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良渚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

可以肯定的說:古代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大帝國,是良渚古國連綿二千多年以後,孵育下產生的文明帝國。簡捷地歷史觀便是越國古都會稽的來歷——《夏本紀贊》記:“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這是越國與夏朝的國君禹的歷史淵源所在。直至“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東巡會稽(吳越之地區)。道度牛渚,奏東安(今富春)、丹陽、溧陽、鄣故、餘杭、軻亭南,東奏槿頭、道度諸暨、大越。以正月甲戍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錢塘浙江‘岑石`(石長丈四尺,南北面廣尺六,西面廣尺六寸)刻丈六于越東山上…是時,徙大越民置餘杭、伊攻、x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適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陰。已去,奏諸暨、錢塘,因奏吳,上姑蘇臺,則治射防於宅亭、賈亭北,年至靈,不射,去,奏曲阿、句容,度牛渚,西到咸陽,崩”。(摘於《越絕書》)由此可知,秦王浩然的雄心,他踏遍了吳越的廣大地區。也使今人可以瞭解吳越地域之廣。從深究的史料看,被收入於《四庫全書-記類》及歷代雜史、稗史的《越絕書》,也為後世提供了珍貴的關於吳越兩國的立國本源與盛衰信史。故而,本文必須契合《越絕書》來展開其光輝的歷程。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越絕書》當然是一部歷史書,它記載了春秋于越的歷史(筆者注:於,乃應是上古時與虞、餘相通用。故此,餘杭、餘姚與上虞,上古便可稱于越之轄區)。同時,也記載了于越的鄰國句吳和楚的相關歷史。它們立國於華夏東南地區或稱東夷。被髮掘出的餘姚河姆渡原始部落的文化遺址有7000年的歷史,後當與5000年的良渚文化相呼應,創立良渚文明的唐虞及夏禹王朝之後,歷經2000多年的歲月,在環太湖地區的江浙及皖東南,均系得天獨厚地沐恩於良渚文化,孵育了稱雄江南一方的吳越兩大帝國。相對於《國語》《史記》《吳越春秋》之史料,《越絕書》是佔絕對優勢的本土方誌之鼻祖,是空前絕後的史證。就史實而言,越王勾踐被滅國後,臥薪嚐膽,“十年教訓,十年生聚”,在內外施政上採納了計倪與其徒范蠡之策,誠在於內、威發於外,其絕致於功,絕地逢生而復國,亦是史無前例的絕妙的歷史寫照!故《越絕書》者,名不虛傳。毋庸置疑,歷史是一面鏡子,所謂的”子承父業”,雖其間經歷了漫長的二千多年,難免有所變故,但從吳越帝國的興衰中,同樣能夠反照出當年良渚文明的燦爛輝煌。從文獻中尋找出線索來,是打開古今傳統真實變遷的鑰匙。筆者亦從《讀史方輿紀要》中找到了吳越與夏朝的傳承關係。其作者顧祖禹(筆者注:名字中蘊含玄機。1624-1680年),原藉江蘇無錫,後遷居常熟,他是依旁太湖吳越之地的後人也。他的著作集幾代人之苦心經營,成為重要的軍事地理書。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其《總序》記載:“自禹以神聖平成天下,傳之子孫,其支庶列為侯伯。其在《商頌》曰:韋顧既伐。說詩者曰:顧亦桀黨也。鳴呼!桀之暴虐天下,皆知棄之。顧為同姓國,葛藟相庇,宗社無隕義也。湯欲傾夏,則不得不先翦顧。顧亡而夏隨之矣。然則顧非黨於桀也。後有棄其宗祀,獻符瑞於仇詈之庭者,是則顧之罪人也已”。

釋要:禹功於治水,平定天下之後,傳位於子孫,而且凡是有親密者都被封侯伯。《商頌》記顧國是暴君夏桀的黨羽,有良知的人都避開他們。顧國儘管不與桀同黨,只是同夏有血緣關係而已,但湯要亡夏從戰略上,必先滅掉顧國而亡夏。之後,凡與夏桀同宗者均放棄了歷來的宗祀,把寶貴的符瑞獻給了商湯。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自湯伐顧,而顧遂微於商周之世。及漢興始得姓於江淮之南。蓋少康封少子於會稽,以奉禹祀。至春秋時,越子允常而始大。其子勾踐遂以其國霸。滅吳而有其地,通盟於上國。又數傳為楚所滅。子孫竄處於江南,各保城邑,自為君長。而海陽侯以滅秦誅項功,分符漢室,五傳侯絕。侯之子孫皆以顧為姓,保氏族於江南。及吳丞相雍以功名顯,累傳以降,皆有功德文章,載在史冊。至黃門侍郎野王則以著述,顯於梁陳之際”。

