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牴觸戴口罩到支持,歐美人為何難逃“真香”定律

自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小夥伴們非常不理解的一個現象就是:那些重視生命和生活質量的西方國家民眾,為什麼普遍不佩戴口罩呢?

而且,還有不少頭鐵的外國民眾,非但不戴口罩,還要違反禁令出門“浪”。

然而,再怎麼放蕩不羈愛自由,也逃不過“怕死”二字,近期,從歐洲到北美,不少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規定,建議或強制民眾戴口罩。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嘴上說不要,最終身體卻很誠實呢?

下面幾段對話,採集自近期醫療界專家和學者與與國外友人、老師聊過的,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從牴觸戴口罩到支持,歐美人為何難逃“真香”定律

(3月18日,一名男子在柏林購物時戴上口罩。圖片來源:PDA)


一、三段靈魂對話

1.戴口罩=病人,病人=不該出門

問:你們為什麼不戴口罩?

美國同事A:又不是醫生、護士,正常人戴口罩就是說明他生病了。什麼病需要戴口罩?當然是傳染病!得了傳染病你還出門?所以,馬路上就不該出現戴口罩的人。

2.不戴口罩,我是為了禮貌

問:你們為什麼不戴口罩?

美國同事B: 醫生、護士才需要戴口罩啊。如果我走出醫院,還戴著口罩,怎麼跟別人交談呀?別人看不到我的臉,多麼不禮貌!說話時又要取下來,還不如不戴。

美國人認為,戴口罩交談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即使是醫護人員群體,為保持禮貌和社交約定俗成的習慣,與病人在手術室外交談時也經常會摘下口罩。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一個非醫護人員有事沒事戴口罩,看著就沒禮貌!

3.保持冷靜,繼續前進

問:大學為啥不停課?

英國牛津大學輔導員C: “二戰的時候我們都沒停課,區區病毒能阻止我們上課嗎?”

對於大不列顛民眾來說,“calm down”(保持冷靜), 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雖然國家已顯頹勢,但畢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曾經的輝煌現在也是如數家珍。丘吉爾那句著名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進),就是大英帝國子民的寫照。不列顛人民骨子裡的傲嬌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所以,“我們不會像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因為區區病毒就慌慌張張地改變我們的習慣與日常,淡定如我,一切隨風。”

從牴觸戴口罩到支持,歐美人為何難逃“真香”定律

二、心理分析

看了這幾段對話,相信大家對歐美人的心態也有了初步瞭解。接下來,我們再從心理學角度總結一下。


自由散漫的固有認知

“不喜歡戴,不愛戴,我就不戴,政府也管不了我!”

個體主義的文化在歐美人的大腦里根深蒂固。我們宣揚的戴口罩的必要性,在他們眼裡是不成立的:

“我的自由不能因為某些不確定的東西而改變”。

當他們做了“堅決不戴口罩”的決定後,就會產生認知偏差,對支持戴口罩的證據視而不見,只看得到所有支持不戴口罩的證據。

這個在心理學叫做“決斷後效應”,是心理學家費斯廷格1957年提出認知失調理論[1]的一部分。

這一理論認為,人對幾個各有利弊的選項做出選擇,是個心理決斷過程。在做出選擇之後,他對這些事物的態度和評價,會隨著選擇而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人會對被他選中的事物更加偏愛,而對未選中的事物採取貶低的態度。

因此,西方人會更多地看到戴口罩的不必要性,和不戴口罩的合理性。

社群壓力

初期,不少西方人都沒有把此次疫情當回事,還會“群嘲”、攻擊、歧視最先戴口罩的人們。

隨著疫情發展,當意識到“或許我也該戴上口罩”的時候,他們會想起來,當初是怎樣嘲笑他人的,而如今自己也要做同樣的事,會不會被朋友們看不起等等。思來想去,迫於社交壓力,他們還是放下了口罩,“裸奔”出門。

社會心理認知:口罩=蒙面=犯罪

事實上,歐洲有多個國家禁止佩戴面罩。

比如,奧地利就禁止民眾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或是面罩等遮蓋臉部的物品,違者將會被罰款150歐元。如果生病了,確實需要戴口罩,可以請醫生開證明,並將證明隨時放在身上,否則也可能會受罰。

因此,在歐美人的集體心理認知中,沒有充足理由就戴口罩,等於犯罪。

不過,奧地利目前已經成為首個推出強制公民戴口罩規定的西方國家,希望能夠從上到下改變民眾的認知。

從牴觸戴口罩到支持,歐美人為何難逃“真香”定律

三、歸根結底,還是傲慢的“鍋”

雖然我們對西方人不戴口罩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和求證,也試圖從不同途徑去了解他們的心理,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他們確實不夠靈活,在固有的生活習慣和常年積累的優越感中變得傲慢自大,並逐步思維僵化

相信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在疫情初期非常不習慣戴口罩:臉大的,說口罩遮不住;臉小的,說口罩擋了眼;皮膚敏感的,戴上口罩就憋“痘痘”;汗多的,嘴巴鼻子在口罩裡面蒸桑拿。然而,幾乎每個人在政府的號召下,都能及時做出改變。

在我們疑惑外國人為啥不戴口罩的同時,可能他們也在想,為啥中國人幾天之內就可以全民戴口罩?

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們國家每天都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心理上習慣了變化,也適應了變化。我們處在變化中,與變化和睦而處。

當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不斷“攻城略地”,歐美人也慢慢不再以西方文明的傲慢,固守“健康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很愚昧”的認識。很多西方民眾也開始追問:如果從1月底開始就戴上口罩,那麼,有多少感染是可以避免的呢?

從傲慢地嘲笑、指責中國人或本國華裔戴口罩,到如今開始反思並採取實際措施,西方人的心理又經歷了哪些糾結呢?

美國心理學家霍夫蘭德在1959年提出的“態度改變模型”[3],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從牴觸戴口罩到支持,歐美人為何難逃“真香”定律

這個模型把改變態度看作是信息交流的過程。西方人(包括政府和民眾)接收到來自他人(我國的抗疫情況和經驗)的信息,會產生一系列主動思考。但由於傲慢和偏見,他們會下意識地貶低來自他國的信息來源,故意扭曲別人的抗疫經驗,並使用拒絕、掩蓋等方式來對抗說服,而是堅持自己原來的態度。

但隨著情境的改變(疫情的擴散與發展),西方人也不得不重新考量信息,最後改變態度。

例如,德國中部圖林根州耶拿市政府3月31日宣佈,當地政府準備用一週時間逐步引入一項公民義務——在超市及公共交通等人員流動頻繁場所佩戴口罩,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由此,耶拿已成為第一個要求民眾戴口罩的德國城市。

從牴觸戴口罩到支持,歐美人為何難逃“真香”定律

4月2日下午,美國疫情最嚴重的紐約市衛生部門率先發出新指南,建議居民外出時佩戴“臉部遮蔽物”,主要就是指口罩。指南寫道:“沒有病徵的人仍可能散播新冠病毒。臉部遮蔽物可以防止你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你應在外出時戴上臉部遮蔽物。”

加拿大公共衛生署首席衛生官譚詠詩當地時間4月6日表示,佩戴非醫用口罩可以幫助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這是譚詠詩首次建議普通民眾佩戴口罩。

我們衷心希望西方人能放棄傲慢自大的心理,積極研究相對成功的抗疫經驗(比如中國、韓國、新加坡等)。因為在病毒面前,傲慢、自大、偏見並沒有任何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