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捱餓,一個詩人的基本修養

說到詩人,你肯定會想到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他們的詩歌或瑰麗燦爛,或雄壯豪邁,或清雅婉約,他們的生活也應該像他們的詩歌一樣多姿多彩,快意瀟灑。

比如李白,一生受到追捧,是大唐最耀眼的流量明星,走到哪裡都有達官名流晏飲雅聚,還生害怕不給面子,用“萬家酒店、十里桃花”來引誘。

李白也不負盛情,三杯下肚,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不似我等,二瓶雪花下肚,大嘴一張,就是一地汪洋。

但李白這樣的詩人,畢竟是少數。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千古詩人半餓殍,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常常一邊數著米缸裡僅剩的幾顆米,一邊隨口吟哦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捱餓,是一個詩人的基本修養。廟堂裡容不下自由的靈魂,江湖中放不下飢餓的肉身。

作為一個詩人,他們常常“不為五斗米折腰”而“仰天大笑出門去”。可出來之後又不得不面對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吃飯!

從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風雅和浪漫中醒來,迎接他們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和尷尬。

詩人們常常希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但他們的肩膀,挑不起生活的擔子,他們的妙手,也刨不出土裡的糧食。忍飢挨餓,是生活的常態。

對於飢餓,詩人們的表述各不相同,有的含蓄,保留了最後的一絲尊嚴。

楊萬里:

心知童僕多飢色,目斷茅簷半穗煙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

童僕餓,老鼠餓,致於我餓不餓,咳咳,這不重要,你懂的。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有的就很直白了,餓到發暈,顧得上肚子,就顧不上臉了。

蘇轍:

急炊大餅療飢乏

陸游:

豈惟飢索鄰僧米

蘇轍這個夠直白了,直接以大餅入詩,這樣的大白話,並不多見。陸游更加過分,向和尚索米,得虧想得出來,須知和尚的米也是化緣來的。估計大和尚心裡也只有苦笑一聲:從來只見和尚向施主化緣,沒想到陸施主向和尚化緣了。

為什麼捱餓?

肚裡裝滿了錦繡文章的詩人們為什麼還會叫餓?總結起來,無非三種:貶謫、漂泊、隱居。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貶謫的蘇軾:你看你看,桃花的臉像極了五花肉片

要說詩人裡最好吃的,必須是蘇東坡,人家不但會吃,還會做,還能寫詩。他是詩人裡最會做菜的,廚子裡最會寫詩的。

蘇軾出身名門,青年成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吃遍長安城。鮮衣怒馬的蘇東坡來自美食之鄉的四川,一個被麻辣鮮香培養出來的重口味,又接受了京城精緻講究的珍饈美味薰陶。成長為一個著名詩人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合格的吃貨。

他一生寫美食的詩很多,詩中河豚、江魚、竹筍、豬肉,甚至還有詳細的做法,就是一本詩詞版的菜譜。前半生在成都、長安、密州、徐州、杭州等地轉悠,估計四川麻辣燙、西安羊肉泡饃、山東煎餅果子、杭州灌湯包,吃了個遍。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但是蘇軾沒有想到的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他前半生吃的那些好吃的,要用後半生的捱餓來償還。自烏臺詩案貶謫後,餓肚子成了生活的常態。餓到什麼程度?兩腿打顫,面色發黃。

重樓束縛遭澗坑,兩股酸辛飢腸鳴

淒涼羅浮館,風壁頹雨砌, 黃冠常苦飢,迎客羞破袂。

不止這樣,肚子裡還咕咕地響,像打雷一樣。

夜來飢腸如轉雷,旅愁非酒不可開。

松風溜溜作春寒,伴我飢腸響夜闌。

這時候再看看自己寫的詩,收藏的畫,越看越餓,沒一個能煮來止餓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飢來據空案,一字不堪煮。

清詩咀嚼那得飽,瘦竹瀟灑令人飢。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到後來在海南時,餓到發暈,看到紅色的東西就想到了肉。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你看這片片桃花,瓣兒大片兒薄,白裡透著紅,紅裡裹著鮮,像不像一片片飛舞的五花肉啊


看到桃花能想聯到五花肉的,估計蘇夫子是獨一份了。蘇軾的詩中,描寫飢餓的就有100多首,大多是40歲以後所作。可見,飢餓的感覺,不僅留在了詩人的胃裡,還刻進了詩人的骨裡,寫在了詩人的詩裡。

但是比起一位他的前輩——杜甫,他這點飢餓都不算事兒。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流浪的杜甫:瘦,真不是因為作詩苦

公元746年的秋天,李白在一個叫飯顆山的地方遇見了杜甫,杜子美戴著斗笠,又黑又瘦。李白很困惑,寫了一首詩送給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天天喝酒吃肉的李白,哪裡會知道:瘦,並不是為作詩而苦。飢餓才是瘦的最主要原因。杜甫在一個叫作“飯”顆山的山下,無飯可食,真是極大的嘲諷。

杜甫的餓,與蘇軾不同,蘇夫子想吃肉,“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而杜甫沒那麼高要求,不管細糧粗糧,他只是想吃飽。吃肉,那得是過年的事。怎麼能捱到過年?這才是最關鍵的。

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安定下來的時間很少。他不比蘇東坡,蘇東坡每到一處,不論官職大小,總算是個官兒,朝廷定期發放俸祿,雖然不一定能吃上肉,窩頭鹹菜還是能吃飽的。而杜甫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官職,只有江湖漂泊,寄人籬下。最大的困境,就是飢餓。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

鱗介腥羶素不食,終日忍飢西復東

對於一個在朋友家蹭吃蹭喝的人,總不好意思說主人傢伙食不好,自己沒有吃飽。

所以飢腸轆轆的人,看周圍的一切都是飢餓的:蒼鷹、烏鴉、白鷗

黃鵠翅垂雨,蒼鷹飢啄泥。

俊鶻無聲過,飢烏下食貪。

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鷗飢

但對於杜甫來說,自己的飢餓並不是那麼難受。作為一個父親,比自己餓更難受的,是自己的兒子和家人也在餓著。

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

竹花不結實,念子忍朝飢。

最可怕的是:飢餓會帶來死亡!