釋要:自從湯伐顧以後,顧族就衰落,至商周已無聲無息了。到漢朝時,才開始得姓於江淮之南。夏朝時,夏代國王少康曾經把今日浙江境內的(寧紹杭地區)會稽封於少子,讓他專門祭祀大禹(大禹陵在會稽)。春秋時,設都城於會稽的越國在允常的統治下逐漸強大起來,到他的兒子勾踐之時,竟成了春秋一霸。他吞滅了吳國,佔有了吳地,成為當時盟國中最強大的一國。這樣持續了幾代,最後被楚滅掉。後來,他的子孫都逃至江南,各自守衛著城邑,自立為郡長。到西漢時,海陽侯以滅秦誅項羽之功,得到漢朝的封贈,傳了五代,侯的爵位就傳不下去了。海陽侯的子孫卻都是以顧為姓,而保其氏族於江南的。到三國時,因為孫權的丞相顧雍功名顯著,影響很大,所以有歌頌他的文章,載在史冊。到南北朝時,又有黃門侍郎顧野王,以自己的著作而顯赫於五代梁陳之際。

以上二段文字大體上說明了吳越之邦的源頭為夏禹王朝,也就是說良渚文明為其宗祖。從近代至今的考古發現來看,環太湖地區的江浙(吳越)與皖東轄地,正是良渚文物遺存遍及的地區。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據《越絕書-吳地傳》記述:”昔者,吳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於吳,到夫差,計二十六世,且千歲。闔廬之時,大霸,築吳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徒治胥山。後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勾踐滅之”;“吳大城,週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陸門八,其二有樓,水門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東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闔廬所造也。吳廓週六十八里六十步”。此乃是今日可考姑蘇之城基。荊(楚)平王無端殺伍子胥父兄,引起了復仇之心。入吳後立志強吳,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鞭屍荊平王而結局。又,”越王勾踐徏瑯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並越於瑯邪。後四十餘年,秦並楚,後四十年,漢並秦,到今二百四十二年。。勾踐徙瑯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由此可見吳越王朝興衰之歷程。回望五千年華夏文明,上古《(左)傳》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雖然,東漢的無神論者王充認為“蓋以聖德所致,天地鳥獸報祐之也,非其實也”。但筆者認為,這正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吧。杜甫詩云:“乾坤陰陽千萬年,龍驤虎視換人間”。為道日損,變化萬端。未入其境,何出此言?果不其然,自堯舜禹以降,“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諸侯力政,強者為君,南夷與北狄交爭,中國不絕如線矣”(《越絕書》)。春秋戰國之紛爭,吳越之國亦無例外,儘管竭盡爭霸之能事,俱往矣均化為過眼煙雲哉。

5000年文化傳承之精神,鑄就了吳越兩故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且至今日仍是蒸蒸日上,而不同凡響便是明證。大禹治水大悲宏偉之氣魄、勾踐臥薪嚐膽復國之堅志、陶朱公范蠡聚財散財之睿智等等,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礪志壯舉尚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五代吳越國的創立者:錢鏐。

歷史不會忘記:唐-五代的吳越國的創立者錢鏐。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因他有勇有謀,有王者之氣,在黃巢起義的混戰中佔據了以杭州為首的江浙十三州,平定叛亂之後,他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從公元907年起歷三代五王,一共存在了72年。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諡號武肅王,葬於今杭州的臨安區錢王陵。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遵循錢鏐的遺訓,後世諸王始終貢奉中原王朝,末世錢弘俶順應時勢“納土歸宋”,使國家“不被幹戈”實現和平統一。錢氏後人秉承祖訓,紹續家風,綿延文脈,造就了吳越錢氏一門世代家風謹嚴,人才興盛的傳奇。這個家族始終一脈書香綿延,代有人才湧現。宋朝皇帝稱 “忠孝盛大唯錢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時御賜“清芬世守”匾額。到了近代更是人才倍出。文壇碩儒、科技巨擘雲集,以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玄同、錢鍾書、錢穆等為優秀代表,海內外“院士”子弟數以百計,因而吳越錢氏家族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吳越國的後人為中華民族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憶江南詞三首》: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以上這三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吳越的眷戀。

