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窯神廟山門 攝影:梁欣立

▌梁欣立

前些日子,北京晚報刊發了《京西古道 通往歷史深處》一文,系統地介紹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筆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訪,並研究了古道上獨特的“窯神廟”。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在漫長的勞作之餘,為滿足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慰藉,想象出各種神靈,建造了許多寺廟。幾乎所有有點歷史的村莊都有寺廟,除了佛教的寺廟和道教的道觀外,村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廟宇。數前三的為龍王廟、關帝廟和觀音廟,剩下就是千奇百怪數不清的民間小廟了。例如:北京三環內有不讓老虎傷人的“老虎廟”;門頭溝妙峰山上有梨園界祖師的“禧神殿”;密雲古北口有躲避瘟疫病的“瘟神廟”;海南海口東有座只供奉一把空椅子,殿外燒敬天香的“梅仙廟”等。除了這些較為特殊的廟宇,北京西部的門頭溝還有座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窯神廟”。

窯神廟位於門頭溝的東溝口圈門,該處有個窯神廟公園。這裡的“窯”指北京西部山區開採煤炭的洞穴,特指小規模土法採煤的煤窯。窯神是窯主、窯工及家眷創造出來的精神支柱和保護神,窯主祈求窯神保佑多出煤,窮苦的窯工及家人祈求窯神保佑下窯採煤平安順利。

開採烏金逾千年

門頭溝在地域上有兩個概念,一是京西大山中的一條自然山溝,叫門頭溝;另一個是北京市行政管理的區域,稱門頭溝區,門頭溝山溝包含在門頭溝行政區內。門頭溝處在群山之中,北靠九龍山,南依南大梁,中間一條溝河由西南向東北,溝河長10公里,匯入永定河。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而煤炭是千年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從燒飯、取暖、燒磚瓦缸窯到工業發電、煤炭鍊鋼、化工生產等,是工業生產的重要資源。

門頭溝的採煤業歷史有千年之久。1975年龍泉務村考古挖掘,從遼代瓷窯遺址出土的燒瓷煤渣層,可以推斷門頭溝在遼代晚期就有采煤,以及用煤燒瓷窯的活動,遼道宗清寧七年(1061年)記載了採煤事由。《元一統志》記:“出宛平縣西四十五里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溝,有自煤十餘洞。”煤窯少則三五人,多達幾十人。元代時採煤的產量已經很大。明代開始採煤規模企業化,人員多,分工細,崗位專業。清朝官府設煤關稅,並對煤窯進行一定的管理。元、明以來,拉煤運貨的騾子與馬匹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來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岩(細砂岩、石灰岩)中踩踏出壯觀的蹄窩。

過去門頭溝及周邊有過百十座的各類煤窯,挖煤工在“兩石夾肉”(煤層之間採挖煤)的環境下,通過艱苦辛勤的手工挖煤,肩揹人扛,將煤運出陰森狹小潮溼的採煤坑道。鎬刨掘進、木柱支撐、放炮排煙、冒頂塌方、瓦斯爆炸、裂縫滲水、機械事故等,時時都有發生威脅生命的危險,許多人為此付出了傷殘或生命的代價。煤一旦出煤窯就是“黑金”,能換成錢,成為人們生活、生產的必需品。山中煤開採量越來越多,運進城裡服務於朝廷、官府、百姓人家,以至於清朝時在圈門設官收稅。

1879年外國人插手煤窯,1883年引進了蒸汽機入礦,1908年修通京門鐵路,煤直接用火車運進城裡,同年建石景山鋼鐵廠……民國時期採煤技術有所進步,產量也相應增加,圈門的關卡就組織煤業公會徵收過往的煤炭稅。1950年以後成立國營煤礦企業,國家統一開採地下煤炭資源,門頭溝礦、大臺礦、王平村礦、木城澗礦等五座煤礦企業相互競爭出煤產量,為北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國家改革工業結構,政府決定關閉煤礦,改善生態,綠化美化環境,直到2019年9月17日門頭溝區最後一座大臺煤礦關閉,結束了門頭溝地區近千年的煤炭開採史。

窯神是礦工們的精神慰藉

在漫長的採煤活動中,窯工勞作常遇到各種不可預測的危險,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因此精神上需求一個神靈保佑自己,於是就產生了窯神。窯工們建廟供神,又稱魏老爺,視其為門頭溝煤業的鼻祖。

門頭溝窯神廟坐北朝南,由山門、大殿、廂房、後院二進院落組成,山門石匾“古剎窯神廟”,何時建造已查不清楚。廟裡保存一方清光緒七年(1881年)石碑,碑首題“重修豁免煤稅碑記”,石碑保存完好,字跡清晰。碑文記載:“國思窯神廟,舊有豁免煤稅碑記,因嘉慶六年(1801年)大水沖刷磨滅無存……”說明清嘉慶年間就有窯神廟了,是由門頭溝、大臺、嶺西、王平等地的煤窯主聯手集資修建的,之後山西富商也投資煤業,並出資修復殿堂院落,使窯神廟延續百年。1945年門頭溝鎮公所在窯神廟辦公;1952年京西礦區政府公署在廟裡辦公;1953年政府公署遷出,辦圈門小學;1968年改北京圈門中學,改革開放後中學擴建遷出;1985年窯神廟成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政府出資全面整修窯神廟,並將周圍清理整頓,把圈門過街樓建築、圈門戲樓和窯神廟連成片,建成“窯神廟公園”。

