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是“煙火氣”的故事裡遇見最鮮活的傳奇——曹可凡談新書《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在滿是“煙火氣”的故事裡遇見最鮮活的傳奇——曹可凡談新書《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曹可凡與傅聰。(均出版社供圖)

■本報記者 宣晶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主持人曹可凡因為工作緣故,與文化藝術界的名人大家往來密切。他用細膩筆觸記錄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交往片段,集腋成裘,便有了新書《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從傅聰到帕瓦羅蒂,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李政道到楊振寧,51篇人物隨筆橫跨文藝與科學,洋洋灑灑20萬字描摹出大師們的深情敦厚、赤子之心。

“非常之人,常有深情之處,書中所記載的便是我與這些深情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曹可凡告訴記者,此次他應出版社之約整理出一些舊稿,最初的文章成於2003年,最新的篇目是2018年刊於本報“筆會”的《香島海客》。儘管時間跨度超過15年,但文中記錄的瑣碎事令他“銘刻在心”。

沉浸在非凡又平凡的故事裡,遇見最鮮活的傳奇

“整本書裡,我認識最久的是程十發。”1988年,曹可凡在某顏料廠的雅集上第一次見到程老,“他竟然看過我主持的《詩與畫》節目,不僅提了一些中肯意見,還約我去他家仔細聊。”一來二去,兩人結下了深厚情誼,程十發給曹可凡細細講解了家藏的兩百多張古畫,成了他深入美術圈的“引路人”。書中也有些人相識匆匆,其中最短的是“歌王”帕瓦羅蒂。“2005年歲末,他到上海舉辦告別演唱會,只留給我20分鐘(專訪)。”而為了這個採訪,曹可凡等了八個小時。

“在許多人眼裡,書中人物大多已功成名就,我每每走到近前卻能發覺迥然不同的另一面。以文字記錄下某些特殊片段,希望讀者能重新認識一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喜歡上這些或諧趣、或感傷、或動人、或意味深長的故事。”曹可凡說。

《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是私人化的記憶,是曹可凡的“朋友圈”分享。這一篇篇人物小傳,或淺或深,或長或短,記述著各界大家既非凡又平凡的人生,見證了他們的懷瑾握瑜、明德惟馨。傅聰為什麼說“我離開《傅雷家書》已經很久了”?黃永玉在意大利有怎樣奇妙的獨居生活?李敖為何不愛理睬那些流鼻涕的孩子?沉浸在他們的故事裡,讀者遇見的都是最鮮活的傳奇。

杯盤碗盞中折射出諸般人生況味,讓人品咂不盡

曹可凡寫故人講故事,字裡行間不僅有筆墨書香,也蒸騰著“煙火氣”。在他的筆下,李宗盛成了一位“烹飪家”,喜歡邊做飯邊寫歌。他自詡是一個“回家光著膀子,夜夜做飯的男人”,聞者滿樓道的飯菜香味,再喝點酒,“坐在電腦前就有許多靈感,寫稿、寫歌,一切自然流淌而出。”

既然有“廚子”,自然少不了“美食家”。鋼琴家傅聰的“壞脾氣”是出了名的,可在曹可凡眼中,傅聰慈眉善目、一派祥和,是戲話連篇的“老小孩”,對家常菜尤為偏愛。一次聚餐,老先生竟對一碗蔥油拌麵讚不絕口,“味道交關好,就是少了點”,緊接著還補充:“我伲長期旅居海外的人對家鄉的思念,往往是從幾隻家常小菜開始的。張愛玲在美國唐人街看見一把紫紅色莧菜,不也怦然心動嗎?”

異鄉體驗糅雜著故鄉意識,漂泊慾念交織著迴歸意識,杯盤碗盞中折射出諸般人生況味,讓人品咂不盡。曹可凡與白先勇在蘇州、上海、臺北、香港都見過面,但讓他記憶猶新的是跟白先勇一起回他的桂林老家。當地朋友送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桂林米粉。白先勇每次回老家,一日三餐都要吃米粉,用他的話說,那是“鄉愁引起的原始性飢渴”。“過橋米線和桂林米粉相比,還差得遠著哩。”言語中流露著濃烈的桑梓之情,難怪白先勇把小說《玉卿嫂》《花橋榮記》的背景都設在了桂林。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