今日之良渚文明之發祥地杭州:英姿勃發地走上世界的舞臺,被世界各國所矚目而嚮往,成為華夏文明的標杆。杭州走在新時代的前列,各個領域正高歌猛進,不斷取得卓著的成就!因為杭州得益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成為中國七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秀美的風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傳承不息的文化遺產。早在秦王政二十年(前22),就在此設立了錢唐縣。隋開皇九年(589)置州,稱為“杭州”,開皇十一年(591)建造州城。杭州舊稱餘杭、錢塘與仁和。杭,乃是渡舟,古稱須慮;餘,乃是鹽產地。故此,它是沿海的舟渡即出洋口岸、它是錢塘江畔的明珠繁榮昌盛、它歷來是阜鹽供應遼闊內地而富饒。之後,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建都於此。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杭州積澱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歷史遺蹟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層次豐富,有不少在國內還獨具特色。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當中,目前還保存著一些傳統歷史風貌較濃厚的街區,它們是杭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見證了這座古城千百年的發展歷程,成為杭州城市歷史變遷的一面鏡子。南宋御街(今之中山路),是臨安府城的主軸線,它貫穿都城南北,直達皇城和寧門。御街兩邊商肆林立,諸行百市樣樣齊全,達官貴人富賈雲集,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明代時“一代繁華如昨日,御街燈火月紛紛”的詩句反映了當時的景象。清末民國初時,中山路上佈滿了銀錢業、百貨業、絲茶業、飲食業、食品業、藥行、典當行等,可謂商行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商業氣息濃厚。杭州是古絲綢之路的原點,也是富可敵國的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的發跡地…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如今的中山路沿街及周圍不僅保存著數量眾多且類別豐富的文物保護單位(點),如胡慶餘堂、鳳凰寺、朝天門遺址、六部橋、鳳山水城門、南宋皇城遺址(還在深入發掘中)、南宋太廟遺址、三省六部遺址等;而且還散存著相當數量的歷史建築,如名人宅第、傳統民居、別墅花園、百年老店、宗教建築、金融商貿建築、近代公共建築和古城門、古橋、古井等。周圍的坊巷也是中西合璧,古風猶存。除了坊巷街道、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地下遺存等優秀的物質文化遺存外,傳統工藝、傳統產業、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存也是數量眾多。尤其是百年老店,有的仍在原址,保持著傳統風格,古色古香;有的已經改建,但特色尚存。胡慶餘堂國藥號、張小泉剪號、王星記扇莊、華東大藥房、邵芝巖筆莊、杭州朱養心藥室、信源銀樓、張同泰藥店等都是“中華老字號”。還有代表“五杭”特產剪、扇、粉、煙、線等的百年老店,有代表杭州傳統特色絲、茶業最著名的綢莊、茶號,有融合西方先進科技的眼鏡店、鐘錶店等。筆者數代祖居杭州,每當漫步中山路,就如觸摸杭城千百年的歷史脈搏,可以感受到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繁華勝景。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杭州,中國的金名片!

南京,古之湖熟、金陵。五千年前的”湖熟文化”的發祥地。據清同治《上元、江寧兩縣誌》記載:“舊有湖熟縣,漢置也”。東吳赤烏八年(公元二四五年)孫權下令拓寬秦淮河,開破崗瀆等人工水道,使秦淮河和江南內河接通,使太湖區域豐富的農產品,再也不需要繞道長江,而可直接從湖熟經方山運到石頭津,這條航道既便利又安全,因此,從三國以至南朝時期,航運極為發達,當時的湖熟,真是百舸爭流,商旅雲集。東晉成康三年(公元三三七年)蘇峻之亂,毛寶放火盡燒湖熟積聚,直到南朝劉宋元嘉年間,官府撥了一千多頃田地才重建湖熟。從此,湖熟鎮又重新繁盛了起來,並逐漸成為秦淮河流域的重要經濟區域。

南京,提起歷史名城南京,總是令人悠然神往,發思古之幽情。這建城將近二千五百年之久的古金陵,曾是六朝勝地,十代名都。它,被諸葛亮形容為龍盤虎踞,真是東南的形勝之區;又被劉禹錫賦為山圍故國,歷代的文獻中記載著無數動人的史蹟。金陵懷古從來就是詩人的好題目。李白的《登金陵風凰臺》一詩,精煉憂國,膾炙人口。王安石的《桂枝香》詞,既寫秀麗雄偉的大好河山,又感慨於前代興亡,指責封建統治者的腐敗誤國,成為同題詩詞的千古絕唱。而文學巨匠吳敬梓,卻又在秦淮河畔的清貧生涯中,埋頭寫下他諷世的傑作《儒林外史》。

