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絕唱,不僅火了自己,還火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一千多年來寒山寺的鐘聲渾綿不絕,悠悠揚揚,很容易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穿越到《楓橋夜泊》的詩境裡去。可是,寒山寺的鐘聲,還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嗎?有一則離奇曲折民間故事,似乎告訴我們一切早已改變,物盡人非。

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寒山寺是我國十大古剎之一,始建於公元502年——519年,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相傳唐朝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由天台山來此住持,利普明塔院遂改名寒山寺。

當時寺中有一口大鐘,以鐘聲悠揚洪亮聞名。唐代大詩人張繼一次途經寒山寺,夜泊楓橋,半夜聽到鐘聲,觸發詩情,寫下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自張繼的詩問世後,詩韻鐘聲,膾炙人口,寒山寺愈加遐邇知名了。現在,每當除夕之夜,常有日本香客專程趕到寒山寺聆聽古剎的鐘聲。他們似乎在聆聽這鐘聲裡流淌的傳說。

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經久前,有一年天氣反常,大雨連月,大水沖毀河堤,到處一片汪洋。這天早晨,寒山寺門前古運河岸邊,漂來了一口巨大無比的青銅古鐘。鐘口朝天浮在水面上,順著波浪起伏,撞在岸邊的石頭上,發出沉鬱雄渾的響聲。響聲驚動了寺裡的大小和尚,一起跑出來看個究竟。和尚們見大鐘在水裡沉浮著,鐘口裡竟無一滴水珠,都嘖嘖稱奇。因為寺里正好缺一口大鐘,住持寒山便吩咐眾和尚合力打撈,想把大鐘搬上岸來。

那時,寒山寺裡只有37個和尚,大家齊心協力,橫拖直拉,可是連99條粗麻繩都拉斷了,始終不能將大鐘拉到岸邊。大和尚拾得還不死心,他暗暗下定決心,堅決要將大鐘拉上岸。

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拾得將竹竿往地下用力一點,縱身跳到大鐘裡。大鐘搖搖擺擺借拾得的力,很快向河心漂去。誰知,到了河心後,大鐘像船一樣飛快地朝正東駛去,眾和尚大驚失色,拾得也慌了手腳。不知過了多久,拾得乘著大鐘漂流,到了一個叫薩提的地方。薩提人聽說拾得來自中土,莫不驚詫,趕緊用牛把大鐘拉上了岸,殷勤接待拾得。

拾得將大鐘和竹竿送給了薩提人,他們把大鐘懸掛在村子正中,又將竹子插在地上,不久便長成了一片竹林,拾得也只好住了下來,靠農耕度日。

自拾得走後,寒山住持思念成疾,連做夢也不斷喊拾得的名字。和尚中有人出了個主意——敲鐘尋人。希望拾得聽見鐘聲可以循聲而回。寒山請冶鍾師傅依照大鐘鑄了一口模樣相同銅鐘,掛在寒山寺的鐘樓上。

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寒山寺的鐘聲無遠弗屆,一敲就響徹四方,而且漂洋過海,傳到了薩提。拾得聽到了鐘聲,知道那是寒山的心聲,於是也敲響大鐘,鐘聲從薩提傳到了寒山寺。雖然相隔千萬裡,鐘聲彼此呼應,聲聲不息,就像故友重逢,訴說衷腸。據說薩提位於日本或印度,拾得一直住在那裡,沒能重回故土。

我想那一夜,張繼聽見的鐘聲一定便是這思念的鐘聲,催人回家的鐘聲,就是這樣的鐘聲讓詩人陷入於無盡的哀愁之中,寫出了《楓橋夜泊》。

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令人惋惜的是張繼聆聽過的那隻鍾早已失傳,不知了去向。後來到了明朝嘉靖初年,寒山寺僧人本寂重鑄了一口巨鍾,懸掛於寒山寺。可惜這隻鍾也沒有保留下來,傳說不知什麼原因在明末時流入日本,並被融毀。康有為有詩云:“鐘聲已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康有為曾流亡海外,在日本旅居14年,他認為明鍾為日本人所取,應該有一定的根據。

明鍾流失後,寒山寺歷經幾次戰亂,房屋被毀,法器無存。直到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重修寒山寺,又鑄了一口大鐘,懸掛在六角鐘樓上。此鐘口徑1.24米,高1.3米,重約2噸,色澤黝黑,音質淳厚。上鑄“古寒山寺”和“大清光緒歲次丙午三十二仲冬月穀旦”等銘文。

寒山寺的鐘聲,已不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

1906年,日本人士山田曾在日本搜尋寒山寺古鐘的下落,但無果而終。同年,山田捐資重鑄銅鐘,造出一對,一隻留在日本觀山寺,一隻贈送給了寒山寺,這隻小型銅鐘一直懸掛在寒山寺大殿右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