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中國:永不破滅的泡沫》與《沒有恐懼感的組織》

新書《中國:永不破滅的泡沫》與《沒有恐懼感的組織》

《中國:永不破滅的泡沫》

China: 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年出版。作者Thomas Orlik長駐北京,在中國待了11年,現任Bloomberg首席經濟學家。2011年,他出過一本《理解中國的經濟數據》介紹在中國投資需要注意的35項經濟指標。

本書試圖回答一個老問題,中國債務危機為什麼沒有爆發?Orlik將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劃分為四個週期,它們的結束時間大致為1989,2001,2012,以及當前正在進入尾聲的第四周期。

具體到債務危機的治理,Orlik提出中國擁有三項優勢。第一是儲蓄率高,銀行體系不缺錢,第二是經濟增長空間仍然很大,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1/3。第三是強政府以及對抗金融危機的共識,這種力量遠遠超出市場的力量,與其他經濟體的軟弱治理形成對比。

比較有意思的部分是對第四周期債務危機治理的觀察,涉及2013年錢荒、2015年股市大跌和2016年開始的去槓桿。作者提供了境外觀察角度來理解這些措施,如供給側改革讓國企賺錢,棚改讓地方政府獲得財政收入、擺脫債務(讓地產商接盤),最後是值得特別讚揚的中央銀行,運用審慎宏觀政策對金融系統進行監控,讓小型泡沫不斷破裂。

Orlik當然無法回答泡沫的走向,但他也提醒說,中國的持續增長的前提是輸入技術,然後將技術轉化為全球競爭力,這個過程不能中斷。

新書《中國:永不破滅的泡沫》與《沒有恐懼感的組織》

《沒有恐懼感的組織》

The Fearless Organization:Creating Psychological Safety in the Workplace for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John Wiley,2018年出版。作者Amy C. Edmondson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2011年至今一直列名“全球管理思想家50人”。

這本書有一個很長的副標題,“為學習、創新和增長創造心理安全的職場”。心理安全是本書的關鍵詞,心理安全的定義是工作環境中人際交往時風險承擔的安全感。例如,在團隊中,成員發言時的自我審查就是考察心理安全的一項主要指標。

缺乏心理安全是損害團隊工作效能的主要因素,對於創新的損害尤其嚴重。這樣的理解似乎沒有超出常識,上班族,不論是在私企、政府還是非營利機構,沒有人不知道現象,似乎也都懂得這個道理。

可能是出於上面所講的原因,儘管Edmondson早在1999年就已經在頂級管理學術期刊《行政科學季刊》上面發表了有關研究,並且這篇論文“心理安全與工作團隊中的學習行為”在組織行為研究領域也是經典論文,但她的主張卻沒有在企業界、政界和媒體得到響應。

2015年,情況有了改變。Google聘用心理學研究者Julia Rozovsky領導一項團隊效能研究,研究對象是Google內部的400支團隊,這項研究稱為亞里士多德項目,《紐約時報》對項目和成果做了詳細的報道。

Rozovsky總結說,在Google,團隊的成功有賴於五項關鍵因素。其中第一項就是心理安全,並且這一項是其他四項的前提。亞里士多德項目小組承認他們從Edmondson教授的研究中獲得很多啟發,人們這才發現Edmondson的先見之明,於是有了這本書。

本書內容取材於Edmondson教授對職場心理安全的研究、教學和諮詢。結構安排和一般的管理讀物相同,分為三大部分。首先是概念解釋,然後是正面、反面的企業案例與分析,最後是如何改進團隊的心理安全和未來職場展望。

Edmondson在2019年“管理思想家50人”中排名第三,主要是表彰她在職場心理安全方面的理論貢獻。但也要承認,讓下屬或團隊成員“閉嘴”是一個非常大的快樂。軍訓也好,“入模子”也好,無非就是讓員工知道並記住這一點。《沒有恐懼感的組織》已經出了繁體版,改名為《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