窯神廟供奉的窯神爺,是廟中正神,百姓稱魏老爺。魏老爺有多種形象,過去門頭溝地區圈門、千軍臺、莊戶村、王村月岩寺都有大大小小的窯神廟,很多窯工的家裡貼有紙質窯神像,其窯神的形象都是民間創作出來的,外形大體特徵趨同,局部又有不同之處。說到魏老爺,據傳早年間,一位窯工姓魏,其性格豪邁,身材魁梧,體強力壯,急公好人,樂於助人,得九天玄女娘娘“地書”的真傳,煤窯裡外大家尊稱魏老爺。魏老爺精通煤窯各種活計,經驗積累雄厚,能根據岩石山脈、河流的走向來確定地下煤層的位置,多次在窯下發生危險的時候救助窯工,並且哪座煤窯的窯主請魏老爺去做活,煤窯就煤源豐厚,興旺發達。漸漸地,人們一邊想念魏老爺生前所做的好事,一邊把魏老爺的事蹟神化。窯主祈求魏老爺保佑興旺發達,窯工們祈求魏老爺保佑下窯採煤平安,把魏老爺視為煤窯的祖師爺——煤窯神也。

門頭溝窯神廟大殿裡供奉的魏老爺坐像,圓眼直瞪,黝黑麵堂,蓬鬆虯鬚,相貌威猛,頭戴官帽,身穿鎧甲戰袍,右手持竹節鋼鞭,左手上託(手中握錢),腳蹬皂靴,左腳上一隻大窯鼠俯臥。大窯鼠就是百姓叫的老鼠或耗子。生活在煤窯裡的窯鼠,每天在窯井裡上躥下跳,左右亂鑽,窯工們從不傷害它們,因為窯井裡的老鼠聽覺、嗅覺、感覺都特別敏感,一旦井下有頂板下塌、坑道裂變、瓦斯濃度高、細縫流水變大等將發生的危險,都會有地質變化前兆。窯工們還沒察覺時,老鼠會感覺到,並且出現躁動或反常活動,給人們提供了災害預警的信號。歷史上有過多次通過老鼠的異動而使窯工化險為夷的事例,所以“窯鼠”也被供奉在窯神旁。

祭祀活動比外地提前一天

歷史上門頭溝人把祭祀窯神生辰的日子定在每年農曆臘月十七,而其他地方祭祀窯神是臘月十八,這裡還有講究呢。因為門頭溝地區隸屬宛平,京畿直轄,有天下首縣之說,縣官品級較其他地區同級官品要高一級,為顯示地位之高,所以祭祀窯神的活動提前一天。

古代年景好的時候,一進入臘月,門頭溝的各窯主、鄉紳等地面上有頭有臉人物就聚在一起商討祭祀窯神的事宜。選出牽頭人操辦祭祀窯神活動,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就連最吝嗇的窯主也得“出血”,集資辦祭祀活動、擺酒席宴、請戲班唱大戲、請村裡幡會表演等。

臘月十七日凌晨,人們趕著馬車,擔著籮筐,揹著揹簍,挎筐拎袋開始向窯神廟聚集。各窯口擺放供桌,桌上擺有香燭,整雞、整豬、麵食、果品等供品。供豬的豬頭朝外趴在大供盤上,脊背上一撮鬃毛不剃,編成小辮插紅紙花。左右貼吉祥對子如:“烏金墨玉”、“石火光恆”等。天亮時,各窯爭先恐後放鞭炮,此起彼伏,噼噼啪啪,天空朵朵菸圈,地面紅紙碎屑,寓意炮響嚇跑邪惡,迎來年平安興旺。眾人依次向窯神魏老爺站立焚香,叩首作揖。主持人高聲誦祭祀文,焚香叩首,禮敬如儀完畢。窯神廟對面的圈門大戲樓請戲班為窯神唱大戲,窯工百姓圍觀聽戲,臺上鑼鼓喧天,青衣花臉穿梭臺前幕後,搖旗龍套站腳助威,熱鬧非凡……午間大擺豐盛的酒宴,窯工們吃足喝飽,盡情享受。運煤拉駱駝的,趕騾車的,甚至連沿街乞討者都可以入席吃喝,大家一醉方休。直到天色漸黑,酒席散去,可戲樓上掛燈通明,鑼敲琴響,演員們照樣起勁地唱唸做打。下邊看戲的觀眾還是那樣如痴如醉,這時候真不知“魏老爺”會如何想……

門頭溝地區有多種廟會、祭祀、幡會、舍粥等民間活動,祭祀窯神只是其中之一。祭祀窯神的目的,窯主和窯工的認識出發點不同,是在一個事由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窯主多是當地地主鄉紳或城裡有錢人,祭祀窯神保佑自己多出煤、出好煤,煤換錢發財增富;另外借魏老爺的“神力”有效地管理採煤。窯工多是貧苦農民和城市貧民,窯工及家眷祭祀窯神,就是把預想中的災難性事故,通過祈求魏老爺的神靈轉向好的方向,祝願闔家平安,免遭窯下采煤時的爆破、塌方、冒頂、滲水、瓦斯爆炸等險情,多有崇拜迷信色彩。

祭祀窯神有愚昧封建迷信的因素,但在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裡也起到了精神慰藉的作用。如今,已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窯神廟與其他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並列存在,對於傳承地方民間文化也有一定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新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