他最親的人——他的小兒子,就被飢餓帶走了生命。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從杜甫的詩歌中來看,他又很可能是一位素食主義者,“鱗介腥羶素不食”,詩人是不吃肉的。但這種素食主義,更多的是“貧窮限制了我的飲食”,跟“媽媽不愛吃肉”的故事一樣。

因為他在另一首《贈李白》的詩裡面,就寫得很明白,疏食是吃不飽的。

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杜甫在59歲那年,終於破戒吃了一頓好的,耒陽縣令送來的煮熟的牛肉、上好的美酒。很久沒吃過肉的杜甫,在牛肉和美酒的香味中放開了大吃大喝。吃慣了青菜和粗糧的腸胃受不了這麼美味肥甘的食物,一夕而卒。

甫嘗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

《舊唐書》和《新唐書》對於杜甫的死因都寫得很含糊,不寫飽脹而死,顧全了這位貧苦而偉大詩人的最後一絲顏面。

這一年,杜甫59歲,古人說60歲是一甲子,花甲而亡,才是善終。而餓了大半輩子的杜甫,帶著牛肉造成的飽脹感,在花甲之前,離開了這個世界。

湘水無聲,願天堂裡沒有飢餓。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隱居的陶淵明:菊花雖好,不能療飢

陶淵明是為隱居而生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當官是為了生活,隱居才是夢想。

他在自己的詩歌裡寫得很明白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出仕為官,只不過因為飢餓的驅使,我心裡嚮往的,依然是山水田園。

在官場低眉順眼事權貴的日子越久,對自由放達的田園生活就越嚮往。40多歲的時候,陸陸續續吃了20年官場飯的陶淵明,在面對一個小小官吏的頤指氣使時,終於大聲地呼喊出了一句“豈為五斗米折腰!”,勞資不幹了!愛咋咋地!

解印辭官的陶淵明,在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結廬而居。

剛剛開始的時候,多少還有點積蓄,讀書飲茶,舉酒吟詩,生活不成問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甚致還在東籬下種了一圃菊花,採一籃菊,煮一壺酒,日子過得清靜而悠閒,標準的隱居生活。

但歡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原本不多的積蓄耗盡之後,詩人才發現,菊花雖好,不能療飢。

看著滿園爭奇鬥豔的菊花,陶淵明心想:種莊稼,想必跟種菊花差不多吧!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他滿懷著希望,在東皋的阡陌間撒下了種子,這些種子果然沒有辜負詩人的希望,沒過多久就長出了綠油油的豆苗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詩人憧憬著豐收的喜歡,每天勤勞而細心的打理著這片豆苗,豆苗長得怎麼樣呢?這個問題就有點尷尬了。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莊稼終究不是花兒,種地是個技術活,詩人顯然沒有掌握到這項技術。雖然他早出晚歸,累得渾身散架,但是打理不得其法,豆苗總是長不過雜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希望破滅。陶淵明也不得不開始了捱餓的生涯。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 被眠。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

此時的陶淵明,寂寞,飢餓,冷。常常採一捧菊花,看著進山的那條小路,望眼欲穿:那個穿著白衣服給我送酒的人為什麼還不到來?(王弘白衣送酒的故事)

沒有人送酒食,家裡也沒有米,怎麼辦?

飢餓是一個強大而兇悍的敵人,在飢餓的驅使下,陶淵明不得不厚起臉皮,使出了絕招——在飯點兒去鄰居家串門。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陶淵明就是這樣,一邊捱餓,一邊寫詩,在飢餓中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飢餓掏空了詩人的肚子,卻帶來了創作的靈感

飢餓與靈感是一對孿生子,如果一個人的肚子裡裝了酒肉,那則是酒囊飯袋,再也不裝下優美的詩文。飢餓掏空了詩人們的肚子,卻給他們帶來了創作的靈感。

現代作家莫言曾說:

飢餓與孤獨是我創作的源泉,飢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複雜和單純。

而法國畫家梵高也有同樣飢餓的經歷,他常常要繞過麵包店,生恐烤麵包的香味刺激到自己。飢餓帶來的清醒促使他不斷的創作。

飢餓帶來的清醒,促使詩人們思考和創作,只有經歷過飢餓洗禮的詩人,才能寫出優秀的詩篇。

沒有捱過餓的詩人,他們寫出的詩,如同雲端的樓臺,水中的繁花,雖然華美,但不真實。

餓出來的詩篇,帶著人間的煙火氣,帶著田野的泥土、高山的風雪,帶著塵世的痛苦和歡樂。

中國詩人的歷史,就是一部捱餓的歷史,那些寫出傳誦千古的名句的詩人們,大多有捱餓的經歷。杜甫、蘇軾、陶淵明、楊萬里、蘇轍、陸游、劉克莊、辛棄疾、白居易、阮瑀、黃庭堅、張籍等詩人們,都不乏寫飢餓的詩句。

佛家講究修行,捱餓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閱盡世間繁華,嚴守本心;歷經人間苦難,不改傲骨。飢餓只能讓詩人更立體,讓詩歌更豐滿!


古代詩人生存狀態:千古詩人半餓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