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樹”,血肉築起鋼鐵長城——訪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紀念館

千年運河畔,屹立一座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戰精神之山——邳州市禹王山。

1938年四五月間,中國軍隊和日寇以禹王山為中心戰場,展開了一場歷時27天、100多次拉鋸的慘烈激戰,史稱“禹王山抗日阻擊戰”。出滇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全軍13869名將士為國捐軀。他們也重創了日軍兩個王牌師團,斃敵1.2萬餘人,傷敵2.3萬餘人,粉碎了日軍“切斷隴海鐵路,直取徐州”的作戰計劃,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鮮血築起鋼鐵長城

8月31日,記者來到禹王山採訪,沿著山路,步行不久就進入了紀念園的主軸線。拾級而上,臺階以一段、九段、三段和八段的臺階踏步,寓意阻擊戰發生在1938年;並用178級臺階,紀念陣亡的178名連排長以上官佐,其中有旅長1名(陳鍾書)、團長4名(嚴家訓、莫肇衡、高鵬、龍雲階)。

在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中,我軍取得了正面戰場的首次勝利。日寇重整了被稱為“鋼軍”的第十師團和“師團之花”的第五師團,兩個最精銳王牌師團及偽軍,總計10餘萬人,企圖突破禹王山、連防山一帶防線,直取徐州。

戰爭一開始,就進入殘酷的絞殺階段。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輪番進攻的日軍,非常猖狂,他們不僅用機槍打、用炮轟,還用坦克在中國軍隊的戰壕上來回碾壓,不少中國士兵被壓垮的土掩埋。儘管力量懸殊,但是中國軍人絲毫沒有退縮,戰士跳到日軍坦克上面,撬開蓋子,再用集束手榴彈與之同歸於盡。

1938年4月23日至27日這5天,是禹王山阻擊戰最慘烈的階段,僅23日當天,就犧牲了3名團長。隨著戰鬥的持續,原有的防禦工事不斷地被消耗。到最後,中國軍隊只能把戰友的遺體堆疊起來,作為防禦工事,“血肉長城”屹立在禹王山,將士們說,人死不怕,大不了就當“一塊磚”。

原真性保存抗戰遺蹟

如今的禹王山海拔124.6米,戰前是126米,在27天戰鬥中,中日雙方的炮火硬生生把山體消減了1.4米。

在山頂,有一座疊翠帆影亭,是俯瞰石林和遠眺大運河的最佳位置。天氣晴好時,向北能遙望臺兒莊,眼前一馬平川,京杭大運河像一條白練蜿蜒南去;西南方是310國道,可直通徐州。禹王山的地理和戰略位置顯而易見。

為了緬懷犧牲將士,弘揚抗戰精神,2014年下半年起,邳州市對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了戰壕、英烈墓以及禹王園等遺蹟,新建了紀念館、紀念亭、鑑湖。

在此期間,當地嚴格遵循遺址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最大程度保護遺蹟原貌和原生態植被地貌。記者看到,蒼林翠柏的掩映中,有三道壕溝通往山體的各個方向,歷經82年風雨滄桑,輪廓仍依稀可見;幾塊殘石上,密密麻麻的彈痕清晰可見;山上唯一的“禹王泉”,是官兵們的“生命之泉”,依然充滿一池清水;阻擊戰結束後,當地群眾將犧牲將士的遺體分處安葬,修建叢葬處,他們大多無名,來自雲南,卻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禹王山抗日紀念館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碑館合一,為半掩體建築,共分三層,外牆採用自然山石面鋪設,莊重樸實,頗具歷史滄桑感。三重疊落的臺地空間設計,象徵著在禹王山阻擊戰中60軍的182、183、184三個師緊密配合,共同禦敵。

目前,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是徐州乃至蘇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遺址,2015年8月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徐州市唯一一處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

抗戰精神激勵城市蝶變

在禹王山上,有一棵當地很少見的麻櫟樹,歷經數十日戰火的洗禮,成為當年山頂唯一倖存的樹木。82年來,麻櫟樹櫛風沐雨,枝葉茂盛,默默守護著犧牲在禹王山上的英靈,因此被稱為“忠烈樹”。

禹王山是一座英雄之山。60軍沒有出現逃跑的將軍和投降的士兵,湧現出的是主動請纓、慷慨赴死的名將,以血書明志、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勇烈士。在紀念館中,展示了不少英烈的遺囑、家書,既飽含著濃濃的親情,更洋溢著慷慨赴死的愛國情懷,讀來蕩氣迴腸,催人淚下!

少將旅長陳鍾書,出征前常語同事:“這次外出抗日,已對家中做過安排,誓以必死決心報答國家。”在殉國前,他口述由人代筆,留下了一份遺書。征戰南北、鐵骨錚錚的漢子在生命最後一刻,想到了家鄉雲南,想到了自己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是十個孩子的父親……他作為滇軍抗戰以來首位為國捐軀的將軍,1984年9月被民政部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入選民政部公佈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抗戰軍人的吶喊聲仍在迴盪。多年來,邳州市一直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市民銘記抗日戰爭這段慘烈悲壯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記者 李 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