的群眾所說:“以前不知道朝鮮在什麼地方,美國人打朝鮮與咱們中國有什麼關係。現在才知道朝鮮是咱們的好鄰居,鄰居失火當然要救。”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現實啟迪之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做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實踐者、傳播者。

(四)宣傳教育是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有效途徑。中國出兵與美國軍隊作戰,能打贏嗎?中國的經濟力量能支持與美國進行一場戰爭嗎?一些幹部群眾起初對能否打贏這場戰爭都心存疑慮。因此,抗美援朝運動開展起來後,首先必須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和思想發動。1950年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聯合發表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願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而奮鬥”。11月10日,山東分局宣傳部發出《關於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宣傳工作的指示》,對學習和宣傳的內容、宣傳方法、宣傳隊伍,以及對黨外民主人士、民族資產階級中愛國人士的宣傳教育作出具體部署。由此,抗美援朝宣傳教育運動在全省範圍內普遍開展起來。為配合思想宣傳工作,《大眾日報》連續發表《為什麼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介紹“紙老虎”美帝國主義》《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奮鬥》等文章、社論、群眾來信摘登等,對群眾性的學習宣傳活動進行指導。各地以普遍建立起來的宣傳網和宣傳員為基礎,組成浩浩蕩蕩的宣傳大軍,以宣傳隊、劇團、圖書報刊、大會報告、廣播、展覽、戲劇等各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不論是在工廠車間,還是在田間地頭,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戶外,都能受到抗美援朝的宣傳教育,鄉村中有85%以上的群眾受到教育,城市中則達95%以上。通過宣傳教育,山東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深刻意義,消除了少數人的恐美、崇美、親美思想,堅定了抗美援朝必勝的信心。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現實啟迪之四是:重視宣傳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守正創新,闡釋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唱響時代主旋律,壯大社會正能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硝煙散盡,歷史不舊。鏡鑑過往,啟迪未來。今天,重溫山東抗美援朝運動的歷史,穿越到那段同仇敵愾的年代,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從中汲取豐富的智慧和寶貴的經驗,就是要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勇於擔當、攻堅克難,為推動“山東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譜寫“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新篇章,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作者系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山東省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