南京,這綺麗多彩的文化古城,它是山水名區,文物舊邦,原有金陵四十八景之說,近年重新評定,亦有四十景之多。玄武湖濱,莫愁樓上,紫金山巔,雨花臺下,真是佳話如雲,勝蹟堪誇。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南京,近代以來,又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的首都,併為他的陵寢所在。關於他的民主精神,頗有傳聞鐵事。其後二十二年中,南京政治風雲變幻,遺下不少遺史資料。諸如:續範亭剖腹明志,孫鳳鳴決死刺汪,鈕先銘避跡僧寺,陳布雷失望自盡,傅斯年臨去徘徊……見之者有人,聞之者尚在。惟散而不傳,知者漸稀,將成絕響。時代的步伐已進入到廿一世紀,南京,翻閱華章,再續輝煌。

蘇州,又稱闔閶城。追溯其得名的由來,是由於此城最初為春秋時代的吳王闔閶所築。他是在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著名國君。據史料記載:公元前五一四年(周敬王六年),諸樊之子吳王闔閶登上國君的寶座以後,他首先抓的大事之一,就是興建闔間大城。闊閭曾以“安君治民,興霸成王”的大事,問計於大臣伍子骨。伍子胥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了四條建議,即: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闔閶聽後深表讚賞,決定委命伍子胥負責經營規劃,興建闔閭大城。伍子胥當即派人“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做了不少地質勘察工作,對城址的選定,作了多方面的比較,最後選定在姑蘇山東北三十里處,即大體相當於今日蘇州城的位置上,以徵集的大批民工,集中力量進行施工。經過數年辛苦經營,終於建成了一座大城。這座大城,選擇的地理位置很好。它的西郊是丘陵山區,並靠近太湖;東南面是湖泊;大城周圍都是沃野良田,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既有田園之美,又有山水之勝。

話說良渚文化哺育之吳越帝國:鑄就的“蘇杭天堂”

蘇州:水港小橋多,人家盡枕河。

以上《越絕書》亦作了詳述。城週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外廓週六十八里六十步。同時,擴建原不過三里的“吳子城”,周十里,吳王就居住在這座宮城之內。闔閶城是由外廓、大城和小城三套城垣所組成,並經周密規劃,考慮到洩水暢通,可以避免“江海之害”和軍事防禦的需要,故在城外挖掘了寬約五十到一百五十米的護城河,城內也有道護城河。並引水進城,在城內開鑿了許多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小河,形成了一座縱橫交錯的水網化城市。開河挖出來的泥土,正好用來壘築高大寬厚的城牆,城高二丈八尺,厚一丈七尺。城呈“亞”字形,水陸城門各設八座,城上建有巍峨的城樓。最初的八座城門是:西面的閶門和胥門;南面的盤門和蛇門;東面的匠門和婁門;北面的齊門和平門。城門命名的含義,大多與吳王闔閶滅越、破楚、平齊等勃勃雄心相聯繫。另有葑門,原不屬八門之內,傳說是後來越兵攻吳時所開闢,因門外多葑草(菱白)而得名。至於金門,則為民國二十年新闢的,為一羅馬式建築,有三座門洞並列,因門對城西的金山而得名。各座城門上原來都有題字,如閶門題“氣通閶闔”;胥門題“姑胥擁翠”;盤門題“龍蟠水陸”;葑門題“溪流清映”;婁門題“江海揚華”等,充分體現了各自的環境和特色。最初的闔閶城,雖是一座“板築”土城,但由於構築堅實,雖經歷史風雨的洗禮,其形制一直沒有多大的改變。晉代左思的《吳都賦》中說“郛郭周匝,重城結隅,通門二八,水道陸衢”,概括的反映了城市的整體面貌。唐代白居易詩“水道脈分棹鱗次,裡間棋佈城冊方”,也描繪了蘇州城市的實況。直到五代後梁龍德二年(公元九二二年),吳越王錢鏐雄鎮東南,又一次以雄厚的財力、物力重修蘇州城,開始“復以磚甓”,建成一座規模巨大的磚城。當時的蘇州城南北長十二里,東西九里,城中大河三橫四直,街巷三百多條,橋樑三百餘座,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可以稱得上是江南的一座繁華的大城。以後又經宋、元、明歷代修建,到清代康熙元年(公元一六二年)又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即改建城垣,拓建女牆。經過重修後的蘇州城,週四十五里,女牆高六尺,城垛共三千零五十個。城上畫樓高聳,城外吊橋飛架,城內街道縱橫,商店鱗次櫛比,市容十分壯觀。幾百年來,其城址範圍,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杜荀鶴的《送人遊昊》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蘇州的秀麗與繁華: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遍知未明月,鄉思在漁歌。

今日之蘇州水鄉更一改往昔“小家碧玉”、“玲瓏可歺”之風姿,在完好地保存獨特的歷史遺存的基礎上,以開擴的視野打造了新姑蘇,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而獨領風騷於天下!

(2019-10-25 撰文於杭州臨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